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与综合管理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与综合管理措施
摘要:自然保护区承载了大量珍稀的物种资源,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具有显著
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能够为现代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伴随着信
息化社会的发展,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
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更加高效全面地开展监测工作,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
物多样性、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提
高自然保护区内部监管水平。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会使用到3S技术,通过
三项先进技术的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生态监测质量。

在当前的自然保护区生态
监测中,依旧存在着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缺少多项监测技术的融合使用、生态监测基础设施较为匮乏、生态监测体系尚未完善等局限性,难以实现自然保
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运行。

本文通过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提高综合管理
水平的路径,提出了加强专业监测队伍建设、创新多样化的监测技术应用体系、
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制度等有效对策,以此推
动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内管理水平。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综合管理;3S技术;林业监测
1 引言
通过遥感监测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
识别出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病虫害预防情况、灾害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相较于传统的生态监测技术,3S技术提高了监测工作的全面性、精确性及有
效性,能够将监测结果作为科研工作的专业数据,以此带动国家科研工作的长久
发展。

然而在开展实际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的过程中,仍存在监测人员专业能
力有待提高、缺少多项监测技术的融合使用、生态监测基础设施较为匮乏、生态
监测体系尚未完善等诸多问题,这给监测工作的有序落实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降
低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自
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实施状况,对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不仅能够提高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管理水平,还有助于增强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环境效益。

2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监测的重要作用
2.1 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有利于保障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生态监测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了解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与其他资源的分布情况,工作人员可根据珍稀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同时监测技术的应用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当发生异常情况如病虫害或火灾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保障自然资源的安全性,避免给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监测工作不仅能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也有助于为自然保护区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循环系统,以此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增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环境效益。

生态监测措施与综合管理制度能够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及制度保障,并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

2.2 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
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能够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

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数据、林地病虫害以及环境质量等数据都能够为科研工作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提供佐证,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有利于强化科研工作的实践性及区域性,使得研究人员更加高效地开展某一地区资源情况的研究工作[[1]]。

同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数据还有利于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珍稀情况,有利于培养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恶意破坏行为,从而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效率。

生态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程,需要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的重要程度,不仅能够推动科研工作的完善优化,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风尚,实现科研工作与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的协调发展。

2.3 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
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有利于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

现代化
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使用到的资源能源增加,以往
的自然资源类型与规模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所以开展自然保护区生
态监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不仅难以实现现代化经济的
高质量发展,还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所以各行业应当加强对自
然资源的保护并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通过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来进
行自然资源的合理调配[[2]]。

森林、植被、土壤等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都具有积
极作用,虽然各项自然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但过量的开采使用也会导致生态系统
的破坏,所以工作人员可通过监测设备来避免自然保护区内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提高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效率。

2.4 提高自然保护区内部监管水平
开展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然保护区内部监管水平。

由于自然
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这就促使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生态监测的动态性,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发展情况完善调整监测工作内容,并及时记录统计自然保护
区内各项资源的生长状况,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水平。

同时
通过各项监测技术、设备及指标的使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到林地与保护区
内细微的变化,提高生态监测工作的精细度。

相关部门还能够从人员、技术、设
备及制度等关键方面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来优
化自身管理措施,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完成,并形成良好规范的
监测秩序,带动自然保护区的持续性发展[[3]]。

监测数据能够进一步提升管理决
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创设更加有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

3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主要技术
3.1 遥感监测技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的特点,能够识别到自然保护区内
部的细微变化,并展示林地图斑中恶意占地的现象,以此来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加
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减少自然保护区中的各项不良行为。

工作人员可以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来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郁闭度、水土流失情况及病虫
害,从森林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质量,从而进一
步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工作人员可通过无人
机传感器来对自然保护区的边缘进行界桩,以此来明确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范围,
并规避重叠区域或恶意占地的问题,再定期拍摄自然保护区的卫星高分辨率影像,根据识别数据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监测管理方案,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资源
数据库,能够为后续监测工作与科研工作提供数据信息。

3.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动态监测,通
过全天候的监控来及时探测森林火灾的源头,进一步落实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
工作。

GPS技术具有良好的导航能力,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缺少一定的地标指向,
工作人员极易在保护区内迷失方向,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还可能对工作人员的
生命造成威胁。

而GPS技术的使用能够促使工作人员将各类数据采集点进行精准
标记,为后续的生态监测工作提供便利,有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监测效率。

同时GP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合能够有效定位林地火灾的具体位置,使得
消防人员能够及时开展灭火工作,尽量减少火灾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

GPS技
术还可测算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栖息面积,以此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
的干扰,并提高测算结果的精确度。

3.4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也具有较强的积极辅助
意义,能够为自然保护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通过GIS技术工作
人员可绘制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动植物的分类图,以模型来预测不同管理方案下自
然保护区资源的变化发展情况,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制定自然保护区管
理策略。

GIS技术还可测算自然保护区内环境质量数值的变化,以此来了解各项
措施对生态环境作用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优化完善监管对策,加强对自然保护
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能够有效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效率[[4]]。

GIS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数据的管理与统计工作中,以此建立更加高效科学
的自然保护区资源数据库,为监测工作与环境管理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4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
4.1 生物多样性监测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动植物、优势树种及动物救援活动等内容。

工作人员可使用无人机或红外相机来对自然保
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动物数量及品种,并了解不同野
生动物的栖息区域,为保障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强化对野
生动物的保护效率。

工作人员还可使用遥感监测图像来观测野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对其生长异常变化进行实时监控,有助于工作人员研究优势树种的适宜生长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高效运行。

当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出现异常
情况时,工作人员能够通过GPS技术来尽快定位动植物位置,以此来及时进行救
治措施,帮助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恢复健康,能够有效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
样性的保护力度。

4.2 林地病虫害预防及治理
工作人员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能够探测出自然保护区内林地病虫害的发展
现状,并根据森林植被的生长情况与病害程度来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能够
自动识别出自然保护区内病虫害的高发区域,以此来展开全面调查,挖掘病虫害
出现的实际原因,以实时监测来提高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质量。

同时工作人
员还可使用环境探测一体机来对自然保护区小气候环境进行监测,从而能够为病
虫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充足的监测数据。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图像都能够识别
自然保护区内病虫害情况,辅助工作人员开展林地病虫害治理工作,AI识别与网
络神经技术还可为森林虫病的属性特征进行动态分析[[5]]。

通过各项监测技术及
设备,工作人员能够掌握自然保护区多发性虫病的发病期、危害区域及防治措施,以此来保障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3 自然、人为灾害监测
由于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天气干燥、人为因素等原因都有可能
造成森林火灾,对自然保护区的安全发展造成负面作用,所以工作人员需要使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监测,能够自动捕捉到自然保护区大气
环境中的烟雾含量,从而及时定位到发生火灾的区域,以此来辅助消防人员高效
开展灭火工作。

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自然保护区还可能出现洪涝、泥石流或滑
坡等自然灾害,难以加强自然保护区各项自然资源的安全性,所以工作人员还应
当观测自然保护区周边环境的变化,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系统来自动观测自然保
护区周边气象变化,以此来对气象灾害进行及时预警,并能够制定应对各类灾害
的应急措施,从而充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监测水平。

工作人员可使用北斗
/GNSS多点一体监测站来接收GNSS天线运输的信号,以电子界桩来预警自然保护
区周边的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6]]。

4.4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工作人员还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如大气环境、水环
境及噪音等。

水资源质量能够展现出自然保护区水循环系统运作情况,通过水质
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有效检测出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中溶解氧、pH值与温度等相关信
息数据,及时探测到水资源中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避免水资源对自然保
护区动植物资源造成负面影响,保障水生生物的生长安全性。

工作人员还应使用
遥感技术来监测自然保护区的大气环境,识别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在自然保护区
内设置多个监测点位,定期监测自然保护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对于污染物数值偏
高的区域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整治措施,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
展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

水文监测工作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能
够有效监测保护区水位变化,进一步保障水域环境质量。

5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现状
5.1 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质量。

相关部门未能向监测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培训,导致监测人员使用较为过时
的监测模式,难以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及管理效率,影响了自然保护区
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发展。

相关部门缺少便捷的线上交流及学习渠道的建立,使
得监测人员难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给多样化生态监测技术的灵活运用造成了阻碍,也不利于强化监测人员之间的有效联系,而自然保护区辖区辽阔,可能造成
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优化生态监测队伍的人员结构,部分监测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由于自身年龄较大,精力及体力难以跟上队伍的
监测需求,不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管理效率[[7]]。

并且基层监测人员对遥
感技术、GIS技术等先进监测技术的使用方式缺少充足的学习了解,未能充分发
挥监测技术的辅助作用,不利于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5.2 缺少多项监测技术的融合使用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缺少多项监测技术的融合使用,没有形成更加全
面的现代化生态监测体系。

单一的监测技术难以满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需求,3S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自然保护区对自然资源的监测效率,精细识别林地与
森林区域的细微变化,有利于提高生态监测质量。

然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带动了
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部门忽略了3S技术与其他信息化技术联合使用对自
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推动作用,未能实现3S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无法对自然保护区资源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及
有效性。

在自然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的监测过程中,对于部分水域,3S技术难以呈
现良好的监测效果,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成果,给监测人员的日常工作
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5.3 生态监测基础设施较为匮乏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基础设施较为匮乏,难以实现生态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生态监测工作需要使用到专业的监测设备及技术,监测成本高,然而监测队伍缺少充足的研究经费,导致监测设备难以进行及时维修养护,老旧
的监测设备影响了自然资源监测结果的稳定性,不利于促进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
开展。

同时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山区内部,道路交通条件恶劣,影响了各监测点
的安装运行效率。

自然保护区的通信建设尚未完善,监测人员之间只能通过有线
电话进行沟通,不仅降低了遥感图像的传输效率,还影响了监测人员之间的及时
联系,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造成了负面作用。

上级部门未能设置专门的
专项资金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缺少充足的建设经费提供,不仅影响了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对生态监测工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规范进行。

5.4 生态监测体系尚未完善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体系尚未完善,影响了监测工作的规范发展。

相关部门
未能加强对监测人员日常工作内容与监测成果的全面管理,缺少对监测方案的评估,难以确保生态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及实效性。

相关部门没有制定一系列奖罚措
施与激励对策,难以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未能将监测工作与监测人员
个人业绩相挂钩,导致部分监测人员玩忽职守,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队伍
的工作秩序及风气。

相关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监测设备进行管理养护,导致专业监测设备老旧,不仅降低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效率,还增加了监测
成本,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8]]。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
工作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各项监测工作之间联系不强,使得监测人员负责区域
不清晰,不利于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规范开展。

6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管理措施
6.1 加强专业监测队伍建设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应当加强专业监测队伍建设。

相关部门需要为监测人员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帮助监测人员学习了解丰
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方式,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各项监测工作,为野生动植
物及其他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相关部门
还需要创建快捷的现代化学习沟通平台,促使监测人员能够凭借数字化平台来学
习遥感技术、GIS技术与GPS技术的使用方式,能够灵活运用3S监测技术,以此
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完成提供技术支撑,并且监测人员能够通过平
台加强与其他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的交流,互相讨论监测管理经验,形成更加具
有针对性的特色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道路。

监测人员自身也应当加强对自然保
护区专业监测知识的学习,掌握常规的监测内容,并根据不同自然保护区的特性
来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能够及时了解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病虫
害等信息数据。

相关部门可通过提高监测人员待遇水平来吸引专业人才的就职,
既能够为生态监测团队增添新力量与活力,还有助于增强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对
于年龄较大的监测人员,相关部门可将其设置为专业顾问,为监测工作的顺利进
行提供科学指导。

6.2 创新多样化的监测技术应用体系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缺少多项监测技术的融合使用,应当创新多样化
的监测技术应用体系。

3S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为了满足自然保护区更高的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及监测人员应当加强3S技术
与其他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形成多样化的监测技术应用体系,能够更加全面高
效地开展监测工作。

如在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质量的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可将3S
技术与生物监测技术相结合,通过检测水中微生物来监测水质的变化情况,以此
来更好地保障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质量,为动植物与其他自然资源提供安全的水源,减少自然保护区中水污染问题[[9]]。

同样的,物联网技术也可与3S技术联合使用
来监测水资源的发展状况,通过通信系统技术与跟踪技术来对水量及水质进行勘测,实时收集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数据,以此增强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了监测队伍,相关部门还可将群众拉入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中,通过群
众监督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同时还有助于培养群众的环保意识,形
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风尚。

6.3 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设备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基础设施较为匮乏,应当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设备。

上级部门需要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监测人
员能够更新完善监测设备,采买更加专业化、更加先进的监测设备,从而能够充
分提高生态监测效率,推动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高效执行。

相关部门还需要优
化自然保护区的道路交通条件,维修并新建巡护步道,便于监测人员顺利设置监
测点并保障监测人员的生命安全性,以此来监测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土壤、森林
植被、水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可健全自然保护区的通信设施建设,促使监
测人员能够及时沟通巡查情况,避免因沟通不及时而对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造成不
利影响。

国家可增设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的专项资金,健全监测站必要的科
研与监测设备,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管理水平与监测能力,实现自然保
护区的完善发展。

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加高效地储存统计自然
保护区各项资源情况,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信息。

6.4 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