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20XX年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名称:XX县三多乡小流域治理项目
1.2项目呈报单位: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1.3项目实施单位: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1.5项目建设年限:一年
1.6项目负责人:郭云挺(X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1.7项目区地理位置、涉及的范围
三多乡项目区位于县城东南部的8公里处,209国道两边,涉及三多、茨林、川庄3个行政村,项目区总土地面积0.6万亩。
1.8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区治理面积0.48万亩。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四个方面内容:
1.8.1水利措施:新建排灌站7座,埋设管道1.5公里,防渗渠道8公里,增加灌溉面积1500亩。
1.8.2农业措施:改良土壤2000亩,新开硬化机耕路 3.5公里,土地平整1160亩,灌木式梯田埂40公里。
1.8.3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350亩,水土保持林200亩。
共需用苗木7.9万株。
1.8.4其它林业措施:机械围栏10000米,折合封山育林1500亩。
1.8.5科技措施:示范推广土豆大葱轮作200亩,仪器购置3台。
1.9投资预算
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475万元。
其中:国家财政资金25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12万元,市级财政配套13万元;项目区自筹资金100万元。
(农民投工投劳折资60万元,现金筹集和以物折资40万元)
按照工程规划与设计,其资金投向:
水利措施投资139.14万元,占总投资的29.29%。
农业措施投资251.17万元,占总投资的52.88%。
林业措施投资59.98万元,占总投资的12.62%。
科技措施,投资12万元,占总投资的2.5%。
管理费9.33万元,占计划的1.96%。
管护费3.56万元,占计划的0.75%
1.10效益
实施建设该项目,通过垣、坡、沟、路、树、渠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相互配套,项目区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最佳统一,而且将有力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1.10.1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普遍提高,农民重视粮食生产和农业投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惠及农村、惠及农业、惠及农民的社会效益将以乘数效应得到体现。
1.10.2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上分析,开发前玉米单产停留在300公斤左右,开发后,玉米单产量可达450公斤左右,小麦单产350公斤,开发后达到500公斤,粮食总产量将增加60万公斤。
项目改造完成后,可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02.2万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达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5元。
1.10.3生态效益
项目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
可新增林网覆盖面积550亩,林网防护面积2000亩,新增灌溉面积1500亩。
通过综合治理,林木覆盖率将由原来的24%提高到25%。
闲置农田得到复耕,农田基
本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区域气候条件、农田质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从而产生出较大的生态效益。
上述指标的实现,将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项目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XX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三多乡项目区位于县城南部约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7′55″—111°0′40″,北纬
36°16′40″—36°36′25″之间,土地总面积0.6万亩,规划治理面积0.48万亩,治理度达到80%。
2.1.1水文气象
该项目区气候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
多年平均气温11.3°C ,年均日照2490个小时,无霜期213天,最大冻土深度在90厘米。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5毫米,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6、7、8月份。
2.1.3地形和土壤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垣坡连绵。
南北高山对峙,中部昕水横贯,东高西凸,形如盆地,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
山包一圈”之说。
海拔最低为 481 米,最高为 1719 米。
境内有昕水河从中穿过。
从川到山形成中部河川区、南北部土石山区,东部残塬沟壑区和西部破碎残塬沟壑区等四种地貌单元。
项目区地形较为平坦,地貌主要分为平川和缓坡地。
区域内土壤为地带性褐土,耕作土壤氮缺、磷少、钾有余,有机质含量在 1 %以下,全氮平均0.67%,速效磷平均为6.4mg/kg,速效钾平均为124mg/kg,PH值在7-7.6之间。
生态环境较差。
2.1.4水资源及利用条件
昕水河横穿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年来水量44万方,灌溉用水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作物的理想基地,但由于工程设施不配套或毁坏失修,绝大部分地面水通过沟道白白流失,水利设施欠缺,水资源利率不高。
2.1.5作物种植情况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现有耕地4000亩,其中:坡耕地1200亩,川旱地2800亩,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
实施综合开发后,现有耕地耕作条件可得到明显改善,强化生态综合治理的效果,突出以玉米和小麦为主导的粮食生产,效益显著,综合开发的潜力非常巨大。
2.1.6自然灾害
受治理程度所限和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项目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旱灾、涝灾、冰雹、大风、霜冻等,特别是干旱和干热风,对项目区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涉及三多、茨林、川庄3个行政村,现有农业人口1937人,农业劳动力596个。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地面较为平坦,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达到76%。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0.6万亩,其中:坡耕地0.12万亩,川旱地0.28万亩,水保林0.13万亩,未利用地0.02万亩,村庄道路0.05万亩。
2.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产业以农业为主,一般水平年粮食总产162万公斤,平均亩产405公斤,人均837公斤,农业总产值194.4万元,农业生产在全县处于上中游水平。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XX年,XX县财政总收入达到了3030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5元,比上年增长5.1%。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全县水平,为126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表现为镇强村弱,镇一级农科站技术力量较强,项目区涉及村仅有农民技术员8人,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发展不平衡,距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市场竞争还有较大距离。
2.3基础设施现状
2.3.1水利
项目区原有提水站2处,土渠5公里,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荒废,不能灌溉。
2.3.2农业
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土壤有机含量低,土壤氮缺、磷少、钾有余,有机质含量在 1 %以下,全氮平均0.67%,速效磷平均为
6.4mg/kg,速效钾平均为124mg/kg,PH值在7-
7.6之间,农作物品种混杂、品质低;项目区田间路全部是土路,坎坷不平,宽窄不一,排水不畅,一到雨天,便不能行走。
2.3.3农机
项目区农作物农机耕作率达到80%,农机总动力达到952千瓦,其中:18马力农用拖拉机72辆、各种配套型农业机械55台(套)。
2.3.4林业
项目区现有水保林0.13万亩,基本无农田林网,农田防护林缺失。
第三章初设依据和标准
3.1初设依据
初设主要依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集》、临农发〔20XX〕127号文件关于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XX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量资金计划的通知》及编制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有关事宜的通知、《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及水利、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有关技术规范。
3.2项目建设标准
3.2.1综合标准: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和项目区实际,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昕水河小流域治理项目区总面积0.6万亩,规划治理0.48万亩,治理程度80%;小流域治理项目亩投资980元。
3.2.1水利工程
1、灌溉工程。
灌溉系统规划科学,灌溉用水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灌溉制度科学合理。
灌溉保证率: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50%,输水、配套渠系(管道)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
渠道衬砌应坚固耐用,抗冻性能好;管道输水的干、支两级
管道长度,每亩为5米。
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水定额管理。
3.2.2农业工程
主要针对项目区内耕地肥力较差,田间道路不能适宜农业机械化这一现状,规划设计了土壤改良和机耕路建设两项内容,旨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产出,方便农业机械耕作。
土壤改良标准:土地平整,集中连片。
项目建设期内,2000亩耕地将实行施用农家肥改良,亩施农家肥2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提高0.05个百分点。
田间工程标准:基本达到田面平整,方便农业灌溉,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顺直通畅,机耕路建设与乡村公路连接,干道路基宽6米,硬化宽5米,做到晴雨天通畅,能满足中型以上农业机械通行;支路应配合桥涵和农机下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梯田埂:埂高30 cm,埂顶宽30 cm,坡比1;1,要求三光一硬,土方容重1.55t以上,埂上栽植灌木,每亩栽植95株。
3.2.3林业工程
因地制宜地采取林业措施,平原地区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丘陵山区要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是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
造林时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
人工造林苗木胸径达到3公分,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三年后保存率达到85%,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成片造林:水土保持林造林面积在30亩以上,当年人工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85%以上,林地内不存在连片面积1亩以上宜林的无林地块。
封山育林7年后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不存在1亩以上无林草地块。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
4.1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20X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全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培植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型经济区,推进项目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4.2建设规模
4.2.1XX县三多乡小流域治理项目区总土地面积0.6万亩,规划措施面积0.48万亩。
4.2.2新建排灌站7座,埋设管道1.5公里,防渗渠道8公里。
4.2.3农业措施:改良土壤2000亩,新开硬化机耕路 3.5公里,土地平整1160亩,灌木式梯田埂40公里。
4.2.4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350亩,水土保持林200亩。
共需用苗木7.9万株。
4.2.5其它林业措施:机械围栏10000米,折合封山育林1500亩。
4.2.6科技措施:示范推广土豆大葱轮作200亩,仪器购置3台套。
4.3总体布局
根据该流域的立地条件和特点,合理布局,总的原则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分坡地、川旱地、缓坡川旱地到河沟边,按照三种土地类型,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构筑三大生态、工程防护体系。
第一类是在川旱地,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布置排灌站,防渗渠道,铺设管道措施及防风林带,机耕路工程,实现田林路渠综合治理。
第二类是在宽广的缓坡川旱地,通过机修梯田和修筑梯田埂,田埂造林措施。
第三类是坡地,采用水土保持林及封山育林措施,建设好坡面生态、工程防护体系。
第五章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5.1 项目区水资源现状
项目区内所利用水资源为地表过境水,水源为昕水河流水,流量为0.142立方米/秒,该河流发源于隰县的下里村马头山,东从胡城村入XX县境内,西至马头关村入黄河,总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XX界内流长86公里。
据《山西省XX县水资源开发管理现状分析报告》,该河流项目区灌溉期可利用水量为33万立方米/年。
据《临汾市水资源评价报告》,XX县多年平均降雨量特征值如下:
XX县大气降水特征值(1956~2000年系列)
统计参数不同频率降水量(mm)
均
Cv Cs/Cv 20% 50% 75% 95% 值(mm)
535 0.25 2.0 585.7 526.6 400.6 305.7 XX县年降雨均值为535mm,河道比降为11.6‰,河道道内有长流水。
项目区以河道实测清水流量为计算量。
5.2 项目区农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
5.2.1 农业用水
主要作物田间需水量:
项目区完工后,新增水浇地1500亩,种植玉米900亩,小麦600亩,作物采用轮灌方式灌溉。
作物田间耗水量按原临汾市水科所新实验资料推荐数据,玉米180方/亩,小麦240方/亩。
作物生长期雨量:
主要作物生育期降雨量是按照我县气象局资料进行分析,我们采用偏干旱年50%的保证率进行分析计算。
作物生长期内降雨量
保证率名称玉米小麦
50% 降雨量(mm)143.8 168.6 有效降雨量(mm)115.04 134.88 折成每亩(m3)76.73 89.96
灌溉定额及灌水次数:
根据农作物田间需水量和生育期降雨量,计算出灌溉定额和灌水次数。
灌溉定额及灌水次数表
项目
作物耗水
量
(方)
50%保证率
有效雨
量(方)
灌溉定额
(方)
次数
玉米180 76.73 103.27 2
小麦240 89.96 149.04 4
灌溉制度的确定:
根据灌溉定额及灌水次数的计算结果,确定50%保证率的灌溉制度。
项目区灌溉制度及灌水率(保证率50%)
作物
名称
作
物
比
例
(
%)
灌
溉
定额
(方
/亩)
灌
水
次数
(次
)
灌
水
定
额
(
方/
亩)
灌水
时间
延续
天数
(天
)
灌水
率
[(m3
/s)/万亩]
始终
玉
米60 100
1
5
6
月1
日
6
月
20
日
20.0
0.223
2
5
6
月
7
月
20.0
0.223
30日19日
小
麦
40 150
1
5
4
月
10
日
4
月
29
日
20.0
0.223
2
5
5
月6
日
5
月
25
日
20.0
0.223
3
5
5
月
25
日
6
月
15
日
20.0
0.223 综
合129
100.
00
综合灌溉定额:
综合灌溉定额根据作物不同种植比例进行计算,公式为: M综=a1M1+a2M2+……anMn
式中:M综净—综合净灌溉定额(方/亩)
a1、a2……an—作物种植比例(%)
M1、M2……Mn—作物灌溉定额(方/亩)
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按2000亩计算
M综 =0.7×120+0.3×150
=129方/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采用管道0.85,田间水利用系数采用0.9,故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
综合毛灌溉定额
M综毛=M综净/η水
=129/0.8
=161方/亩
灌溉灌水率:
计算公式:
qi=Mi/0.36Titi(方/秒/万亩)
式中:qi—某一段灌水率
Mi—综合毛灌溉定额(161方/亩)
Ti—灌水期(天)(100天)
ti—日灌溉时间,按灌水期每天20小时计算
50%保证率
q=M综毛/(Ti×ti×0.36)= 161/(100×20×0.36)
=0.223方/秒/万亩
灌溉用水量计算:
项目区农业用水量按50%保证率计算,并按灌水率计算灌水期总流量,校核水资源量。
灌溉总流量=灌水率×灌溉面积
=0.223*0.2=0.045m3/s=162 m3/h。
年灌溉用水量=灌溉毛定额×灌溉面积=161*1500=24.15万m3。
5.2.2 生活用水
项目区现有人口1937人,人均每天生活用水按30公斤计,年计用水2.12万方,生活用水量2.12万方。
5.2.3 林业用水
项目区现有规划的经济林及路旁树木共44000株,每株每年用水40公斤,年用水量0.18万方。
年总用水量计算
项目区农业用水量按50%保证率计算,灌溉用水量和项目区年总用水量计算结果如下表:
保证率
灌溉
面积(亩)
灌溉
毛定
额(方
/亩)
灌溉
用水量
(万方)
生活
用水量
(万方)
林业
用水量
(万方)
年总
用水量
(万方)
50% 1500 161 24.2 2.12 0.18 26.5
5.3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由上述各表得知,项目区年地表水可利用水量为33万m3,年需水量为26.5万m3,项目区水资源总供给大于作物需水量,项目区内需水量可满足要求,无需打井,需建30m³/h--50m³/h提灌站7座,才能满足作物灌溉需要。
第六章工程规划设计
6.1水利工程设计
6.1.1新建提灌站的设计
根据灌溉需要,在川庄建提灌站3座,在茨林村建提灌站2座,三多村建提灌站2座,以上几座提灌站设计基本相同,具体设计详见川庄村提灌站典型设计。
1、提灌站设计流量的确定
川庄电灌站控制灌溉面积500亩,根据灌水定额确定泵站流量。
Q=ɑ×m×w/Tth
ɑ-种植比例为60%(详见灌溉制度)
m-最大一次灌水定额
T-灌水持续时间20天
t-每天灌水时间取20小时
h—灌溉用水利用率0.8
w—灌溉面积(亩)
Q=0.011m³/s =40.25 m³/h。
(川庄提灌站经计算设计Q=50m³/h)
2、渠道输水压力管渠道输水管道直径的确定
D=11.5√Q
式中:Q—通过管道时的设计流量50m³/h
经过计算D=11.5*√ 50 =81mm,选D=100mm,管材选铸铁管。
3、提灌站扬程的确定
H总= H实+H损
式中:
H实-由测量得13米
H局-近似取H沿损得20%
管道损失计算:H沿损=1.03×L×Q1.774/ D4.774
式中:
L-管道长度(米)
D—管道内径(米)
Q—管道流量(立方米/秒)
经计算H总=18米
4、水泵选型
根据流量Q=50m³/h及扬程H=18米,查水泵样本选择IS100-65-250水泵1台,配套电机5.5千瓦1台。
其它提水站机泵选型详见下表:
提
灌站名称型号
流量
(m³/h)
扬程
(m)
电机
功率
(kw)
数量
(台)
川庄1
IS100-65-25
50 20 5.5 1
川庄2
IS100-65-20
30 13.5 4 1
川IS100-65-2550 20 5.5 1
庄3 0
茨林1
IS100-65-31
5
50 34 11 1
茨林2
IS100-65-16
30 10 2.2 1
三多1
IS100-65-25
50 20 5.5 1
三多2
IS100-65-31
5
50 34 11 1
5、提灌站管理房
管理房地址根据流域治理的总体规划、泵站规模、运行特点和综合利用要求,考虑地形、地质、水源或承泄区、电源、枢纽布置、对外交通、占地、拆迁、施工、管理等因素以及扩建的可能性,经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山丘区泵站站址宜选择在地形开阔、岸坡适宜、有利于工程布置的地点。
泵站站基础选择在岩土坚实、抗渗性能良好的天然地基上。
选择管理房建在人字闸上游石头地基上,内径3×5 m,高3 m。
墙与底板采用M7.5浆砌石砌筑,厚为0.3 m。
顶采用钢筋砼现浇,厚0.2 m。
6、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可按公式计算
hf=f L Qm/db
hj=ζV2/(2g)
式中:hf——管道沿程水头损失
f——摩阻系数
L——管道长度
Q——流量
m——流量指数
d——管道内径
b——管径指数各种器材的f、m及b值可从表查取
hj——管道局部水头损失
ζ——管道局部阻力系数
V——管道流速
g——重力加速度
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0.9~1.5m/s,超出此范围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经计算:此次输水压力管道采用管材为铸铁管,管径100mm。
各村管道布置情况表
村名管径长度(m)管道损失(mm) 川庄管道100mm 300 5.4
茨林管道100mm 600 4.5
三多管道100mm 600 4.6
7、管道输水压力管道安装与埋深
压力安下列要求设计:
⑴管道应短而直,水头损失小,总费用省和管理运用方便。
⑵管道应布置在坚实的地基上,避开填方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⑶如管道纵向拐弯处可能产生真空应留出2~3m水头的余压。
⑷固定管道宜埋在地下,埋深应不小于并60cm,应在冻土层以下。
⑸铺设在地面上直径不大于100mm的固定管道,应在拐弯处设置镇墩,基底深度应置于冻土层以下不小于30cm,岩基上镇墩应加锚杆,两个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置伸缩节或柔性接头。
⑹应根据水力特性,在相应位置设进、排气阀或水锤防护装置。
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池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的地方安装进气阀;管道的驼峰处或长度大于3km但无明显驼
峰的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
6.1.2防渗渠道的设计
1、渠道设计原则
灌溉渠道应依干渠支渠斗渠农渠顺序设置固定渠道。
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可减少渠道级数,只设置干渠和支渠两级渠道。
灌溉渠道系统布置按照符合灌区总体设计和灌溉标准要求,渠道选择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干渠沿等高线或布置,支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渠线避免通过风化破碎的岩层可能产生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渠线短而直,有利于机耕避免深挖高填和穿越村庄;干渠和支渠末端设有退水设施。
2、流量计算
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计算确定:
Q=NqA/η
式中 Q——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
N——该渠道轮灌组数
q——灌溉制度计算确定的灌水率m3/s/万亩
A——该渠道轮灌组平均灌溉面积
η——该轮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3、渠道断面设计
渠道的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
(2)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平顺衔接
(3)末级渠道放水口的水位高出平整后田面进水端不少于10cm
(4)渗漏损失量较小
(5)占地较少工程量较小
(6)施工运用和管理方便
渠底比降应根据渠道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设计流量,在满足渠道不冲不淤的条件下,宜采用较缓的渠底比降定。
各级渠道进口的设计水位,应从水源引水高程自上而下和从灌区控制点高程自下而上逐级推求,并计入沿程水头损失和各种建筑物的局部水头损失,反复调整确定。
渠道横断面应根据灌溉面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边坡稳定的需要和是否衬砌等因素,按接近水力最佳断面进行设计。
石渠宜采用矩形断面。
经计算:防渗渠道主渠道断面尺寸为40*40*40厘米,顶宽30厘米,底宽1米,总长度5000米,支渠道尺寸30*30*30厘米,总长度3000米。
4、流速计算
各级渠道的平均流速可按公式计算确定:
V=R2/3i1/2/n
式中 V——渠道的平均流速m/s
R——渠道的水力半径m
i——渠底比降
n——渠床糙率可按下表选用
防渗衬砌渠槽糙率
防渗衬砌结构类别及特征糙率
砌石浆砌料石石板
浆砌块石
干砌卵石砌工良好
0.015~0.023
0.020~0.025
0.025~0.0325
5、防渗衬砌
渠道衬砌结构的基底应坚实稳定。
衬砌渠段无法避开湿陷性黄土、膨胀性土和可溶性盐含量大的土壤,以及裂隙、断层、滑坡体、
溶洞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首先采取工程处理措施。
渠道衬砌结构的横断面应与渠道横断面协调一致,上梯形断面渠道宜采用弧形坡脚或弧形底面,渠道的防渗衬砌结构厚度可按表确定。
渠道水流含推移质较多,且粒径较大时宜按表列数值加厚10~20%
渠道布置情况表
渠道名断面尺寸长度
川庄主渠道40*40*40cm 4000
川庄支渠道30*30*30cm 1000
茨林主渠道40*40*40cm 400
茨林支渠道30*30*30cm 1600
三多主渠道40*40*40cm 200
三多支渠道30*30*30cm 800
6.2 农业工程设计
6.2.1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2000亩,(其中:土地平整1160亩),项目区土壤改良以施用农家肥为主,综合采用多种措施:
一是施用农家肥,综合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深耕亩施牛厩肥3.5吨;二是动员项目区群众将全部秸秆就地粉碎还田;三是亩
施抗旱保水剂1.5kg;四是施用腐植酸有机肥和SV系列专用肥。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项目区2000亩瘠薄型耕地土壤熟化层达到25cm,有机质含量提高0.05个百分点。
6.2.2机修梯田设计
综合项目区外围形状,项目区内地形、地物、权属、道路、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减少挖填方量,针对不同的地形,分别采取不同的土方计算办法:大多数地块采用断面法进行计算,部分地面起伏较大田块采用网格法进行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H
B
单位面积土方量按下式计算:
V=1/2(B/2×H/2×L)=1/8×BHL
式中:V——单位面积土方量(m3),
B——划分单元的长度(m),
H——划分单元内部的高差(m),
L——划分单元的宽度(m)。
根据在项目区测量的三个典型地块,应用上式计算结果,项目区亩均动用土方250m3。
梯田外坡要求在一定的土质和坎高的前提下,要保证梯田的安全稳定,在梯田高度小于2m的情况下,结合当地土质情况,本次梯田外坡取80°,梯田埂高、顶宽均为30cm,内外坡比均为1:0.5,土壤含水量适度,土壤干容重1.55t/m3以上。
6.2.3机耕路
新建机耕路3.5km,全部为干结碎石硬化路面。
干道与乡、村公路相接,满足中型以上农业机械通行要求,路宽设6米,两边(含排水沟与行道树)各宽1米,路面宽5米;支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结合山区地形条件,按照因地制宜、节约投资原则,机耕路最大坡度小于15%,最大转弯半径不小于20m;开挖断面边坡1:0.5,回填断面边坡1:1.5,回填土方为黄壤土或红粘土,按最优含水量控制,土方干容重
1.55t/m3以上,路基高度高于地面0.5m以上。
主干机耕路砂砾化,铺筑砂砾15cm,满足雨天通行要求。
全部机耕路两侧均开挖排水沟,排水沟为梯形断面,底宽0.4 m,深0.3 m,边坡1:1。
6.2.3梯田埂
10年一遇24洪水设计,埂高30 cm,埂顶宽30 cm,要求三光一硬,土方容重1.55t以上,亩栽植灌木95株。
6.3林业工程设计
6.3.1护路林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