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周立波 :《湘江之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精读」周立波:《湘江之夜》
编者寄语
《湘江一夜》是现代作家周立波197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描写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某前卫部队一夜之间跃过敌湘江防线的战斗,在充满艰难险阻的环境中和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中,刻画了司令员董千等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真实地表现了抗战胜利前夕复杂的斗争形势和我军昂扬的士气。
描绘时代风云,色彩浓烈;勾画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气势壮阔;表现出沉雄、壮美而又幽默隽永的风格特色。
本小说曾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欣赏名家名作,陶冶情操,增长阅读经验,我们一起赏析小说节选部分的精彩内容。
文本研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湘江一夜(节选)
作者:周立波
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吃罢夜饭,八路军一支军队的前卫部队从湘东的山区出发,越过一个大坡,往湘江急进。
>>>故事开端:交代故事发生背景,部队夜间向湘江急行军。
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村庄、树丛、水田和茅封草长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边的急移的人影。
(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部队急行军的时间、地点,烘托一种静谧的环境,
为下文司令员董千准确的观察做铺垫。
)司令员董千带着一群人到达一个老渤底下。
这里就是前沿指挥所。
“敌人离我们好远?”董千拿起望远镜,了望蒙胧的南面。
“就在前边村子里。
”大队长指着远处一片墨黑的地方。
“敌人为什么不开火,也不前进?”董千沉思一阵说,“鬼崽子们还没有摸清我们的企图。
”(根据“不开火”判断敌情。
表现司令员董千身为指挥员善于观察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
一片蛙鸣里,从南边地面传来一种响动,那是铁锹挖掘泥土和沙石的声音,董千判断说:“挖掩体。
看样子,鬼崽子们是采取守势。
”(董千根据“响动”判断敌人动向,采取的正确作战策略,显示他准确的观察能力和优秀的指挥才能。
)
董千大手一挥命令大队长:“去攻打东边公路的碉堡,吸引他们注意通往长沙的公路。
”(当机立断,指挥若定,显示董千优秀的指挥才能。
)
不久,机枪声大作。
手榴弹的爆炸,激荡着夜空。
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炽烈,他们不光是对准公路,而是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盲目狂轰了。
(衬托手法。
用敌人的盲目轰炸反衬董千的英明指挥。
)
敌机在天空吼叫。
听到敌机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卫员宝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坳底下的荞麦田里,自己扑到他身上。
(侧面衬托。
写警卫员奋不顾身保护董
千,与下文情节相呼应,衬托董千的英勇无畏。
)一颗炸弹落在墙上水田里,一阵泥雨落在宝古佬的肩背上。
飞机还在近处低空盘旋着。
董千暴怒地把宝古佬掀开,(个性化描写。
“暴怒”显示董千的脾气,显示我军高级将领的无私无畏、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贵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化。
)爬上高勵,对战士们挥手叫道:
“散开,躺倒,不要惊慌,不要乱跑。
轻重机枪向天空瞄准。
”(董千在危急时刻发出指令。
用语短截、精练、有力。
显示了一个指挥员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作为司令员,董千爱兵如子,显示了高尚的品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
警卫员们爬上墙来,拉司令员下墙。
董千叫道:
“走开。
”
“你得下去。
”警卫员的嗓音也不小。
这时候,通讯员向董千报告,大部队摆渡完毕。
(侧面衬托:大部队胜利渡江,衬托董千对敌情准确的判断、卓越的指挥才能。
)
董千问道:“门虎他们呢?”
“还没有回来。
”通讯员回答。
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蛮喜欢门虎。
这个虎背熊腰的汉子,年纪还只有二十五岁,
战斗经验却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劲。
对他来说,好像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在话下。
他和他的队员们侦察敌情,既大胆,又细心,得来的情报相当准确。
他的责任心很强,司令员交下的任务,他总是千方百计去完成,从不打回扣。
(正侧面介绍门虎。
用董千对门虎的喜欢侧面衬托门虎的优秀。
从外形、年龄到作为侦察员内在品质的介绍,直接表现门虎的胆大心细、勇敢无畏和责任担当的良好品质。
)
“带信过去,叫过了河的同志们就地休息,我这里也快收摊子。
”
夜气凉如水,月亮偏西了。
船飞快地前进,层层水浪活腾地冲击船头,发出节奏均匀的柔和悦耳的音响。
河西河面,一片平静。
(自然环境描写。
平静柔美的夜色,烘托部队急行军的迅速和顺利。
为写董千和小张的对话做铺垫。
)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摇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对张参谋说道:
“将来,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这里来,看看这河水,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
小张,你懂诗吗?”
“诗?我不懂。
”小张坦率地回答。
“到了那时候,”司令员困极了,说到这里,打个呵欠。
“什么时候?”小张询问。
“人民当权的时候。
”董千说。
(人物形象的立体化描写。
美景之下,部队的高级
将领诗兴大发,表现了董千浪漫的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
突然,从上游传来了汽艇的马达声。
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敌人,气氛一时有一点紧张。
船上的人把大小枪支都压上子弹。
正在这时,上游传来手榴弹的一声巨响和一阵枪炮声,接着又是几响手榴弹。
随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静,汽艇的马达也哑巴了。
(描写上游传来的声音。
暗示上游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为下文写门虎和队员阻击敌人做铺垫。
)董千的困劲给这意外的情况撵得无影无踪了。
船靠了岸。
司令部的炊事员老伍提着一条鱼,笑眯眯地走过来,送給董千看。
渡江顺利。
过了河,很快要进到山区,敌人奈何不得了。
部队将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署,直趋粤境。
想起这些,董千很愉快,他兴致淋漓地跟老伍说道:
“去,我帮你去烧鱼。
”
>>>故事情节发展:司令员董千英明指挥,大部队胜利渡江。
没多久,鱼烧好了。
正在这时候,一个便衣莽汉闯到了大门口。
(过渡段。
大汉的闯入,设下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什么事呀?”
“门虎他……”
“快说!”董千着急地紧催。
“咱们船跟敌艇遭遇。
”便衣侦察员继续说道,“门虎说,‘不能叫它下去。
咱部队正在摆渡。
’他叫艄公把船打横,拦住敌艇,随手掉了一个手榴弹,机器哑了,敌艇歪了。
鬼子们还击……”便衣大汉用手捂住脸,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说,“咱们队长,他……英勇……牺牲。
”(侧面描写。
侦察员介绍门虎阻击敌人的过程和他的伤心话语,充分显示门虎的勇于担当、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
)
后边的话,董千还没有听完,就暴跳起来,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调羹杯子,震得狂翻乱跳。
司令员一阵狂风一样地冲出堂屋,怒声叫道:“都给我走开。
出发,立刻出发。
”他冲出瓦屋的大门,一人一骑,飞奔前进。
(绘形绘色,浓墨重彩的描写。
有力地表现了董千在得知门虎牺牲时强烈的动作和语言、巨大的感情波澜。
失去战友的巨大悲痛,对敌人的切齿仇恨,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
堂屋里,马灯下,老伍在收拾桌面。
眼瞅着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鲤鱼,声调低沉地说道:“鱼呵,你真不赶巧。
”(照应上文要杀鱼庆祝胜利的情节,前呼后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
七月早晨的南风,略有些凉意。
道路两边的山里,滴着露水的通红的山花,烁眼地点缀在青翠的松树、楠竹和柞木的中间。
(景物描写。
烘托了一种凄凉、肃穆的氛围,歌颂了门虎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更衬托了董千失去战友后沉痛的心情。
)
这一天,行军六十里,董千没有开口说过话。
张参谋后来回忆这段路程说,“司令员看见了路西一拱黄土新坟。
连忙把脸转到东边去。
由于一种痛心的联想。
在早展的阳光里。
司令员的眼角挂着一颗颗泪珠。
”(正侧面描写结合。
寥寥几笔细腻地描绘出董千在失去亲密战友时的无比真挚、深切的哀悼之情。
)但是这一点。
没有第二个人证实。
也许。
正是张参谋自己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吧?宝古佬不但没有看见这事情,还坚持说:“我们的司令员是一条硬汉。
他从不掉眼泪。
也从不叹气。
脾气倒是有一个,那是不假。
”(现场的董千和宝古佬印象中的董千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董千作为一个指挥员平日的坚毅顽强和失去战友时的柔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化。
)
到了宿营的村庄,董千才开口,他高声叫道:“张参谋,叫他们赶快架起电台,向延安通报。
”
跳下骡子,他接着吩咐,“你给我们起个草,报告毛主席。
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
”张参谋奉命电报的内容是:
“主席:已渡湘江。
正经湘中,往湘南粤北战丰前进。
董、王、王。
”(以电报为结尾,别出心裁。
电报内容简洁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强烈自豪,彰显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战斗风采。
)
>>>故事高潮和结局:董千痛失爱将门虎,重整精神传捷报。
知识建构
//本小说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一次战役用一场战斗的横截面来描写,作者很好地处理了宏大与微观的冲突,巧妙安排情节,在叙述视角的转换、情节的设置、场景的描写上都精心布局,令人玩味无穷。
通过多次变换视角叙述同一场景中的人与事。
例如关于门虎的故事情节,先是写董千对门虎的喜欢,再写侦察员的汇报,再通过张参谋的回忆和宝古佬的不相信司令员流泪,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董千对门虎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门虎的机智勇敢、敢于牺牲的赞美之情。
小说情节设置精妙,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交代了之前董千渡江转危为安的原因,解开了悬念,照应巧妙。
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各种场景交替出现,战斗场景惊心动魄,生活场最富有情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张参谋和宝古佬两人言说内容的矛盾,增加了叙述的张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试题解析
1
小说重点写“湘江一夜”这一横断面,表达效果独特。
请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①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围绕湘江一夜展开,集中紧凑;
②以一场战役反映抗战末期的战争图景和人民军队的战斗风貌,典型深刻。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作者很好地处理了一场战役的宏大和一场战斗的具体之间的冲突,集中写湘江一夜所发生的战斗,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这场战役又集中地表现了抗战的图景和以董千为代表的人民军队的战斗风貌,典型而深刻。
围绕这两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
董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
①信念坚定。
战斗间隙与年轻人谈论将来,坚信人民一定当权。
②勇敢机智。
亲临战斗一线,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声东击西,成功渡江。
③刚烈真挚。
得知门虎牺牲后震怒暴跳,悲痛难抑。
④性情浪漫。
渡江时面对美景,萌发诗情。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根据情节和小说的主题思想,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答题时,先概括,后结合情节分析。
董千作为司令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指挥作战中机智勇敢,性格刚烈而浪漫,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概括时尽量用四字形容词短语,意思对即可。
反馈检测
1.小说以电报为结尾,别出心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4分)
2. 小说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6分)
1.①电报的内容,暗示胜利的捷报就像滔滔的湘江水,注满董千和战友们的心胸。
它渗透着刚刚牺牲倒下的烈士的鲜血,表达了董千对爱将真挚的缅怀。
②结尾电报内容简劲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强烈自豪,彰显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战斗风采。
③它体现着革命军人对党无限的忠诚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个结尾,完成了英雄人物的刻画,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2.①通过多次变换视角叙述同一场景中的人与事。
例如关于门虎的故事情节,先是写董千对门虎的喜欢,
再写侦察员的汇报,再通过张参谋的回忆和宝古佬的不相信司令员流泪,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董千对门虎的喜爱,表达了对门虎的机智勇敢、敢于牺牲的赞美之情。
②小说情节设置精妙,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交代了之前董千渡江转危为安的原因,解开了悬念,照应巧妙。
③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各种场景交替出现,战斗场景惊心动魄,生活场最富有情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相关链接
周立波小说的艺术风格
短篇小说。
周立波著。
1978年发表。
作品描写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某前卫部队一夜之间跃过敌湘江防线的战斗,在充满艰难险阻的环境中和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中,刻画了司令员董千等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真实地表现了抗战胜利前夕复杂的斗争形势和我军昂扬的士气。
描绘时代风云,色彩浓烈;勾画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气势壮阔;表现出沉雄、壮美而又幽默隽永的风格特色。
曾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圈子中,“南周北赵”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美谈。
“北赵”是指赵树理,以及他描写北方农村的作品,而“南周”,就是把湖南家乡农村合作化与当地民风绘声绘色描述出来的周立波。
虽然《暴风骤雨》的题材来自东北农村土改,但对《山乡巨变》,无论当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还是周立波本人,都认为是艺术上更为纯熟的代表作。
而批评家把周立波看作是湖南作家群的源头、“茶子山派”的核心人物,以及南方乡土作家的代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作为现代文学家,周立波的身份通常被概括为三个:战士、作家与学者,后者也许是他区别于赵树理和其他乡土作家的重要特色。
这不仅是因为他翻译过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和德国报告文学家基希的作品;也不仅是因为他于194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讲授过外国文学课程并取得轰动式效果;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山乡巨变》,抑或是那些精美绝伦的短篇小说和粗犷豪
放的报告文学,读者总能悟解出一点西式文人的细腻情怀,或体会到西洋的文学风味与结构雅致。
周立波作品毫无疑问与外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不仅是精神上和艺术上的关联,在日常生活中,外国文学在他的心目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送了几十万本前苏联小说《普通一兵》给渡过鸭绿江的战士,几乎人手一册,用光了斯大林文学奖奖金的全部。
他最喜欢的一套书是《契诃夫小说选集》。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和亚历山大·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
那时他为了写一部以三五九旅南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而做热身准备。
谁能想到,周立波那篇封笔之作、荡气回肠的《湘江一夜》,有如此本土化的语言和题材,竟脱胎于外国的战争小说。
周立波研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涌的批评文字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最初的评论当然集中于他所描绘的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画卷。
1980年代是唯美主义盛行的时期,周立波研究回归形式批评和审美研究也不足为奇。
湖南乡土特色与湘水神韵,美学话语一时横扫批评论坛。
从农村婚礼的欢声笑语到禾场上的月光与清风,周立波湖南题材作品中那些秀美的部分被充分认知和发掘出来。
仿佛周立波就是一个被遗忘的沈从文,或者是早30年出生的汪曾祺。
应该说,在《暴风骤雨》的崇高之外,古典美学的优美范畴在周立波中晚期的作品中确有一席之地。
从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看,社会性崇高和乡土式优美都流于片面,它们结合并融为一体在所必然。
我们不难发现,周立波的湖南作品不乏朗朗风骨,而乡村泥土在盖满爹眼里也洋溢着现代化气息。
这一现代风格的源头,就是周立波饱学经年并烂熟于心的外国文学。
邹理的著作《周立波与外国文学》开创了这方面研究的先河。
她
追本溯源,详细勾勒出外国文学对周立波产生影响的图谱,包括思想观念、创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
她对定位周立波为乡土作家这种注重题材的观点提出质疑,而她的理据又是如此充分,让人不得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周立波的位置进行重新思考。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