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复习提纲
一、屈辱的岁月
1、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获取高额利润,
3、以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

4、时间:1840年至1842年8月发动国家:英国
5、战争前的形势:
(1)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工业时代
(2)清朝政府仍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闭关自守。

(3)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起处于“出超”地位
(4)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5)西方国家为改变中国“出超”地位,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人民禁烟运动兴起
6、鸦片输入的危害:
(1)大大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
(2)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
(3)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财政负担沉重
(4)精神委靡
5、林则徐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时间:1839年
(2)人物:林则徐
(3)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4)意义: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

6、战争结果:战败投降,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7、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地点:南京
(2)内容及危害:
把香港岛割给英国――领土主权破坏
赔款2100万银元――使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开放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领土主权破坏英国进出口货物就缴纳的关税生产率必须和英国协商――关税主权破坏
(3)《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的权利――司法主权、居住权破坏
8、影响: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中国的社会性质: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0、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1895年
(2)发动者:日本
(3)结果:战败投降,签订《马关条约》
11、《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签订者:中:李鸿章日:伊藤博文
(3)内容: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向华输出资本的开始,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4)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12、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1901年
(2)发动国: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国
(3)结果:战败投降,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4、《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对列强的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铁路沿线要地;在北京划定使馆吤,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3)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二、悲壮的抗争
1、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1)鸦片战争:
定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领守军与敌血战数昼夜,最后壮烈牺牲
吴淞:陈化成年近七旬,激励将士坚守炮台,打死打伤大批英军,击伤英舰多艘。

身负七处重伤,喷血而亡。

虎门:关天培奋勇抵抗
(2)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奋勇作战,邓世昌与舰上官兵二百多人壮烈牺牲。

丁汝昌自杀殉国
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击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2、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2)领导人:洪秀全
(3)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性质: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6)意义:坚持斗争14年,势力涉及18个省,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统治相对峙的政权,是中国2000多年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
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教训: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能解救中国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1、战争失败的原因:
清朝自大无知,仍沉浸在古代的辉煌中;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经济实力贫弱;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先进,国力强盛,科技发达。

2、兴起:――开明的知识分子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3、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代表人物:奕訢、李鸿章――地主阶级洋务派
(3)内容: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

―――第一阶段
1888年,李鸿章创建了一支新式海军――北洋海军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B、以“求富”为口号,创办各种新式民用企业―――第二阶段
1872年,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
C、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称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

(4)口号:自强求富
(5)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6)评价: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培养了一批中国的科技人才,吸引了一部分私人资本投身近代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
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四、从维新到革命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等要求拒和、迁都、变法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壮大起来,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人物:康有为
(3)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资产阶级维新派
(3)支持者:光绪
(4)内容:
①政治: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④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开办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北京大学)
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5)结果: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失败
(6)失败原因:把维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清朝皇帝向上,主张采用合法的自上而下的改良手段,不愿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顽固派的反击(7)性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8)意义:冲击了封建罗网,显示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奋起救亡图存,提倡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行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9)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能的,只有进行革命,才能推翻清朝统治。

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军》邹容
5、中国同盟会:
(1)时间:1905年
(2)创立人:孙中山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性质:是中国每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正常,它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6、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10月
(2)结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制政府(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成功的表现
(5)失败的表现: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悲惨遭遇没有改变。

(6)失败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7)启示(教训):中国要振兴,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7、1912年4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8、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同点: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采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来实现,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革命派:推翻清朝,争取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来实现,采取暴力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