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结与提升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1.易错字音
阳夏(jiǎ)闾(lǘ)左適(zhé)戍
皆次当行(háng) 罾(zēng) 忿恚(huì)
宁(nìng)有藉(jiè)第令徒跣(xiǎn)
抢(qiāng)地休祲(jìn) 猖(chāng)蹶(jué)
存恤(xù) 崩殂(cú) 咨诹(zōu)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白(pín)
裨(bì)补阙(quē)漏舴(zé)艋(měng)
2.易错字形
nú(驽)钝huī(恢)弘千zhàng(嶂)
3.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调发、流放)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排、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鸿鹄之志篝火狐鸣披坚执锐揭竿而起
白虹贯日免冠徒跣三顾茅庐天府之国
箪食壶浆如鱼得水妄自菲薄作奸犯科
临危受命计日可待引喻失义
怅.恨久之:失望
九百人屯.大泽乡:停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偷着
忿恚.尉:恼怒
皆刑.其长吏:惩罚
请广.于君:扩充
休祲
..降于天:吉凶的征兆
秦王色挠.:屈服
寡人谕.
矣:明白,懂得 不可屈致.
也:招致,引来 奸臣窃命..
:盗用皇帝的政令 以光.
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性行淑均..
:善良平正 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之⎩⎪⎨⎪⎧怅恨久之.(助词,无实义)陈胜佐之.
,并杀两尉(代词,指代吴广) 然⎩⎪⎨⎪⎧吴广以为然.(对,正确)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但是) 乃⎩⎪⎨⎪⎧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凡三往,乃.
见(才) 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因为)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凭) 为⎩⎪⎨⎪⎧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
用者(被) 于⎩⎪⎨⎪⎧仓鹰击于.殿上(到)安陵君受地于.
先王而守之(从) 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副词,的确、实在)诚.
如是(连词,如果)
上⎩⎪⎨⎪⎧辍耕之垄上. 上面,方位名词上.
使外将兵 皇上,名词 应⎩⎪⎨⎪⎧佣者笑而应.曰 回答,动词宜多应.
者 响应,动词 会⎩⎪⎨⎪⎧会.天大雨 适逢皆来会.
计事 集会 ⎩⎪⎨⎪⎧扶苏以数谏故. 原因,名词广故.
数言欲亡 故意,副词
好⎩⎪⎨⎪⎧好.为《梁父吟》 喜欢,动词外结好.
孙权 示好,动词 者⎩⎪⎨⎪⎧以君为长者. ……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的原因 信⎩⎪⎨⎪⎧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动词信.
义著于四海 信用,名词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判定,动词每与臣论.
此事 谈论,议论,动词 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副词临.
表涕零 面对,动词
尝.
与人佣耕 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今亡.
亦死 古义:逃走;今义:死亡 等.
死,死国可乎 古义:同样;今义:相等 楚人怜.
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比.
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会.
天大雨 古义:适逢;今义:通晓 非若是.
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徒.
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今义:徒弟 大王加.
惠 古义:给予;今义:增加 岂直.
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遂用.
猖蹶 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抑.
亦人谋也 古义:而且;今义:压制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低劣
1.法.
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2.死.
国可乎: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3.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4.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形容词用作名词,武器 5.且秦灭.韩亡.
魏:使动用法,灭,使……灭亡;亡,使……灭亡 6.请广.
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7.贤能..
为之用: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少年行》
1.《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人。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
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3.《隆中对》:作者陈寿,晋朝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
4.《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5.《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人。
花间词派尊他为鼻祖。
6.《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7.《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
8.《武陵春》: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二、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六单元古诗词专项
(赏析和领悟表达技巧)
一、考点解说
诗歌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常见的题型有:1.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二、解题方法
赏析和领悟表达技巧可以用“判断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效果”两步分析法完成,具体步骤是:
1.判断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指下面几类:
(1)常用表现手法:白描、用典、象征、想象、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
(2)常用抒情方式:①直抒胸臆;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③托物言志。
(3)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通感、互文等。
(4)常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赏析表达效果。
结合相关的句子分析该表达技巧在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塑造的形象、给人的感受等方面的作用。
三、考点训练
(2015·资阳)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015·宁波)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2.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理解诗词内容,借助想象描写画面)
一、考点解说
“想象描述诗词的优美意境或画面”,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在中考中常见的题目形式有: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二、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种题型可以用四步描述诗词画面法来组织答案。
答题步骤为:
第一步: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第三步: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第四步:写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考点训练
(2015·潍坊)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014·宿迁)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2.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014·滨州)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赏析句子,感受精炼优美的语言特点))
一、考点解说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
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采用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考查题型为: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为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二、解题方法
赏析古诗词佳句的题型可采用“诗词句特点+表达情感二流程”分析法。
第一步:指出佳句的特点。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写景特点,包括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二是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三是用词的生动形象。
第二步:答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蕴含怎样的哲理。
三、考点训练
(2014·鄂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泰州)阅读温庭筠的《菩萨蛮》一词,完成问题。
小山①重叠②金③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④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⑤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指小山眉。
②叠:皱(眉头)。
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④花:簪花。
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
⑥罗襦:丝绸短袄。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作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六单元古诗词专项
考点1:
三、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1分)
点拨:“黄梅”“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这看似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表现出它的“寂寞”和“单调”。
2.示例: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3分) 考点2:
三、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两三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点拨:本题考查描绘景物画面。
审读题干,明确回答的重点在于描绘景象,根据“日暮乱飞鸦”“萧条三两家”即可分析出萧条破败。
2.示例: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2分)天空飘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
(2分)
点拨:先抓住前四句诗中的“衰草”“寒云”“暮雪”“人”等意象,然后根据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句展现的画面。
3.示例:在一片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声低鸣。
(2分)
点拨:先抓住句中的“江阔”“云低”“雁叫”“西风”串接成画面,然后根据词作进行联想和想象,最后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
考点3:
三、1.示例:运用对偶修辞,描绘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的景象,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3分,意近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古诗词佳句的赏析能力。
第一步先指出诗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答出诗句写出的景物特点。
2.示例: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华丽的服饰,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分,意近即可)
点拨:此题考查对古诗词佳句的赏析能力。
先指出词句用了反衬的手法,再分析反衬手法在词句中的具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