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22.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
《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不是初学古诗,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独立学习知识,并发现疑难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
3.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
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
教学难点
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家
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导人新课1.
谈话激趣,简介诗人。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走近了诗人王昌龄,感受到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另一位唐代诗人。
他就是卢纶。
(课件出示图片)
(2)交流:你们对卢纶了解吗? 指名说。
(课件出示诗人资料。
)
2.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引人:这节课就来学习卢纶的塞下曲。
板书课题。
对“塞”、“曲”二字正音。
朗读课题。
(2)提问: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
你们曾经学过哪些边塞诗?生说。
(《从军行》、《出塞》、《凉州词》)课件出示边塞诗资料。
(3)再次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及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借助注释,读通古诗
1.初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读,相机正音。
评价。
师生合作读。
男女生合作读。
(1)提示注意:“遁”是前鼻音。
多音字“单”,“单”在
“单于中读chÁn。
(2)学写“雁”字。
A.学生观察,说要点。
B.教师范写,边说边写。
(“雁”的书写要点:左上包右下.单人并排,左小右大,四横间距均匀。
)
C.学生临写《习字册》描一个,写一个。
3、小组合作学习一:理解诗意
(1)引入:刚才我们读通读顺了诗句,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指名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点拨:重点理解"遁” 就是逃走的意思。
(课件出示)
(3)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在朗读中理解诗意。
三、研读探究,感悟精神
1.过渡语:读着读着,一幅幅画面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
请大家
默读古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哪两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分
别起个名字,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师相机板书:敌人逃跑、率兵追敌)
3.研读“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引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画面。
找一生朗读前两句。
塞下地广人稀,夜晚本应万籁俱寂,诗中的塞下之夜却很反常。
你从哪里读出了反常?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大雁的惊飞和单于偷偷摸摸逃跑的情景。
(2)思考:想象单于逃跑的情景,你想到了哪个词来形容单于的逃跑?指几名学生说。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语要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落荒而逃、丢盔弃甲、逃之夭夭、抱头鼠窜、仓促出逃)
单于黑夜逃跑,将士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消息的?
预设:机警、训练有素、善战等。
相机指导朗读。
(3)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大雁高飞,敌军的首领趁着夜色偷偷
地地逃跑了。
齐读前两句诗。
3.研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引入:(配乐《十面埋伏》琵琶曲)侵扰国家边疆的敌军首
领就要逃跑了,你想怎么做?找一生回答。
他曾经无数次发号施令在
我们大唐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现在他要偷偷地逃走了,你会怎么做?找2 名学生说。
的确,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你都想要抓住他,以泄心头之恨,更何况是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边疆战士们呢?
(2)我们来看第二幅画面。
谁来读读后两句。
提问:你又从哪里读出了反常?(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将士们的信心)正当将军准备率兵追敌时,突然下起了——大雪。
你从哪读出了雪大?(满)是啊!一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场景。
从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画面中,你读出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品格呢?
(3)全班交流。
(4)引读:
边塞天气变幻莫测,追不追?女将士齐读后两句诗。
天气如此寒冷,还追不追?男将士齐读后两句诗。
道路难走,还追不追?所有的将士们一起齐读后两句诗。
(5)师小结:无论条件怎样变化、多么恶劣,丝毫不减他们对这
场战斗满怀的必胜信心。
这是一种可贵的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
的品格。
师相机板书:英勇无畏、保家卫国。
4.配乐诵读。
点拨:大唐有这样的士兵,必将战无不胜!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喝着音乐,一起读出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吧。
(课件播放《古美之声》音乐)
5.听唱古诗。
(1)谈话:《塞下曲》是古时候边塞的一种军歌,是可以唱的。
(2)播放音频《塞下曲》,学生听唱。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描述了“ 反常”的现象。
紧扣“ 反常” 现象,抓住极富表现力的“ 飞” “ 逃” “逐”“满”四个词,感受边塞作战的艰苦。
四、续写古诗
故事的结果、古诗的结尾都落在大雪上,戛然而止,让我们浮想联翩。
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学生练写。
全班交流。
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古诗。
五、拓展阅读
1.谈话:《塞下曲》是组诗。
刚刚学习的第三首是赞颂士兵英勇无畏
保家卫国的。
下面再来学习一首。
(课件出示)
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2.布置任务:读读这首诗,对照译文,想想诗中有没有反常现象?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3.交流,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活
学活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塞下曲》
2.搜集边塞诗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敌人逃跑保家卫国雁
率兵追敌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