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鸡兔同笼》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鸡兔同笼》有感
非常有幸能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周末大课堂”,有幸聆听了卞祥老师的课,卞老师这次上的是六年级的《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问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卞老师在这节课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构建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等维度阐释他说理解的鸡兔同笼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简单做一个小结: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教师智慧的设计
卞老师整节课设计紧凑,趣味性十足。
在拓展的时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从小数目的研究中建立模型,从猜测、验证、探究、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从鸡兔同笼的原型引申到生活实际中的鸡兔同笼变式,让学生学一道而通百道,同时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见,如此独特的课堂设计,体现了卞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理念。
二、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和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和验证来梳理“鸡脚数+兔脚数=总脚数”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通
过条件一步步演绎推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归纳,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并注重指引学生体验归纳推理的全过程,发展了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整节课,卞老师教态自然,沉稳老练,点拨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扮演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实呈现了良好的课堂状态、思维的缜密性等,构建了精彩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中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因为学生不同的差异,课堂上总是会忽略一部分学生,教学反馈总是不尽人意。
可在这节课中,我看到卞老师组织学生不光进行方法的交流,更能充分肯定了学生每种方法的特点,并没有把我们认为好的方法强加给孩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选择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思想。
反思这一节课,我也应该好好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