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科研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科研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当前,以大数据、数字化、“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带来
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创新和变革学习方式、教学
方式、管理方式和教育研究方式。
北京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构建起了教科研网络平台。
在项
目研究管理、课题管理、学术素养积分统计、成果推广等方面建构起跨越
时间和空间的快捷的交流与对话机制。
项目研究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十一学校的项目研究已经开展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从
2022年至今,学校已经批准立项24批项目,关闭19批。
其中,近三年来,组织项目申报、审批、立项工作10批次,获批项目111项,关闭项
目78项,并表彰、分享优秀项目研究成果。
广大教师从工作中看得见、
摸得着的“痛”入手,开发适合的研究对象,将科研从等待别人向自己发
布研究课题指南、把自己的研究视作执行别人的指令,变为有针对性的、
力所能及的、有兴趣的实际行动。
对项目研究工作的管理,从立项到中期检查评估、督导,到关闭验收、成果推广,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详细的管理办法。
当前,又
借助信息化手段,为老师们提供了个性化、定制化项目管理与服务。
比如,在项目中期督导阶段,学校聘请了校内外专家对项目研究团队
进行了一对一督导,项目负责人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中期报告,汇报研究工
作主要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以及存在问题、下一
步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等。
校内外专家团队通过网络反馈督导意见,评
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都能在网络平台进行即时通讯,充分交
流对各项目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意见,研讨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项目组负责人将督导后的反思及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计划的想法通过网络共享。
专家网络督导侧重于过程性评估,通过中期督导为项目组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检查前期项目研究计划落实情况,对项目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意见,调整研究计划等个性化建议。
学校科研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平台,一对一反馈专家评审意见,根据评审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求项目组补充材料、进一步答辩,修改完善项目报告,对项目的深入研究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课题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十一学校是课题研究大校。
“十三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及大学先修专项课题等国家级课题6项,市级规划课题5项、市级学会课题12项、区级委托课题和重点关注课题18项,已全部开题,并有序运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课题研究格局。
1.课题管理模式在差异化、扁平化、分散式合作等方面进行创新
2.做好课题的网络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
十一学校“十三五”期间的近20项国家、市区级课题都进行了会议开题和通讯开题,省时省力,快捷高效。
鉴于课题专家、课题组核心骨干成员的时间难以统一,课题的跟踪指导采取了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
课题组核心骨干成员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议,课题专家远程指导,参与研讨,帮助课题研究团队梳理研究思路,提炼研究成果。
3.借助网络平台做好课题的组织管理与学术指导
学校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网络追踪指导,凝练更高层次的精品课题成果。
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在课题结题前通过网络平台,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协助课题负责人梳理研究成果材料,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交。
学术素养积分统计核算工作的创新探索
教职工学术积分指标体系是我校教职工评价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改变手工统计操作工作的繁杂,我们利用问卷星实现统计核算工作的准确、快速、全面,在学术奖金核算时运用Vlookup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和
准确度。
我们成立学术积分核算工作组,通过问卷星统计科研成果扫描件、汇
总到学术素养积分明细表中。
经过各项赋分、反复核查、多次全校公示,
报校长审批等程序。
学校对不同的分值设置了不同的奖项,对应不同的奖金。
在学术奖金核算时运用Vlookup,确保了不同等级奖金计算的准确,
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科研成果的推广
网络资源与教科研工作密不可分。
十一学校在教科研成果推广方面较
好地借助了信息技术,如通过网络,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优秀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可以实现共享。
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有目共睹,助推
了优秀成果的辐射。
十一学校的200余个项目研究成果、数十个课题研究成果,早已通过
多种信息化途径,全校共享,在某些平台上还可以实现互动。
借助网络平台,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以及教师之间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对接。
科研
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事务型向智能型转变。
当前,十一学校的科研管理不再只是单向传达课题管理文件精神的传递模式,而是以信息的互动形式所代替,升级成为信息收集器和过滤器,起到杠杆和先导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科研工作的创新模式探索永不停歇。
我们正在进一步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让科研走向立体,建构起区域、学校、教师的成果推广与交流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