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 月是故乡明 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 月是故乡明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3 月是故乡明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
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
抬头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
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不可胜数(不可计数)(2)大概(可能)(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月亮一()柱子几()大苇坑
一()明月一()知了几()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
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写的。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一(个)柱子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一(群)知了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不唯一。
)
四、1.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
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
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
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
B.停止。
C.消息。
D.利钱;利息。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回答此题,要弄明白作者表面上歌颂白杨树,实则歌颂的对象是“建设边疆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强不息”息:停止。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
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4)A 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4)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
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
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
”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
又能跳出来。
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1)选择合适的一组关联词语填到横线上。
因此……只有……才……
因为……无论……都……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答案】(1)因此;只有;才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
(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此”;②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只有……才……”;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1)因此、只有、才(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
美德在民间
孙道荣
①为了36元钱,一个人苦苦找寻了另一个人,整整三年。
②找人的叫老张,是个鞋匠,专门帮人修鞋、擦鞋,在街上开了个修鞋的小店,已经摆了八九年,一直没挪窝,加上手艺又很好,所以生意不错,积累了很多熟客。
老张要找的人叫石慧,石慧是附近的住户,也是老张的一个客户。
③如果客户预存一笔钱,可以打八折,老张的这个主意,吸引了好多客户。
老张有三个厚厚的大本子,清清楚楚登记着每一个客户的存款和每一笔消费记录,从无差错。
其中有个
客户,预付款还剩余36元,但她已经三年没有来过了,鞋匠老张要找的人就是她,他想把钱退还给她,或者请她把剩余的钱消费掉。
④可是,除了知道她名叫石慧,住在附近的某个小区之外,老张对她一无所知,也没有她的任何联系方式。
老张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一个个地问。
每一个前来擦鞋或者修鞋的客户,他都要问人家一句,你认识石慧这个人吗?久而久之,竟然成了老张的一个习惯。
⑤有人被反复地问,就好奇地反问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老张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人家。
有人劝慰老张,可能是她搬家了,或者有其他原因,不来了,反正就这么点钱,不用找了吧。
老张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成,再少,也是人家预存在我这儿的,她若不来消费了,我就要把钱退给人家。
⑥慢慢地,到老张的店铺来修鞋或擦鞋的人,都知道老张在找一个人,那个人叫石慧。
⑦有个客户认识石慧,但客人沉重地告诉老张,两年前,她就已经因病去世了。
他也不知道她具体住哪个小区,也没有她的联系方式。
③老张很难过。
但他不想就此放弃,他想,石慧不在了,那就找到石慧的家人,把剩下来的36元退给人家。
因此,他依然固执地向每一个到店的客人询问,你认识石慧吗?
日子就在老张的这一声声询问中,慢慢流逝。
①终于,有个新客户告诉老张,他认识石慧的丈夫。
①第二天,石慧的丈夫,来到了鞋匠老张的小店内。
老张拿出一本厚厚的旧账本,翻到其中的一页,对石慧的丈夫说,她的预存款还剩36元,把钱退给你,或者你来修鞋、擦鞋,都可以。
②石慧的丈夫却坚决不肯收,他说,这么点钱,你却一连找了我们三年,已经很让我感动了,钱我不能收。
13一个坚持退钱,一个坚决不肯收。
最后,还是鞋匠老张想了个办法,要不,我们把这钱捐了吧,也算是对石慧的一个纪念。
14第二天,鞋匠老张来到当地的红十字会,以石慧的名义,捐了336元钱,其中的36元,是石慧三年前预存在鞋匠老张店里的余款,另外的300元,是石慧的丈夫追捐的。
15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善良而关满的结局。
我不厌其烦地复述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社会需要的很多东西,比如善良,比如诚信,比如承诺,以及其他的很多美德,从来就不稀缺,它们就在民间,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从原文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
请具体写出其中某一点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条理清晰,语言流畅,80字左右)
4.本文语言朴素,丝毫不加粉饰,读完却让人颇为感动。
结合你平时的写作,你认为一篇好文章是内容重要,还是华丽的词句和描写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1.鞋匠“老张”三年苦寻顾客退还36元预付款。
2.这个社会需要的很多东西,比如善良,比如诚信,比如承诺,以及其他的很多美德,从来就不稀缺,它们就在民间,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3.感悟:①诚信最美;②生活中到处都有修身树德的正能量;③普通人的心智最朴素,还没有被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所沾染,他们身上形显着人类最本真的优秀品质。
(结合实际,略)
4.示例:我认为文章的内容重要,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华丽的词句固然可以锦上添花,但却不能少了文章思想的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
5.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
“知道了。
”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
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
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
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脱衣服→向对岸游去→。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6.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场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
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我地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知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
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件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2
○
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干净净衣服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以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厖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3
○
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5
○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
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恩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
父母开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撰写:
佝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第自然段开头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
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想象,补写在下面。
4、第自然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吗?请写下来。
(不少于50字)
1.撰写:写作、佝偻:形容脊背向前弯曲。
2.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3.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
”“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
”“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厖”“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厖”(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
4.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写出了“我们”总是只关心自己而忽略父母。
呼吁“我们”要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升华了主旨。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