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曲逐首梳理: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 对点训练
返回主目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占据 2.试分析“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这句词将诗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既是诗人眼前所见, 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3.辛弃疾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滚滚来”。借 景物来比喻时
间之长久、思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绪之无穷。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力相当 的对手。
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 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 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
志·吴书·吴主传》注引 《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同时借古讽今,表达了爱国之情。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 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 国。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年少万兜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返回主目录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
所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
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率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
全。
5.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
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的;“天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修辞、用典: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强调孙权的
雄才大略,借古讽今,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 愤懑之情,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译文
返回主目录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故土呢?在北固楼上,放眼望去,都 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这里不知经历了多少兴盛与衰亡?往 事连绵久远。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主目录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赏析】
情感:词人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
的气魄,表达仰慕之情;也反衬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
苟安,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主目录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 文学介绍
返回主目录
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京口,今江苏 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主目录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赏析】 内容: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自
然地引出下文。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主目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赏析】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情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末句借 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愁思和感慨 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词人伤感无奈的抑郁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目
1aLeabharlann 原文呈现2a
文学介绍
录
a
3 古诗词曲鉴赏
4
a
译文
5
a
主旨
6
a
对点训练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 原文呈现
返回主目录
古代作战时 兵士所戴的 头盔。这里
指代士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北固亭,在镇江
东北的北固山
中原地区。
辛弃疾
上,下临长江。 化用了杜甫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已做了三军统帅。他占据东南,坚持抗 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 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会说:“生儿子应当生像孙 仲谋那样的。
九年级下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 主旨
返回主目录
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蕴含着对南宋统治者在金 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苟且偷生的失望和愤 懑之情。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