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北京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研究综述(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logistic模型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研
究综述
XX:F205 文献标识:XX:1009-4202(20XX)11-013-02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与提出是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采取措施紧密相关的。
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和认识的不断提高,阿列纽斯在1896年预测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虽然领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
由于大气中的CO2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因此研究能源消耗与CO2 排放之间的关系对进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二、关于logistic模型的能源消费与CO2 排放研究综述
多年来,国内外一些权威机构及专家对能源系统模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S)Messner等研究开发了MESSGE模型,用于研究中长期能源系统规划、能源政策分析和情景进展的动态线性规划模型。
FelixB.Dyo等应用MESSGE模型研究了为增加天然气消费,尼日利亚能源系统20XX年以前的最优消费结构。
.Lehtil等应用EFOM模型再现了芬兰的生物能利用、热电联产发电、污染物排放以及能源的最
终消费,并为GJ制定CO2减排政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MichelMessenger应用MEDEE模型研究了未来西欧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实际能源价格的上涨。
Noelo.uri(1993),MohinderGill等(1995)在此能源需求函数的基础之上,将气候因素引入能源需求函数中,进展了能源需求函数,使之更接近现实、更能解释其经济意义。
傅瑛等利用Logistic模型对省能源消费的短期预测,通过对1985―1996年省能源消费统计资料发现尽管某些年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讲,省实际消费量总体上处于增长阶段。
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增长速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制约,省的能源实际消费量将会走出一条“S”型增长轨迹,而与上渐进线接近,从短期预测来看,这条渐进线就是由20XX年左右能源消费最大量所确定的水平线。
徐健,赵柳榕,王济干利用Logistic模型对1978―20XX年能源消耗进行分析,而且,并且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dx/dt=rx(1-x/K)-b(y+z),其中弹性系数b可由相关定义求得,定义b=%(y+z)/(y+z)%x/x。
邱世明等在能源消费CO2排放量的变化与操纵分析一文中对Logistic模型进行修正,对世界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逐年观测数据资料用非线性回归法进行拟合。
得到的结论是在1965-1999年期间,能源消耗量增长了2倍多,而CO2排放量也基本以相同比例增加,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7。
通过扩展模型的模拟,说明发达GJ要想达到《京都议定书》中的目标,必须把减排程度
操纵在q=1.5%左右。
徐健(20XX)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以20XX年为基准年,预测未来20年能源结构的进展趋势,提出相关的能源对策。
王冰妍(20XX)以为例,利用LE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进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进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进展对ZG中长期能源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
Weiying Chen应用MRKL-MCRO能源环境经济模型分析了ZG2050年以前CO2的边际减排成本、GDP损失率、碳排放减少比率的变化范围。
、李种菜、王广成、娄美珍(20XX)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应用模型分析发现能源足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王伟中,陈滨认为应该按照遵照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处理排放权的分配问题,通过计算人均排放权和GDP碳排放系数确定各国的减排任务。
发达GJ由于技术水平先进,应该在减排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
进展ZG家也应为实现稳定大气中CO2浓度的目标承担义务,可以在人均碳排放权分配原则下,保证经济进展的条件下,承诺逐年下降GDP的CO2排放系数。
三、结语
多年来,对于能源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相比较关于CO2 排放量的核算与预测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也是比较欠缺。
目前,国际上对CO2排放的数据收集、计算与分析的机构
主要有以下5家:美国能源信息治理局(EI)、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美国橡树岭国际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国际能源署(IE)。
数据的收集方式以IPCC的基准方法和气候分析指标软件CIT为主。
其中IPCC的基准方法以原始能源消耗量为基础转换为通用能量单位,然后以平均含碳量计算总的碳排放量,最后将计算结果转化为CO2的排放量。
由此可见,通过IPCC的基准方法核算的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之间存在相同变化趋势,基于近年来能源系统模型的深入研究,可以将已有的MESSGE模型、EFOM 模型、MEDEE模型、CGE模型、LEP模型等成熟的能源消费模型用于CO2排放的研究,为节能减排,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稳定进展提出好的应对措施。
基金项目:工业大学第八届研究生科技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