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新课 第二章 第三,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章第三节两
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编户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2.难点:
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辨证掌握。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汉初,根本上是承袭秦制。
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根底上不断完善,不断开展。
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开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到达鼎盛的场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一〕刺史制度
l.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展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东汉时,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后来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权利,后患无穷。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利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二〕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
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
西汉承袭这种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
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
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
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
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场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权利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
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
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
〔三〕察举制
1.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开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岁单人才,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
他还连续大规模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沿途供给食宿。
到京后,武帝亲自召见,被看中的,授予官职。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场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2.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地方豪强权利的开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根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开展起来。
那时,虽然名义上,被察举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言论所推崇。
但不少士大夫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采取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特权横行,这些世家大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展成为门阀士族。
这些官僚集团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乘机扩大了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四〕编户齐民
1.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展了统一和改革。
汉代承袭和开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好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汉朝国家统一,人口众多。
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人口也到达五千六百多万。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根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这就是编户齐民制度。
2.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
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者者纳更赋以代役〕。
3.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开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
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开展的原因
1.大一统场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开展奠定根底。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开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开展
1.农业开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场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稳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施行,各民族间交往亲密,为社会经济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施行,大大促进了消费力的开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者者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开展农业消费、稳定社会秩序和稳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开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非常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根底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好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理论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顶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根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
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但与重农相联络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开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互相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方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开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构造的内部平衡。
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互相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开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开展。
③从政治强迫手段与经济的互相关系看,抑商过多运用政治强迫手段〔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违犯了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危害,导致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展非常缓慢,举步维艰。
2.农业消费力的开展情况:
〔1〕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铁农具式样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西汉农学家赵过创造播种机械耧车。
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操作更为灵敏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
〔2〕水利事业开展,农耕区域扩大。
两汉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那么主要是利用雪水或者者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针对黄河泛滥,汉武帝、汉明帝等,都进展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获得良好的效果。
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汉时达八百多万顷。
〔3〕稻麦种植的推广。
农业消费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带来好处。
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那么以种植水稻为主。
〔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主要表如今: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等。
〔5〕农学研究获得可喜成就。
在两汉农业开展的根底上,农学研究获得了可喜成就,著名的有汜胜之书及四民月令。
农学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对农业的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汜胜之书由富有理论经历的农学家汜胜之撰写。
汜胜之以关中为对象,细致地探究了精耕细作的消费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表达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书中还提到纺织、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副业消费。
〔三〕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1.两汉手工业的特点。
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
2.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
〔1〕纺织业。
两汉时期,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开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进步。
两汉时,丝织程度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
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的丝织品。
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织业和麻织业开展迅速。
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
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
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2〕冶铸业。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
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消费开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随着农业对铁制消费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优先开展起来。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规模都很大。
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创造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杜诗创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程度长期领先世界。
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
那时,低温炼钢技术也已创造并得到推广。
冶铜场和铸铜作坊普及全国,著名的有、蜀郡等。
〔3〕制漆业。
两汉制漆业迅速开展,工艺程度很高。
那时好的漆器,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巧。
制一座屏风就需要“万人之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4〕煮盐业。
煮盐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
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包括池盐、海盐、井盐等。
〔5〕造船业。
两汉时水陆交通兴隆,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造船业开展的表现:一是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二是创造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四〕商业和城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统一场面的形成、稳固;农业、手工业的开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每个城都设有专供贸易的“〞。
〔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汉朝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匈奴“远驱牛马与汉会〞,虽遇战乱也不终止。
〔4〕稳定货币。
在货币的使用上,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城的开展繁荣。
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开展,在广阔的国内场内,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
除长安外,还有、、、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
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在当地经济兴隆的根底上形成的,并非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是是:35分钟〕
一.选择题
1.两汉时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以下表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②江淮、江汉之间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③东南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
④西北那么主要利用雪水或者者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其中错误的选项是〔〕
A.①②
B.②③
C.④
D.④①
2.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在东汉时向南已推广到〔〕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钱塘江流域
D.淮河流域
3.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是在〔〕
A.氏族繁荣时期
B.西周时期
C.两汉时期
D.战国时期
4.以下哪些技术不是在两汉时才出现的〔〕
A.麦轮作一年两熟的种植方法
B.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C.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D.桔槔来灌溉农田
5.刘邦实行的治国政策与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不符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郡县制
C.战和并用的民族政策
D.封国制
6.西汉实行秦朝就有的编户制度是为了〔〕
A.控制和剥削人民
B.恢复和开展经济
C.防止农村人口外流
D.合理使用劳动力
7.汉代编户制度,农民负担最重的是〔〕
A.田租和附加税
B.山海川泽税
C.代役钱、杂役
D.人口税和更赋
8.汉武帝公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局部土地为列侯,并规定〔〕
A.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
B.列侯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C.侯国受王国管辖
D.列侯归郡统辖
9.以下关于“察举制〞的表达正确的有〔〕
①是汉朝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该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③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④是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汉武帝时期,各方面突出的人才大量涌现,其原因不包括〔〕
A.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给朝廷
B.创立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
C.连续大规模征召有特殊名望和才能的人入京授官
D.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选拔人才
11.汉代任用官吏的特点:①地方官要回避本籍。
②罪犯及其子孙不得为官。
③当官必须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升迁。
④官吏能否久任,关键在于政绩。
其中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以下关于秦汉监察制度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B.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中央设刺史一名进展巡察
C.东汉时期,刺吏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D.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
材料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
请答复:
〔1〕材料1对分封制的评价是否正确请说明原因。
〔2〕材料2民谣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造成什么结果
三.综合题
14.分析秦汉时期出现长期统一的原因。
15.“汉承秦制〞表达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D
5.D
6.A
7.D
8.A
9.C10.D
11.D12.B
二.非选择题
13.〔1〕此句对分封制的评价并不正确。
分封制对稳固统治,扩展疆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却也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引起争乱的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2〕挖苦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东汉时期,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地方豪强权利的开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庭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根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开展起来。
三.综合题
14.
秦汉持续四百四十余年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开展的趋势:①春秋战国以来,消费力进步,民族地域之间联络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根底;②战国时各国的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场面形成奠定了政治根底;③自春秋以来的长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间联络和交融,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根底;④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宏大灾难,广阔人民渴望统一;⑤从春秋各国争霸到战国七雄,这是由大分裂到大统一的一种过渡,成为历史开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⑥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实现了国富民强,具备了进展统一战争和完成封建国家统一的条件。
从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看,主要有:秦王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布了秦律,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出击匈奴,修筑长城,这些有效保证了秦汉的长期统一。
“汉承秦制〞,对不利于统一的七国之乱的平叛,景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有效地稳固了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西汉思想领域的统一;两汉时败匈奴,使西域,有效地维护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场面。
15.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开展为刺史制度。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的田租、赋税、徭役、兵役制,西汉开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