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水滴哪儿去了》科探活动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水滴哪儿去了》科探活动反思
1.活动背景
小水滴是学前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话题,涉及到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
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探索和思考能力,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富有趣
味性的活动来实现。
《小水滴哪儿去了》是一项科探活动,采用观察、实验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水的物理特性,以及通过蒸发转化为水蒸气和降水等自然现象。
通过这
一活动,孩子们可以探索和研究小水滴的去处及成分变化,锻炼其观察、探究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丰富其科学知识和想象力。
2.活动过程
(1)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通过实验室模型或故事情景等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小水滴”这个话题,引导孩子们出发好奇心和思考。
引导孩子们思考:小水滴是什么,它都有哪些变化?小
水滴哪儿去了?
(2)活动探究
首先,教师先向孩子们介绍水的物理特性和变化规律。
然后,通过实验室模型或实物展示,让孩子们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比如水的蒸发、冻结、融化等过程。
接着,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会有准备好两个盛水的容器,一个是放在室内,另一个是放在室外,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容器中的水的变化情况,看看哪个
容器中的水变化更快。
孩子们用手指等工具观察、检测水分子蒸发后变为水蒸气的现象。
最后,教师会把两个容器中的水取出来,放在一个透明的小瓶子中,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小瓶子里面的水,出发自己的想象。
孩子们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小水滴的去处和
变化的想法。
(3)总结交流
针对孩子们的探究和想象,教师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总结交流。
教师会问孩子们一些关于小水滴的问题,例如:小水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小水滴
蒸发后,哪儿去了?孩子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并尽量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发表
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反思
(1)优点
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小水滴哪儿去了”这项科探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活动设计富有趣味性。
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探究来寻找小水滴的去处和变化,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探究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活动操作简便、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直观地感受水的物理特性和变化规律,在教育功能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极具意义。
第三、活动体现了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方法,鼓励孩子们通过批判性思考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成果,有助于锻
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2)不足之处
在活动开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第一、活动时间过短。
由于活动时间和课程进程的安排问题,活动时间存在一定的限制,活动内容不充分,孩子们的参与感和实际体验不佳。
第二、活动观察不足。
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对小水滴蒸发的现象没有及时观察,容易出现困惑和误解,需要加强孩子们观察和分析过程的训练。
第三、活动共享不足。
虽然活动设计了分享和交流环节,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分享和交流情况不尽如人意,需要增进孩子们的交流和共享精神。
总之,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我们要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使科学教育在幼儿的学习和成长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