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词两首》苏教版 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词两首》苏教版知识精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词两首》
二. 重点、难点:
《词两首》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

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

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

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

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

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

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

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

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

“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
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

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

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

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

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

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典型例题】
诗词基础知识填空:
1. 诗仙(),字(),号()。

2. 诗圣(),字(),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3. 白居易,字乐天,号(),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4. 王维,字(),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

其诗多以歌咏()为主。

人称()。

5.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

6.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

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刺史。

7. 李贺,人称();孟郊、贾岛,人称();刘禹锡,人称()。

参考答案: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 诗圣杜甫,字子美,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3.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4. 王维,字摩碣,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

其诗多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

人称诗佛。

5.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6.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

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刺史。

7. 李贺,人称诗鬼;孟郊、贾岛,人称诗囚;刘禹锡,人称诗豪。

【模拟试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旁观者清。

”_____ 朝诗人_______在《》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
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_____ 朝诗人王维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汉代史学家、文学家________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

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

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

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试题答案】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

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

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

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