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翼鬻紀遽堂教学
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
丁翼飞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江苏南京)
一、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属于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模块的内容,该模块是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原因、过程。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人类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对学生养成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突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念。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区域概念,认识了区域间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知道了研究区域差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确定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某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点,推测造成的危害,并针对危害提出治理对策。

(2)搭建解决生态脆弱区问题的思路框架并设计解决方案,能解决现实中其他同类问题。

(3)能够有针对性地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脆弱区产生问题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搭建解决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路框架并设计解决方案,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四、教学思路
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其中极度生态脆弱区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等。

这类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系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进而影响本区域乃至其关联区域的人类生存条件。

生态脆弱区不仅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尤为突出,科学发展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讨生态脆弱区的发展问题,本节教学从中国极度生态脆弱区中挑选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一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通过对典型区域的案例探究,积极引导学生归纳生态脆弱区普遍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搭建解决生态脆弱区问题的思路框架,并设计解决方案。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呈现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三谷尧村1984年和2012年的景观照片(见图l)o (教师)看了这组照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三谷尧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曾经这里的生态为何如此恶劣?能变成如今
本文系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支持高中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时空整合研究”(立项号:L/2016/1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翼飞,南京市第九中学地理教研组长,区兼职教培员和名特优培养导师。

題堂教学住翼鬻畫学47
的绿水青山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图1三谷尧村1984年(上)和2012年(下)的景观照片(教师)“沟壑纵横、尘土弥漫”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世纪末,延安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7.8%,年入黄河泥沙约占入黄河泥沙总量的1/6。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延安后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延安成了全国有名的贫困户较多的地区。

(承转)从照片和材料中我们发现,延安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今延安“退”去了秃山荒岭,“还”来了绿水青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从“变化”入手,以黄土高原为例来谈谈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黄土高原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张景观照片,引发学生思考:“造成过去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当地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的变化?”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明确课堂教学围绕“变化”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而探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请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方法指导)认识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其范围,不同区域之间一般以某些自然地理事物和特殊的人文事物为界线,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在的大区域及其覆盖的省区来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河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其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图分析区域的方法,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的原因和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打下基础。

1.文明之源
(承转)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不是一幅荒凉的景象?
(教师)我们看看诗经里有关黄土高原的描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诗经里描述的黄土高原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野鹿成群,林草丰茂。

(教师)历史上黄土高原是山清水秀的地方,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基本遍布黄土高原,黄土之上发展出的仰韶文化,使黄土高原成为当时华夏大地的“经济文化中心”。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比今天要宜居得多,战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3%o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地区形成全面认识,改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固有印象——“沟壑纵横、秃岭荒山、尘土弥漫”。

这既为后面寻找水土流失的原因做了铺垫,也为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

(任务1):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为什么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结合学习资料“黄土高原的诞生”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资料略)来说明。

(学生讨论)略。

2.流失之困
(承转)早期黄土高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后来为什么又出现满目荒凉的景象呢?这与黄土高原本身属于生态脆弱区有关。

生态脆弱区是指两
申了比理教学参考
2020年第9期.上
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

为什么说黄土高原属于生态脆弱区呢?请同学们根据“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植被分布图”“中国农牧区分布图”(图略)来说明。

(学生)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到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到干旱区、从森林到草原、从农业区到牧业区的过渡地带。

(教师)黄土高原处于各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的过渡带,生态稳定性差,环境要素变化明显,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

在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往往较多,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学生)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生态脆弱区”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教师先陈述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自主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任务2)观看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实验视频,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思考这些因素具体是如何导致水土流失的?
(学生)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除了与其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外,还受地形、气候、土质、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地形崎岖,地表径流速度快,流水冲刷能力强,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教师)正是在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上该地本身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引发了水土流失。

历史上黄土高原就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但不像现在这么突出,造成近现代水土流失加剧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人类活动。

(教师呈现“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变化图”)读图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思考人口增长之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任务3)请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人口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导致的黄土高原生态发展问题。

(学生活动)略。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能够将知识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不仅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提高思维水平,改变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及创新能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

(教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人口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

(教师呈现资料)人口增长引发的生态恶性循环表明,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让我们通过一组资料(略)来加深理解。

(学生阅读资料并小组讨论)略。

(教师)黄土高原因受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了不同的地形景观,将各组地形景观(黄土嫄、黄土梁、黄土鄆)按侵蚀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黄土塀一黄土梁-黄土鄧。

随着森林植被的大量消失,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原有的沟谷不断加宽加长,新的沟谷也不断涌现,大嫄逐渐萎缩成小塀,小嫄逐渐萎缩成梁、鄆。

嫄、梁、射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

(教师播放陕北民歌)“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歌词反映了什么?
(学生)千沟万壑的地形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承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人地关系双向转化的过程,由于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下,该地的地理要素随时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活动导致某一地理要素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引发其他地理要素的一系列变化,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3.发展之策
(教师呈现图1)如今的黄土高原呈现绿水青山的景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植树造林。

(教师)植树造林是很好的生态恢复措施,

中了丄理教学参考49■■■■MB2020年第9期•上
否认为“恢复植被”就是“植树造林”?植树造林这一措施能在黄土高原所有地方实施吗?
(学生回答,但不够全面)不能。

因为水量有限。

(教师引导)黄土高原有的地区只能种植需水量较少的植物,还要采取保水措施。

沙棘灌木是生态环境恶劣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难得的先锋树种。

沙棘耐干旱、耐瘠薄,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种植沙棘既有生态效益,也能取得经济效益。

此外,治理水土流失还可采取工程措施:在塀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防护林网;在缓坡上育林种草,修水平梯田;在沟谷里建淤地坝和小水库。

这就是黄土高原的保嫄、护坡、固沟工程。

分析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
(学生)可以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还可以利用肥沃的土壤发展农业。

(教师)同一座山不同部位采取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不一样,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学生)因地制宜原则。

(设计意图)在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后,重新回到导入环节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不是只有植树造林,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地开展生态恢复。

(任务4)思考黄土高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社会方面,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扮演农业发展规划部、工业发展规划部、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部、社会发展规划部的工作人员。

各组结合当地条件出谋划策,分析黄土高原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当地可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和加工工业;完善交通设施,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窑洞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为黄土高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使其认识到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教师呈现近几年黄土高原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成果,具体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自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进而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所以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恢复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通过政策调控,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控制人口增长,这样才能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黄土高原将呈现怎样的景象?如何让黄土高原更美好?这将是我们不断要探讨的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如何研究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吗?
(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其次了解该区域的背景、问题所在、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师总结、升华)这也是分析其他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路。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地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按照脆弱等级的不同,可分为极度脆弱区、重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轻度脆弱区、微度脆弱区。

我国生态极度脆弱区分布的区域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等。

不同的区域存在的问题不一样,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搭建解决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路框架并设计解决方案,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从而能解决现实中其他的同类问题,最终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从“文明之源”“流失之困”“发展之策”三个环节层层推进,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逐步展开深度学习,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

今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原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