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又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
人格化教育强调一切教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教育中由于知识为本的观念、高考指挥棒及社会舆论氛围的影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中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层层加码、步步加压,将分数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将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目标;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就知识论知识,就技能论技能,没有将其转化为人的因素,使人的自主性受到扼制,人的发展受到禁锢。
学生身心负担沉重,学得辛苦;教师加班加点,教得辛苦。
而人格化教育针对人的道德规范、创新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将知识赋于人的特征,将知识、技能转化为人的信念、情感、意志,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性,丰富教育的内涵。
坚持学科教学的认知目标和培养素质目标并重的思想,利用学科教学特点优化学生的人格素质。
将具有生命意识的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机活力,而变以知识为本的教学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是进行人格化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内容。
由知识、技能的目标,转向全人格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双基”教学,即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
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构建的教学目标体系,一是强调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素质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所以,建立现代教学目标,其核心是要要树立一种现代“发展现”,要着眼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追求一种前赡效益。
构建全人格的目标体系,首先要求目标具有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要义有三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这些既对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出了总体目标,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次,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树立个性教学意识,就是要求在教学中着眼于对学生的研究,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考虑学生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的个性价值,承认教学中考与学双边个性的价值,承认个性的存在,鼓励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由“教案剧”式的教学过程转向动态发展的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即通过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首先,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自己调整课堂活动过程的依据,教学活动的全程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适时变化。
其次,要在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带着个人的需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在师生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以高昂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求知,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从学习的成功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应坚持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原则,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主要目标,不断地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去了解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的差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由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转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以人为本的人格化教学主张以课堂教学的创新为中心,以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其人格为目标,以活动交往为主要特征,一切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看是否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多向的交往,是否有利于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是否有利于活跃学生
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形式上要采取合作、对话的教学形式。
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使学生由被动向自主(自主管理,自我参与,自我学习)转化,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
在合作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班级合作、年级合作、网上合作等。
根据学习的需要,经常改变原有的座位排列,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风车型”、“餐桌型”、“马蹄型”等多种形式,并且每个小组都安排老师的位置,以方便老师参与学生小组的活动,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密度。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还可以进行组际之间的班级、年级合作,甚至可以采取网上合作,这样交流的信息量大,交流方式新颖,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
由重结论性评价转向重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知识本位主义的影响。
导致评价对象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施教对象进行正面的价值设计,学生更谈不上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同时评价的方法简单化——一考定乾坤,一俊遮百丑;评价的范围过于狭窄——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情感。
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扼制了师生的发展欲望;一方面阻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由于评价的尺度单一,一切围着书本转,围着分数转,导致忽视师生情感交流,使得师生之间关系冷漠,学生之间也因异常残酷的竞争而互相防范,导致人性受到扭曲,人格得不到发展。
对传统评价的反思,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构建师生互动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矫正的功能,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1)变教师的单向评价为师生的双向评价。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打破过去教师一评到底的方法。
这样一来,在师生互动中,使得师生平等的关系得到顺利建立,学生从教师、同学那里得到中肯的评价,更好地改进学习,教师也从学生那里得到最中肯的意见,得以不断改进工作,使得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师生的评价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2)变重知识的结论性评价为重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的过程化。
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逐步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变成自觉的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内化。
使评价的过程呈现为动态的特点,如对学生试行档案袋式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收集、整理自我评价材料,引导学生收集在不同阶段里最能反映自己素质特长的师生互评表、小制作、书屋作品、有创新的作业(或作品)等,一人一袋,作为学生的评价内容之一。
这样一来,学生获得了自我发展的乐趣,家长也可以从中看到学生发展的足迹,从而与孩子进行准确的交流。
总之,实行人格化教学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以全人格目标指导自己的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呆板、没有生命意识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动态发展教与学双边活动中自主发展,进而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