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思考
陈永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收稿日期:圆园18原01原28
基金项目: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项目(LJSZ001);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8lslktyb-07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建研究课题(201702)
作者简介:陈永华,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协调性等生态学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
将生态学思维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功能、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及社会舆论环境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协同联动,是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8)03-0096-05
生态学,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
尔于1866年创立的。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
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别是引入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后,生态学
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大与多样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包括人
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
因
此,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面临的环境和根本任务,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部2017年12月4日印
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强调指出,要善于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改革创新,
不断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1]。
而将生
态意识的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
程,努力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生态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向政治学、教育学、伦理
学等学科领域的不断扩展,生态观已经成为一种
全新的思想观念。
所谓生态观,是用生态学的基本
观点和方法,揭示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作用以及变化发展规律的总体观点和学说体
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2]。
为了探索如何进一
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学界尝
试运用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协调性等生态学
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
探索,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新领域。
(一)生态观坚持系统论的观点
生态观强调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
考察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在整个
生态系统中,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
和谐共生的,必须以依存、共生、和谐的思维来关
注生态问题。
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来考量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做好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工作的总体目标,又要兼
顾实践的现实条件,这自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
096
沈
阳
师
范
大学学
报
二○
一八年第三期
育工作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统筹协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建立高效的领导体制、顺畅的运行机制和合理的队伍结构,加大开放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好地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目标的实现。
(二)生态观坚持整体性的观点
生态观强调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不是各个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累加之和。
因此,必须全面地、辩证地把握整个生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会受到社会大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对大生态环境下的其他生态系统又能够产生一定的反哺作用。
可见,从整体性的视角来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既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又存在着大量外部联系的整体来看待。
同时,要明确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原理,明确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变化规律,还要关注整个系统功能的总体效应,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
(三)生态观坚持动态、平衡的观点
生态观坚持“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的观点,强调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平衡状态的相对性,认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而动态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生态系统正是在平衡不断被打破、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中实现着动态的、前进的发展过程。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言,同样遵循动态发展的规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同的中心任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再到当前的“以人为本”的不同发展阶段。
即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环境、载体等,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从生态观动态、平衡的视角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断动态发展,而又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寻求相对稳定的教育效果的过程。
(四)生态观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生态观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关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
同进步,追求人类、自然、社会的延续发展。
因此,生态观能够启迪人类去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与协调,激励人们不断探索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反映出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必然会映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教育环节和要素之间有机协调与配合的状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运用生态观的视角加以考察。
总而言之,“作为研究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理论学说和方法论体系,生态观当然也可以用来观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道德
教育。
”[3]因此,积极拓展视野,尝试从生态学的视
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生态学思维的意义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不断被引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并非是偶然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战略地位、发挥系统性功能、与经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现实要求及发展趋向,都决定了运用生态学的理论观点来理解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的、客观的。
(一)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运用生态学的整体性理念、思维和方法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从高校的根本任务来说,“立德树人”要摆在高校工作的首位。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多项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又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立德”“成人”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和关键。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站在政治高度和战略高度,从宏观的角度,运用整体性思维,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问题[4]。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经验性的工作遵循。
诸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
097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坚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
律等。
这些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全面提
升工作质量和水平,从整体上把握规律性、创新性的
工作要求,确保工作有效性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可以说是一项协同联
动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一体化
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
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
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特
别是政治生活的产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外
在于社会大系统之外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
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工作机制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实际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同时,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系统性构
建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促进家庭、学校和
社会教育的立体结合和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有赖于学校内部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和协
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保证了其系统
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与其他子系统发生
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与交流。
因此,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引入生态学原理,既开阔了研究视野,
又丰富了教育内容,无疑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性功能的强化,因而能够为建立系统化、科学
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社
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在与经济社会环境
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
一般而言,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是所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缩
影,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
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
质。
无论从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还是
教育载体的变迁,体现的都是所处时代经济社会
的发展要求。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又会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观作为人们认
识世界的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主
客体关系,即人既能影响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认
为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的客观联
系,追求三者之间关系的平衡、有序。
因此,从这一
视角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路向必将是
生态化的发展趋向。
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观
所坚持与强调的关于整体、系统、发展、动态平衡、
和谐等观点,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
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为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与经济社会环境的有
效互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而有利于推动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环境的
路径
基于生态学的立场,若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有效性得以提升,既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环
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关系,又要在思想政治
教育系统中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还要从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注重对“环境”和“生态”
这两个词汇进行细致区分,经常把二者作为相同
的概念来使用。
事实上,“环境”与“生态”这两个概
念是有明显区别的。
一般而言,环境指的是“主体
或研究对象以外的、且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
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
总和”[5]。
这说明,“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主体而存在的,离开了这
种特定的主体,环境也便不存在了。
从生态学意义
上讲,生态是生物有机体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空
间及其内部因子有序组合的状态[6]。
思想政治教
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二者虽然存在一致
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二者的区别表现
为:环境发挥的是外在的作用,而生态则是通过内
部和外部因素的互动发挥交互作用。
环境所强调
的是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而
生态则强调各环境要素的作用之间存在的平衡关
系[7]。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强调生态的观
点,就要把人和其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作为整体
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环境既可以理解为
外部条件,又可以作为基本要素。
首先,从宏观角
098
沈
阳师范大学
学报
二○
一八年第三期
度来看,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从此种意义上说,环境体现的是人、自然以及社会在社会变迁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研究和把握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构成要素之一,环境与主体、客体、内容、介体等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由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环境可以理解为情境,即教育主体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下,为了满足教育客体的现实诉求创设而成的一种育人情境。
育人情境的创设与营造既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又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客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教育者能够介入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而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才能确保社会环境的优化得以实现。
良好的育人情境,首先能够发挥一种内化作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载体,提高教育客体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同时,良好的育人情境能够有效发挥外化作用,引导教育客体自觉践行思想教育要求,在实践中丰富教育内容,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作为的是将社会环境的客观状态以样本方式展现出来,为受教育者提供比较的参照[8]。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构成要素,如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介体因素,都要通过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养成。
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1.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
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必须面对学校的物质、制度以及文化环境。
因此,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塑造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温床,对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
坚持以学校所处的实际地理位置及条件为依据,以学校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导向,科学规划学校的楼宇、场馆等建筑群落,合理设计学校的道路、景观、雕塑等实物系统,做到彰显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与未来路向。
将物质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文化氛围营造相结合,将学校的校训、大学精神、名言、警句融合于物质环境之中,加强厅廊文化的设计与建设,于物质环境的建设中体现文化底蕴,渗透审美追求,于无形之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气息。
第二,加强校园制度环境的营造。
要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遵循,以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科学制定涉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系列规章、准则、办法。
坚持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等,提高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维护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的目的。
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管理、评价管理,建立校园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长效机制,确保整个制度体系的科学、规范、高效运行。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品质,全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9]。
将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并举,使每一项活动都充盈着知识和教育的情愫,都融合着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观,都体现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视野广阔、层次高雅、形式活泼的学术活动中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健美身心、提升素质。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元点,家庭环境是构成社会环境最基本的单元。
家庭环境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和持久的。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和整合家庭教育的资源。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求家长首先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就业观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子女。
父母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优雅的言行举止去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子女的心灵。
此外,家庭成员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家风。
要注重营造与时代同步的家庭文化生活,引导子女拥有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情怀。
要注重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女拥有感恩于行、奉献爱心、仁者爱人的人生境界。
3.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氛围
社会舆论导向环境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
099
沈阳师范大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Ecological Think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Yonghua
(College of the Media and Arts,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heory,the ecological views of systemic,wholeness,dynamics and coordination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introducing ecological thinking helps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ystem exert its functions,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interaction.Creating good environment for school,family and public opinion and promoting cooperative linkage among them,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reat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12-05)[2017-12-25].
/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 ].长春:吉林大学,2009.[3]杨孝志.生态哲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2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5]程胜高.环境生态学[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1.
[6]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5.[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 ].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8]李辉,任美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现状、问题与展望[J ].思想理论教育,2014(7):33-38.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
第一,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正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
影响表现得更加深刻和明显。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政治意识,增强舆论导向的准确性,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武装学生,以高尚的时代品质鼓舞学生、塑造学生。
第二,要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弘扬社会正能量。
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对于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时
刻高举鲜明的旗帜,防止错误思潮的蔓延,占领好舆论导向的阵地。
4.创设学校、家庭及社会联动育人氛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每一个独立系统作用的发挥,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乃至个体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时时处处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放眼全局,坚持“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学校、家庭及社会一体化的和谐的生态格局。
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树立并坚持“家庭环境是基础,学校环境是核心,社会环境是保障”的观念,既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各自的特有优势,又协同配合,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互动与资源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模式。
【责任编辑:赵伟责任校对:赵颖】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