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测试作业习题(含答案解析)(18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测试作业习题
(含答案解析)
小明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几个中央发亮的黑圆圈,用镊子压挤盖玻片,黑圆圈变形了,圆圈是()
A.气泡B.口腔上皮细胞C.污物D.口腔内的饭菜渣【答案】A
【详解】
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在“盖”这一步,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做就不会在盖玻片下面出现中间发亮、周围发黑的气泡了。

故选A。

32.关于系统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身体某一部分上的器官的总和
B.体内功能上有某种联系的多个器官的总和
C.体内生理功能多样且结构上连续的各个器官的总和
D.体内能够完成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
【答案】D
【分析】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据此解答。

【详解】
系统是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在一起构成的。

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以及肝、胰、唾液腺等器官,按照一定
的次序连在一起,共同完成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它们构成了消化系统。

人体共有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只要熟练掌握了系统的概念.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33.在草履虫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小食盐,草履虫会避开食盐粒.这说明草履虫具有()
A.学习行为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D.趋利避害的特性
【答案】D
【分析】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详解】
在草履虫培养液的边缘放一粒小食盐,因为食盐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因此草履虫会避开食盐粒;假如在草履虫培养液的一边放一些肉汁,肉汁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草履虫会聚集在肉汁处,可见,草履虫能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这种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生物的应激性。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学习行为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单细胞生物的应激性。

34.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由于在试管婴儿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

试管婴儿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一个A.组织B.细胞C.器官D.系统
【答案】B
【分析】
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口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是有1个受精卵发育来的。

【点睛】
只要熟练掌握了人体的结构层次及构成,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35.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调焦、观察②取镜和安放③安放装片④对光⑤收放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③①⑤C.①③②④⑤D.③④①②⑤【答案】B
【分析】
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安放装片、收放。

【详解】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
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④③①⑤。

故选B。

【点睛】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6.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甲、乙视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26倍
B.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
C.图二中,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视野也较暗
D.图二中,由甲到乙,玻片需要往右移动
【答案】B
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详解】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图一中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为10×16=160倍,A错误。

B.甲视野细胞小,乙视野的细胞大,说明放大倍数大了,要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

图二中,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细准焦螺旋,B正确。

C.图二中,甲视野细胞小,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乙小,但视野变宽,因此视野应较亮,C错误。

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二中,由视野甲换到视野乙,应将装片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B。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7.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A.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学遮挡光线B.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C.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
D.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
【答案】B
【分析】
1、显微镜视野中的光线是通过反光镜反射外面的光线进入的。

2、使用显微镜观察使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使像更加清晰。

3、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物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4、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然后左眼看目镜,手转到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

【详解】
许多人围着显微镜,外面的光线被挡,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减少,可能视野会变暗。

A不符合题意;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B符合题意;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像才可移动向视野中央,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内,C不符合题意;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严谨、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38.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使用显微镜时,应先对光再调焦
B.观察物像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睁开
C.欲将物像从视野左上方移动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D.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答案】D
【详解】
显微镜操作的正确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距→观察,A正确;在观察物像时,用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用右手记录,B正确;
由于在视野中观察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所以欲将物像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向右下方,C正确;
当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D错误。

39.用洋葱鳞片叶“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A.B.C.D.
【答案】C
【分析】
洋葱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其形态在显微镜下呈现方形结构。

【详解】
由于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在用洋葱鳞片叶“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一个个具有细胞核的长方形格子。

图中视野A为血细胞、B为神经元、D为叶表皮的气孔。

故选C。

40.关于“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判断视野中的物像是细胞还是气泡,可以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会移动、变形
的是气泡
B.撕下的薄膜越大越容易在载玻片上展平
C.用碘液染色是使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液泡着色
D.若视野中发现一污点,转动目镜此污点不动,据此污点一定在临时装片上【答案】A
【解析】
气泡在视野中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黑而粗的边缘。

用镊子或是解剖针按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移动;而植物细胞不会变形,也不会移动。

A正确;
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小块薄膜;而不是越大越好,B错误;
用碘液染色是使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核着色,C错误;
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发现视野中有污点,转动目镜时污点不动,表明污点不在目镜,则污点可能在装片上或物镜上。

D错误。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