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攻艰克难,努力破解各种要素制约,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部分发展指标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结构调整步伐不快,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县域经济有待增强;城市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
一、综合
全市总体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39.17亿元,比上年增长9.1%。
面对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格局,秦皇岛市经济也出现小幅回调趋势,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年内呈现小幅回升态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7.5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68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3.90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之比为13.0︰39.3︰47.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797元,增长8.6%,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5988美元。
图1 2007—2012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财政收支实现持续增长。
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8.66亿元,增长25.4%。
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170.84亿元,增长11.7%。
其中,国税收入77.84亿元,增长9.1%;地税收入93.00亿元,增长14.0%。
全部财政支出284.24亿元,增长17.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9.97亿元,增长18.6%。
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节能环保、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传媒等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到36.6%、2.4倍、35.4%和36.5%,远远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速。
图2 2007—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涨势平稳。
在上年居民消费价格高位上涨的基础上,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较为平稳,涨幅为3.1%,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2.0%。
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上涨6.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13个百分点,是带动CPI总水平上升的首要因素。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滑,总指数(PPI)为95.4%,比上年下降4.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5.1%,生活资料价格下降2.8%。
黑色金属类产品出厂价格领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1%和14.9%,共拉动PPI下降4.4个百分点。
住宅销售价格小幅上涨,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9%,环比上涨0.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2%。
图3 20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跌幅度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总体保持增长。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布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确保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受水灾和风雹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市粮食、油料等农产品减产。
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总产量80.92万吨,减少9.3%。
蔬菜播种面积4.72万公顷,增长4.5%;总产量302.44万吨,增长5.3%。
畜牧业生产略有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3.37万吨,增长1.9%,其中猪肉、牛肉、羊肉
产量增幅分别为1.5%、0.3%、0.1%。
渔业生产大幅度增长,渔业总产量达到27.44万吨,增长31.5%。
图4 2007—2012年粮食总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表2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幸福乡村
计划,推
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
建设。
紧
紧围绕加
快推动基
础设施向
农村延
伸、公共
服务向农
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求,稳步推进幸福乡村建设工作。
全市46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80个省定幸福乡村建设示范点全部完成规划编
制。
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进一步改
善。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03.59万千瓦时,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40万公顷,机播面积9.41万公顷,机收面积3.01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29万公顷。
全市2265个行政村中,通油路、通电村数达100%、通电话村数达99.7%,通有线电视村数达79.2%,自来水受益村数达46.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全市完成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
截止年末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4家、36家和301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60亿元,增长18.7%。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林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林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807公顷,零星植树65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126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3.1%、0.8%和12.2%。
森林覆盖率达到42.29%,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
林果、花、桑、林板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林业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干鲜果品总产量83.06万吨,增长4.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缓中趋稳。
年初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在10%上下徘徊,随着各级政府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陆续显现,下半年积极变化因素增多,增速逐月回升,企稳态势日益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但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
一
是打破多年来“轻慢重快”格局,轻工业增速超过重工业,全年实现轻工业增加值5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实现重工业增加值299.12亿元,增长12.5%。
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逐季下降,由一季度的66.4%降至40.8%,而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非高耗能行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食品加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6%。
图5 2007—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有待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10.13亿元,下降77.7%;实现税金39.42亿元,增长11.6%;亏损企业亏损额39.40亿元,增长98.6%;亏损面由上年的20.3%上升到34.0%。
建筑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发展较为平缓。
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6.72亿元,比上年下降2.2%。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0.20亿元,下降2.3%;安装工程产值15.59亿元,增长8.8%。
年末全市拥有建筑队伍人数4.99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6.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524.66万平方米,下降7.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1.42万平方米,增长16.0%。
四、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路、港口、民航、公共交通等资源合理配置、全民共享的“大交通”格局。
路网结构日臻完善,全市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分支,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77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全
市公路货运稳步增长,公路货运量4933万吨,比上年增长8.8%;公路客运持续下滑,公路客运量2110万人,下降8.6%。
港口货物吞吐量回落明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71亿吨,比上年下降5.8%。
其中:出口量为2.50亿吨,下降5.9%。
集装箱吞吐量为34.39万箱,下降20%。
积极培育航线航班,山海关机场构建起以支线为主、干线为辅,正班为主、包机为辅,国内、国际航班相结合的航空网络格局,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5.5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8%;完成货邮吞吐量606吨,增长73.6%。
北戴河机场迈入全面建设阶段,工程建设按计划积极推进。
电信邮政业实现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5.41亿元,比上年增长7.5%;邮政业务收入2.75亿元,增长12.4%。
全年发送函件1108.8万件,比上年增长1倍。
发送报刊累计达4885万份,增长21.1%。
年末固定电话拥有量72.32万部,比上年下降2.3%;移动电话拥有量314万部,下降2.1%。
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2.25万户,增长5.4%。
在“旅游立市”战略的带动下,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增长,旅游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41.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实现旅游总收入202.35亿元,增长17.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8.64万人次,增长8.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944.27万美元,增长12.8%。
全力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至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47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3处),4A 级景区15家。
旅游星级饭店5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13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其中城乡建设项目投资完成510.42亿元,增长17.7%;房地产投资213.32亿元,增长29.7%;农村农户投资15.57亿元,下降6.5%。
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完成一产投资32.92亿元,增长94.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4.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二产完成投资214.32亿元,增长24.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29.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三产完成投资476.49亿元,增长16.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4.5%,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房地产项目在施工面积和投资额上仍然延续着较快增长的势头,是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从年初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走势,2012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2239.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7%;新开工面积612.09万平方米,下降23.4%;竣工面积160.81万平方米,下降10.2%;销售面积276.45万平方米,下降17.5%。
图6 2007—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
在建项目总量减少,大项目投资拉动明显。
2012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1006个,比上年减少3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51个,减少49个;新开工亿元项目88个,增加39个。
全年投资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承秦高速秦皇岛段、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PCB项目、秦皇岛栖云山旅游公司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秦皇岛市西部快速路工程、中铁山桥集团大跨境桥梁钢结构及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津秦客运专线秦皇岛站周边片区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等亿元项目起到了关键性拉动作用。
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00个,累计完成投资301.0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0.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呈现发展放缓、增速小幅回落态势。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增幅较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从地域看,城镇快于乡村,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69亿元,增长15.6%;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2亿元,增长12.2%。
2012年以来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走势偏弱,一直维持在个位数的低增长,全年增速仅为2.9%,比上年下降14.9个百分点,拉低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速。
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五大主导行业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02.07亿元,占限上批零企业零售额总量的80%。
受政策效应和市场需求因素影响,五大主导行业零售额增速下滑,带动作用下降,严重影响了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
五大主导行业类别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
7.3%,占总量三分之一的汽车类仅增长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8.1%。
图7 2007—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2年全市新建、改建市场项目25个,实际完成投资2.28亿元。
其中新建、改建菜市场9个,农贸市场10个,批发市场5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数量为历年最多。
全年商品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 13个,市场成交额147.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
世纪港湾商业综合体、山海关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贸项目如期推进。
电子商务取得突破,建成国内最大煤炭电子交易平台,成为国内煤炭市场乃至亚太煤炭市场的“风向标”。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发展,2012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44.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出口完成24.88亿美元,增长12.0%;进口完成19.24亿美元,下降9.5%。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铁、煤炭等“两高一资”产品比重逐步下降,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上升。
以中信戴卡为代表的机电企业和以宏启胜、康泰医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推动全市出口产品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全市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总额10.02亿美元,占比高达40.2%,创历史最好水平。
美国成为第一出口目的地,全年对美国出口5亿美元,增长19.2%,占全市出口比重达20.1%。
对日本、东盟等传统市场和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有所增长,对韩国和欧盟等市场出口略有下降。
图8 2007—2012年进出口总额完成情况
外资到位情况良好。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对在秦投资的信心不断增强,利用外资总体增长较快。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28亿美元,且全部为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4.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8%,创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
年内先后组织参加了河北省香港投洽会、韩国丽水世博会、廊坊投洽会、津洽会、厦门投洽会等系列大型招商活动和“一对一”的小团组招商活动,签约重大外资项目11项。
通过对重点项目连续跟踪服务,全球CEO国际会议中心暨休闲度假基地、中信戴卡产业园二期、百脑汇电子资讯广场、中华和平统一广场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图9 2007—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及其增长速度
八、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年末,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26.50亿元,比年初增加239.72亿元,新增量比上年增长48.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155.95亿元,比年初增加158.38亿元;单位存款余额728.41亿元,比年初增加65.24亿元。
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45.08亿元,比年初增加163.02亿元,新增量比上
年增长10.3%。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08.95亿元,比年初增加109.8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13.94亿元,比年初增加53.69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
截止年末全市拥有商业保险分支机构(含代理)41家,新增2家。
全年实现各类保费收入42.81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78亿元,增长16.8%;人身险保费收入29.03亿元,增长3.3%。
支付各项赔款15.53亿元,增长26.5%。
其中,财产险赔付8.95亿元,增长49.7%;人身险赔付6.58亿元,增长4.4%。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
不断加强科技项目建设,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62项,其中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3个,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5个;争取省级以上资金3846.5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419件,比上年增长54.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817件,增长53.0%。
授权专利1203件,增长18.9%。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1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截止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6家。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2年,燕山大学先进制造成形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授牌,建设了我市第一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企业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年末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到62家,其中省级27家、国家级2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家。
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2年,组织实施“创新型单位培育计划”,在全市企业、园区、社区、医院、学校等领域
建设创新型单位20家,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取得突破。
推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进程,截至年末各县区已经开工幼儿园建设项目114个。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214所,在园幼儿7.06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1.15%。
义务教育均衡推进。
全力推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城市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指导各县区开展常规管理先进校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初中134所,在校生8.12万人;小学444所,在校生18.2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生491人。
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推动县域示范性高中建设,进一步改善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中31所,在校生4.78万人。
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高考本科上线率52.3%,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
年末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1所,招生数达1.11万人,在校生达到3.40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41.5%。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招生数达4.89万人,在校生15.5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21
万人和1.01万人。
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26万名在校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5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3285名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启动了以市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为主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市玻璃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积极开展“百场戏剧下基层、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送农村”活动,开展“政府买单百姓看戏”戏剧公益演出活动。
努力打造文化品牌。
大型现代评剧《家住长城头》在全国第八届评剧艺术节上获“优秀演出”奖,《海誓·南戴河》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秦皇岛传奇》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动画片奖。
融资2300万元,以“欢乐城乡”为主题,组织“城乡文化走亲”、“彩色周末”、“等群众品牌文化活动演出5000余场。
举办了“国际长城节”、“望海祈福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和“七夕中华爱情节”、“孤竹文化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天女木兰节”等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扩大了文化影响力。
截止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化站104个,公共图书馆6个。
县级以上广播电台5座,对国内广播节目9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88%。
县级以上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台5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4 %。
有线电视用户85.17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终端56.20万户,模拟用户21.57万户。
卫生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42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8个,乡镇卫生院74个。
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64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399人,其中执业(执业助理)医师7200人,注册护士6348人。
积极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
342个空白村
和202个列入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村进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
全部完成。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开展。
积极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农村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为75.61%、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为88.59%。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市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81/十万和3.11‰,产筛和新筛率分别达到50.32%和93.12%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
全市参合农民达到188.72万人,参合率为96.27%,筹资标准提高至290元/人,全市筹资总额达5.47亿元。
重大疾病救助病种增加至20种,实行总额控制、按医疗总费用70%定额补偿,提高了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紧紧围绕“创建体育名城”主线战略,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体育赛事。
2012年,全市承办了女拳世锦赛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
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名运动员进行了295场比赛,顺利产生3个级别24张伦敦奥运会入场券。
承办了四国青年足球邀请赛。
中国、法国、朝鲜、墨西哥四支U19国家队展开了较量。
通过各项大赛的举办和承办,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项赛事中获得奖牌158枚,比上年增加25枚。
其中金牌51枚,银牌43枚,铜牌64枚。
全年共发展等级运动员202人,等级裁判员82人。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显著增强。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已超过130万,占全市人口总数40%以上。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2.16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54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10.97‰,死亡率为6.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1‰,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支较快增长。
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19元,比上年增长13.1%。
从城镇居民四项收入构成看,呈现出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拉动可支配收入上涨了6.7个百分点。
包括居民的离退休金收入、失业救济金收入等在内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撑,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0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95元,比上年增长8.5%。
八大类居民消费中除医疗保健支出下降外,其它支出均呈现增长态势。
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532元,增长3.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35.7%,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15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增幅为29.6%,成为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10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993元,增长5.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2.6%,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图10 2007-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4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19平方米,增长0.5%。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表4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表5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城乡就业实现稳定增长。
截止年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81万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
城镇登记失业率3.71%,控制在预定目标
之内。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止年末,全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5.29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2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9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6.8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9.6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1.0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6.75万人、0.55万人、1.10万人、3.15万人、1.58万人和0.38万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6.03万人,有33.39万参保居民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
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62万人,参保率达96%。
全市参保居民中有11.19 万人报销了医疗费用。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救助标准逐年提高,低保标准提高到城市低保420元—340元/月,农村低保2200元—2000元/年。
全年共支出低保金32115万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48万人,其中城镇低保4.77万人,农村低保11.71万人。
分散供养标准达到3103元/年,集中供养标准达到5434元/年。
全年共支出五保供养资金3157万元,保障五保对象1.33万人,其中分散供养1.14万人、集中供养0.19万人。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重点推进下逐步深入。
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
今年新建农村幸福院505个,年末累计建成969个,床位数8000余张,覆盖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3%。
累计建成4所街道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8所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
大力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
截止年末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老年公寓)19所,总床位数4600张,总入住人数1800人。
全力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
共筹措救灾资金8241万元,保证了转移灾民得到及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