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
来源:《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12年第10期
前不久,安徽省肥西县一位姓刘的女青年来笔者处医院就诊。

这位女青年弓着腰痛苦地叙述道,她是位“类风关”(类风湿关节炎的简称)病人,早晨起床时四肢以及脊椎症状加重,活动困难,要在一段时间后才稍微缓解。

问医生,医生说这是“晨僵”现象。

刘小姐接着又痛苦地叙述道,她得这病时,一开始吃药打针还有效,可时间一长药物就不太灵了。

由于药吃得太多,现在将胃也吃坏了,不但不敢吃药了,就是连饭都吃得很少,夜里更是难以入眠。

“瞧,我的手关节、脚关节,好像都有点变形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病,中医认为属于“痹症”、“历节风”、“骨痹”、“旭痹”范畴。

此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反复发作为主,同时伴有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

因为此病以慢性、全身性、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致残率极高很难治愈的疾病,故而被戏称为“不死的癌症”。

另外,此病还伴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

治疗本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本病是全身性的疾患,患者需积极配合锻炼,同时应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注意保暖,不要劳累,减少反复发作的诱因。

(3)加强营养,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的食物为主,宜常吃黄鳝、鸭、骨髓、淡水鱼、瘦肉等。

忌食寒咸性食物。

(4)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酌情采取短期休养,并配合温泉泡疗、爬疗游泳等。

至于刘小姐询问何谓“晨僵”现象,这是类风湿病人特有的症状,其特点是于早晨或睡醒之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即觉缓解或消失。

有的病人的早晨全身僵硬感现象可在关节症状出现之前数月发生,故类风湿又有晨僵病之称。

至于晨僵现象则表明类风湿病变在活动,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变严重程度是一致的,且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凉和“麻木”现象。

除到正规医院用药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自我保健与治疗。

一、外敷
(1)莒蒲60克,小茴香60克,食盐500克,同入锅中文火炒热后用粗布包裹好外敷患部。

每日一次。

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大蒜、生姜、葱各适量,共同捣烂如泥后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留置15分钟去除。

每日一次。

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鲜骨碎补3~5根,捣烂如泥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留置15分钟去除。

每日一次。

适用于关节冷痛者。

(4)仙人掌适量,捣烂如泥外敷患处,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留置15分钟去除。

每日一次。

适用于关节冷痛者。

(5)桃仁、白芥子各6克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

注意不可久敷。

(6)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

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7)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

(8)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

直接熨敷局部。

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

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二、食疗
(1)薏米仁粥。

薏米仁为末,同粳米煮粥常食。

(2)柳枝或西河柳50~100克。

水煎服。

每天1次,连服14天。

(3)小麦60克,茅根、甘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有效。

注:以上3方适用于风湿热邪,阻痹关节型的“类风关”。

(4)薏米干姜粥。

薏米50克,糖50克,干姜9克。

先将薏米、干姜加水适量煮烂成粥,再调白糖服食。

每天1次,连服1个月。

(5)辣椒根煮猪肉。

瘦猪肉1D0克,辣椒根90克。

共煮汤,调味后服食。

每天1次,连服7~10天。

(6)石榴皮煮母鸡。

石榴皮150克,母鸡1只。

将母鸡去毛及内脏,切块,加石榴皮同煮汤调味服食。

可连服数剂。

注:以上3方适用于风寒湿邪,阻痹关节型的“类风关”。

(7)公鸡汤。

黄腿公鸡一只(重500克),加麻黄、牛膝、木瓜各6克,和鸡肉炖着吃,剩下骨头焙干,冲黄酒服出汗。

(8)五加皮炖母鸡。

五加皮60克,老母鸡1只(去头、足及内脏),加水炖熟,取汤及鸡腿。

待症状减轻,隔3~5天再服一剂。

(9)乌头大米粥:生川乌头3~5克,大米50克,姜汁10滴,蜂蜜适量。

将川乌头捣为细末,先煮沸米粥,后加川乌头末改用小火慢煮,熟后加入姜汁,搅匀再煮片刻即可。

早晚餐服食,5~7天为一疗程。

但要注意,肝肾功能不好的人要慎用。

注:以上3方适用于肝肾亏损,痰湿凝结型的“类风关”。

三、艾灸
艾灸防治“类风关”效果很好,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穴位:(1)肩部:肩黪、肩髑、肩臑。

(2)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3)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4)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5)脾部:环跳、居、悬钟。

(6)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7)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8)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注: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穴位,不必面面俱到。

每个穴位灸5~10分钟。

每次最多灸4个穴位。

病重每天灸,病轻隔日灸。

可以每次轮换穴位。

四、自我保健
摩少腹部3~5分钟,揉两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每日2~3次。

女性孕期不宜。

月经期慎用。

五、中药熏蒸
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但“类风关”急性期不宜。

六、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