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中学2022届高三暑假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中学2022届高三暑假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

共60分)
1.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力力进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见:“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心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心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心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心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进展的必定
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真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斗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肯定程度上说明()
A.武王伐纣有精确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初期实行了分封制度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3.(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成功。

该叙述肯定程度上体现了()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
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
D.周人留意查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
4.以“人”“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消灭,到春秋才产生。

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头,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

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
A.留意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消灭
D.《左传》作者创造了“信”字
5.“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该材料说明()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确定把握权
B.战国时期七国仍不敢称王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行信的
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7.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宣扬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心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心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心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心集权制、儒家思想
8.《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0.2021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原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心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任凭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奇贬抑秦始皇 B.年月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3.唐朝前期,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协商打算,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当时全部以皇帝诏书形式颁行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同意,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

由此可知()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削减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1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宰相没有地位 B.外朝制约内朝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D.皇权空前强化
15.《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
A.主见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留意科举的品德考察
16.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
A.员额安排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
B.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一般民众逐步倾斜
C.“孝”“廉”标准不易把握,实际操作难度大
D.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
1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反,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8.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心集权 B.主见建立内阁
C.主见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9.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20.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生疏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久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21.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22.马克思指出:“就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训练程度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而不能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23.目前发觉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2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留意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爱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25.“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2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富强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27.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老普林尼在79年批判男人穿丝绸衣服“丢失男性气概”。

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今罗马最终有了自己的蚕丝业。

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拓的缘由是()
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2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根本之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怀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29.有学者在争辩古代思想史时发觉,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进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进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进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进展为生存才智。

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

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劝慰。

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墨子
30.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到底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傲慢?”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说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3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见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3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当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缘由是()
A.符合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宽敞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34.《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汉代训练只有官学体系
35.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夫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训练有学问的士人政府,不行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夫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3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共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峻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37.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留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概”
38.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39.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大事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40.谣谶是带有肯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
宋朝。

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转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定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二、非选择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
41.(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进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
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
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
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10分)
通过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进展的特征,你发觉了什么现象?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
理论生疏?
(6分)
(2)第⑥时
期中国和欧
洲的历史走
向有何不
同?试从制
度层面分析
中国消灭这一走向的主要缘由。

(6分)
42.(18分)中国龙的形象变迁。

阅读
图文

料,归纳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解读(1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