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问题归根结底是认知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情绪问题根本上是认知的问题,所以要正心?
对于情绪问题,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类是基于认知评价,即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另一类则不一定需要认知评价。

而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情绪,几乎都是属于第一种,这些在下文都会解释道。

现今的研究表明,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是由认知、动机与躯体感受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绪涉及到个体对事件的体验,其作为一种状态,是个体有针对性的持续感受。

这种感受的成因主要包括认知、动机与躯体。

认知决定个体如何评价事件,预期到某件事情即将发生,如何去认识这即将发生的事情、如何去评价它对于个体感受十分重要。

比如得知亲戚家的孩子要来,可以认为家里会变得乱糟糟而感到烦闷,但也可以认为氛围会更有趣而变得欣喜与期待。

认知是个体获得主观感受前的信息处理的一个过程,同时认知本身即带有评价,而评价也是情绪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情绪与主观感受,对情绪针对的目标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不同的认识。

有因为有小孩子来家里而感到烦闷,则看到这些孩子时内心想必也是不高兴的;反之,若是之前就感到喜悦与期待,则会持有更加友善和亲和的态度。

所以说,认知也是情绪的一个重要表现,认知与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又因为认知是大多数主观感受产生前所必经的过程,因而可以认为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而另外一种情绪,它的产生不一定需要先经过认知评价。

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直接作用于个体本身,通过生理作用直接产生对应的本能的主观感受。

小孩子正在被父母揍,这个时候他没有太多的思考,身体上感受到痛楚,心理上的情绪则是恐惧。

又或者我们生病时可能产生的低落的情绪,这些情绪就属于第二种情绪,是不需要通过认知来完成的,但这种情绪通常也很难被个体所控制或引导,因而我们更加关注第一种情绪及其产生原因。

情绪产生除了认知之外,还包括动机及躯体。

动机也可以理解为行为,是个体与环境进行互动。

很明显,这个交互会受到认知的影响,而交互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对事件的认知。

为了清晰地刻画相互关系,我再次使用系统来描述个体,认知可以用信号检测与前处理部分来描述;动机则是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主观感受及情绪表现可以用后期的信号处理及相应结果来刻画。

在这些相互影响的因素中,信号检测及前处理始终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直接作用于后处理与输出结果的,而动机代表的输入输出虽然会对信号检测有影响,但可以通过相应的前处理来屏蔽这一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动机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属性,但认知却可以帮助个体屏蔽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及水平。

躯体在这个系统中起的作用也是可以刻画的,由于躯体涉及到了个体的自主反应及中枢神经的
自发激活,是一种系统自身的行为,不能通过“设计”的方法而改变,也常常不经过信息获取而直接产生相应的输出结果,所以可以用系统的硬件层次用以描述躯体对情绪产生的影响。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硬件层次是已经决定的,不可控的,这也就意味着其对系统输出结果的影响也是不可控的,所以对于我们而言的研究价值不大,因而个体自发感受对于情绪产生与我们预期的试图发现的关联性是没有价值的,即不是情绪产生的本质问题。

情绪产生与系统经过复杂运算获得结果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与外部的输入输出会影响到接收的信息的属性,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通道、一个表达情绪反应的方式,对于最终的结果所涉及的核心的处理不构成很重要的影响。

我在“诚实是高度自重的表现”问题中提出诚实是获取最真实信息的基础,这主要强调了正确的信息的作用,而诚实的属性与个体的认知水平有关,也就是诚实的自我与本身的认识有关。

“诚实的自我”可以不被动机产生的变化所迷惑,唯一会影响事件对主观感受的因素就在于认知和评价时赋予的属性。

认知已经对于事件信息进行了初步的处理,基本上决定了主观感受中该事件的情感体验,当然我们也可以在主观感受这一信号后处理部分做些手脚。

我感受到小孩子使家里变得很乱,但我认为我为了孩子的快乐而做出牺牲是高尚的,这种后处理有时可能会起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会造成混乱以及系统的崩溃。

我明明不高兴,却在心里以及行为中非要体现出快乐的情绪,这种有悖于内心感受的处理方法并不是很合理的,从效果上与实现方法上讲都不如直接改变前处理方法。

所以说,在情绪产生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认知过程,认知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及属性的定义,会直接以定性的关系作用于内心体验,而且情绪产生后也会进一步对事件的认知过程进行更新,两者相互促进,这也就是平常说的对一个人很气愤,结果越看他越气愤的一种原因。

情绪问题根本上是认知问题,而正心,培养的是意识高度关注力,可以时刻掌握内心的状态,不随意被情绪所掌控,也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个反馈控制以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心正则心无挂碍,则近真知,这强调的是内心矫正的作用,但依旧不能忽视认知过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