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线材精轧机辊箱油膜轴承烧损事故分析及止损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线材精轧机辊箱油膜轴承烧损事故分析及止损策略
高速线材精轧机辊箱烧损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烧损事故损失较大,本文想通过对烧损事故的分析,并结合现场一年来其它辊箱油膜轴承烧损事故案例,找出影响油膜轴承烧损的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止损策略。

辊箱油膜轴承;烧损事故
辊箱油膜轴承烧损事故典型案例
2015年10月23日出现精轧机23架辊箱上辊油膜轴承烧损事故,除与其它油膜轴承烧损事故情况相类似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a上线时间短:此辊箱10月11日上线,10月23日油膜轴承发生烧损,使用仅12天,为近年来寿命最短的机架。

b事故损失大:辊箱装配时,辊轴是全新备件,箱体来自刚刚到货的Morgan 箱体,这次事故造成新箱体和新辊轴及其组件报废,费用约40万,事故损失大(装配记录见图1)
辊箱下线解体检查发现,辊轴与偏心套完全“抱死”,左偏心套烧损严重,辊箱面板变形严重,辊箱油膜轴承的铜层被融化(以往油膜轴承烧损以铜层脱壳为多),从偏心套上的油道孔中挤出(见图2),是几年来最危险的烧损。

查阅铜(紫铜、黄铜)的熔点为1083℃,由此判断,本次油膜轴承烧损的瞬间温度超过1100℃!在油膜轴承烧到铜层融化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象大部分油膜轴承烧损后的症状:油膜轴承错位,这说明油膜轴承烧损的瞬间温升迅速,偏心套和前板没有放让的空间和时间,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内外温度梯度大及停机及时,也是油膜轴承在间隙偏小外加温度梯度大的情况下烧损的特征。

双唇内侧唇口已经烧焦,但外侧唇口却完好(见图3),并有弹性,内抛油环槽子里的O形圈也已碳化,抛油环上的镀层也在高温的作用下脱落,但外抛油环槽子里的O 形圈并没有改变形状,并保持着弹性,外抛油环在辊环冷却水的作用下,保持了常态,保持架内外如此之大的区别表明,烧损机架的内、外温度之差在1000℃左右。

* 烧损发生在工况较好机架:23架为8寸机架的末次机架,受力和速度适中,工况较好。

* 辊箱上线时进行试车:根据生产调度系统显示,该辊箱上线后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试车。

* 烧损发生在上轴:通常辊箱烧损易发生在下轴,这是因为精轧机呈45度顶交布置,因重力关系,下辊始终贴紧油膜轴承工作面,上辊在无负荷时与油膜轴承的工作面处于脱离状态,故下辊油膜轴承受力为轧制力加上辊轴组件自重在轧制方向上的分力,上辊的油膜轴承受力为轧制力减去辊轴组件自重在轧制方向
上的分力,经计算,下辊油膜轴承受力比上辊高出1.4倍辊轴组件自重(含辊轴、偏心套、辊环等),因此同等条件下,下辊会先于上辊烧损。

e其它相关信息
辊箱烧损前进行了55分钟日修,检修结束后直接过钢,当轧制到第13支时事故发生。

这种情况在二线、三线均有发生,如二线AB线24架双辊烧损,为开轧第2根钢烧损;三线减定径32架下辊烧损,为开轧第3根钢烧损。

近期对油样理化分析,粘度符合标准,污染控制较好,检验结果正常;查看精轧润滑系统供油压力正常,因此油膜轴承烧损受介质影响和润滑系统影响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油膜轴承的间隙、温度场平衡的建立与油膜轴承烧损的关系
从记录查看,上轴(左旋轴)大端(油膜轴承烧损位置)装配间隙为0.24mm,而下轴(右旋轴)大端装配间隙为0.31mm,数值都在标准(0.19—0.39mm)范围,但相差较大,上轴0.24mm已临近间隙的上线,而下轴0.31mm则临近间隙的下线,这是上轴先于下轴烧损的原因!Morgan辊箱原始装配记录中,8寸辊箱工作侧间隙,基本都在中间状态,在12个记录数值中,仅有1个偏小(见图4)
从表中可以看出,Morgan 6寸机架间隙要大于8寸机架间隙,SMS 8寸机架间隙要大于Morgan 8寸机架间隙。

对比一线精轧8寸辊箱油膜轴承易于烧损的情况看,间隙的大小是我们精轧8寸辊箱油膜轴承易于烧损的重要因素;
查阅装配记录,一线Morgan 8寸工作侧油膜轴承间隙基本上偏上限,三线SMS 8寸工作侧油膜轴承间隙基本上偏下限;与8寸的情况相反,一线Morgan 6寸工作侧油膜轴承间隙基本上偏中间,而三线SMS 6寸工作侧油膜轴承间隙基本上偏上限,这一现象与两线烧损情况相对应,而两线所有烧损机架,都出现了间隙偏小的情况,佐证了间隙控制是各线精轧油膜轴承烧损的重要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消除一个认识误区:标准中给出的间隙是油膜轴承的间隙。

因位置关系,油膜轴承的间隙无法直接测出,只有通过辊轴伸出部分来间接测量,因此不管是Morgan还是SMS,标准中给出的都不是油膜轴承的间隙,而是测量点的数值,油膜轴承的实际间隙要比这些数值小得多。

从图中可知,测量位置距八字板位置90mm,就23架辊箱而言,上轴大端的装配间隙为0.24mm(对应图A点数值),而油膜轴承实际间隙(对应图B点数值)应该小于0.24mm,对于一个165mm辊径的辊轴来讲,这数值相当小!
油膜轴承的工作机理:轴在旋转时产生动压形成油膜,动压油膜在承载负荷的做功过程中,又转化成热量,被旋转的轴和油膜轴承的包容体(偏心套和箱体)吸收,并形成以油膜轴承为中心的温度场,向箱体周边释放热量,只有当温度场
处于平衡和稳定状态时(受热体均匀收、涨的条件),油膜轴承的间隙才能得到保证,而轧机由停油状态到送油状态、停机状态到启机状态、由空转状态到带负荷状态,均属于温度场平衡的建立过程,均属于温度场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因为温度梯度的关系,轴的热涨和油膜轴承包容体的内缩(受热区域没有足够的力量涨开大的包容体时),会导致油膜轴承间隙的减小和完全消失!
精轧辊箱的特殊结构,又对工作侧的温度平衡造成阻碍,轧机工作时需要水冷,但大流量的辊环冷却水直接作用在箱体上表面,又迅速带走了箱体上部分的热量,为了减轻辊环冷却水对箱体温度平衡的影响,设计了八字板对油膜轴承附近区域进行了隔绝,并使一部分热油流经八字板与前板间的空腔,但作用有限,尚需在使用环节加以约束。

就23架而言,辊径165mm,取线涨系数为0.000012/℃,经计算,当温度梯度达到70℃时,0.24mm的间隙就会完全吃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