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观点态度.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 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 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 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 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 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 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 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 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 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 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 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 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 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二、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999年上海卷)
不论行车或走路,总不要因为过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 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上走一 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 得真好了。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 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答案】BE
能力·思维·方法
一、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2全国卷,原文参见第四课时同 版块同题号题) 例1 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 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中说“当我向 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以此转入这篇散文的主旨。 这篇散文是以作者自己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 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 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继续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 动人的乐曲”,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 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实在是来之不易,怎么能因为钟子期的不 在而轻易放弃呢?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了,所谓“话说知音”,并不 是意在如以往其他文章那样去赞颂“高山流水”的情谊,而是借题发 挥,表达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读懂这些才能算真正理解了本文 的思想。 【答案】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 多的新知音。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 不懈地坚持下去。
要点·疑点·考点
此项命题形式,或考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要通过上下文对比两者 或几方面的观点,分析其中之一的观点是否正确。或考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 相符,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 辨析,才能辨别准确。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有时放在品赏文章的内 涵中,命题人往往借助多项选择形式来考查,从表面上看,是赏析语言,而 实质上是在考查观点态度的把握。或考概括简答,因而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 辨别、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 敲、揣摩、分辨正误,并组织好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从1990年至今,每年高考都考到了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应该 说,作为对考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检测内容,预计在最近几年的命题中也 不会弱化或取消。复习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三、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996年上海卷14题)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两句话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像《三国演义》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话语那么有趣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 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话语至少会引起“为什么是这样” 的疑问,它使读者产生了要知道一个究竟的愿望,小说一开头就吸引了读 者。对于小说作者思想的研究者来说,小说中的说教包括《战争与和平》 的结尾那样冗长的议论也是有趣的。但作为一般的读者如我,简直没有读 下去的耐心。然而他的小说其他部分,却有引不胜引的有趣的具体描写。 在这里,我只引用《复活》中受难的玛丝洛娃与前来探望她的聂赫留朵夫 见面前后两次笑的具体描写,证明趣味是构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例2 这一段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解析】因为原文中没有现成的话可以做答案,对这个题目的解答,更须读透原文,仔 细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大都是说桥应注意什么,什么样的桥就算“造得真好”,在总结 时,我们应该从正面回答了,而不能用一个否定式的回答。 【答案】怎样才是造得好的桥(或“造得好的桥的标准”) 【技巧点拨】 正反对比,相互比照,分析归纳,提炼观点 有不少文章,它的观点往往是比较隐晦的。这就需要通过上下文对比两者的观点,从正 面总结提炼。以本题为例,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原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摘录, 而必须自己概括。从原文看,作者大都从反面说桥应注意什么,什么样的桥就算“造得 真好”,这实质上是说明了“怎样才是造得好的桥”或“造得好的桥的标准”。
2.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 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 好处。 答: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 题干要求“结合乡土情结”全析,首先能从文章第一段找出 它的定义。第二步就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的关系的 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是海外的 “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 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 三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前 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的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 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 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照应了前文,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观点”,就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 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 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我们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 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技巧点拨】 通览全文,整体把握;不同文体,区别对待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先从总的方面作一个大概的考虑,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应根据不同文体进行思考, 如:记叙文的主旨,往往是通过写人物的形象特征,折射社会内容,作者 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表现主旨;写事的文章,往往要看作者选什么事,事 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意义及作者的态度等来表现主旨的。当然文中的议 论、抒情是用来画龙点睛的,千万不可轻视。议论文的主旨,往往在议论 中阐明,在结论中重申。说明文的主旨,在于介绍的主要内容及说明的主 要内容。一般说来,作者在文章之中,总是力图通过作品来表露自己的某 种观点、态度。或颂扬,或批评,或支持,或反对,或不遗余力,或有所 保留。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抒胸臆,有时间接表达;有时集中于一处 说,有时分散在多处说。要善于抓住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利用试卷中的试 题题干。任何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其命题点都不是孤立的、与原文毫无 关联的。即便是一道极为细小的题目,也必然与原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 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是或明或暗,或隐或显而已。它需要考生在通读文 段之后,以清醒的头脑,分析的眼光,从上下文中加以辨析,或从原文的 整体意向上加以思索、把握和透视,答案才可寻找出来。若能如此,则不 难找到隐藏在文句中的答案,或得出其他正确的选项。
3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 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 分别比喻什么? 答: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 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 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5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 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 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 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 “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 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 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 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 论和创造技术。 F 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明效果和 感染力。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 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 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 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解析因为原文中没有现成的话可以做答案对这个题目的解答更须读透原文仔细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大都是说桥应注意什么什么样的桥就算造得真好在总结时我们应该从正面回答了而不能用一个否定式的回答
要点·疑点·考点
2005年《考试大纲》将此考点内容阐释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题中,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难以明确的解释,而作者在文 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这些观点或赞成、或反对,或 喜爱、或厌恶。对于考生来说,首先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更好地了解 作品的内容思想,所以,目前的高考题,考查这方面内容也不少。
课前热身
一、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2003年全国卷,选文见第4课时同版块同题号)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根据题干 提示,关键信息在第三段,“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 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 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多数却 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可提炼概括出两种情况。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 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 出门。
4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 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答案】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 人。 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 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 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 点。
二、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999年全国卷)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至 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 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 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 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 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 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 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 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 笔下去,万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