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的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的
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
化并斑块的患者,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基
础治疗上,观察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照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
者治疗前后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
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
结果: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有效率是93.9%,服用阿托
伐他汀患者的总有效率是66.7%。
结论:服用氯吡格雷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
斑块时效果较好,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破损,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状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20-0189-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硬化程度
与脑卒的可能性直接相关。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可直接使血管管腔变狭窄,血
液通过受阻,进而出现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
过程是渐进的,其最大的诱因是在病变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所以,合理
干预粥样斑块就成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在临床医学中,氯吡格雷作
为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对抑制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
作为临床重要降脂药,在抗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有
重要作用。
联合运用上述二药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的研究不多,
本文对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脑血管部共接收了急性脑梗死
病例共100例,依据脑血管学术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上述病例运用彩色多普勒方
法检测发现均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排除类似相关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
出血性脑梗死等疾病患者以及治疗期间内使用类似药物的患者。
在入选病例中,
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在65~83岁之间,平均年龄62.7±8.2岁。
按照统
计学要求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进行相关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可比性要求。
1.2 对两组患者都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如调控患者血压、对脑细胞进行保护、对脑水肿进行有效控制等其他对症治疗。
在常规治疗条件下,对照组患者增加使
用每天睡前服用一次20mg阿托伐他汀。
观察组患者则在前者增服阿托伐他汀用
药治疗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增加每天一次服用75mg氯吡格雷。
1.3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观察,尤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
速度(VMC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等标准。
1.4 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量分析。
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进行统计学t检验;对计数资料比率进行X2检验。
进行统计学差异
(P<0.05)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9%,
对照组有效3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通过观察发现,在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MCA、NIHSS及ADL等标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两组患者在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在VMCA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在NIHSS、ADL评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MCA、NIHSS及ADL比较
备注:临床医学上用VMCA表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用NIHSS表示神经功
能缺损评分,用ADL表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硬化程度
与脑卒的可能性直接相关。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可直接使血管管腔变狭窄,血
液通过受阻,进而出现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
过程是渐进的,其最大的诱因是在病变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在临床医学中,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对抑制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作为临床重要降脂药,在抗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
皮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联合运用上述二药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
成的研究不多,在本文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
行联合临床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仅运用阿托伐他汀这一种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通
过相关比较和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
这就充分证明临床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形成具有良好的疗效。
二者联合在临床运用可以使血小板聚集并使平滑肌
收缩,进而使血管阻力有效降低,降低患者脑水肿出现机率。
同时,对前列腺环
素产生影响,进而产生良好的抗血栓效果。
具体而言,首先,阿托伐他汀能够快
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代谢,使肝脏内LDL—C的活性和受体数量
迅速增强;其次,它能够有效清除斑块内脂质,降低患者出现脑卒的概率,稳定
斑块的数量;第三,阿托伐他汀还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降低血栓的形成和抗血
小板聚集。
而氯吡格雷则能够间接性的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受体的结合,使
血小板之间不能形成聚集,阻断血小板的聚集。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2种药物进行临床联合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在VMCA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在NIHSS、ADL评分方面明
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数所述,阿托伐他汀、氯吡格
雷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而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瀚彬.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09,29(1):18
[2]翟万庆,宋丽艳,何晓燕,等.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抗血小板药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1):83—85.
[3]陈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61—62.
[4]吴惠民.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701—1702.
[5]杨明刚.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J].医药前沿,2013,67(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