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
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

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

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

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
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

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

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
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

秭归县版图
面积2427平方公里。

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
22.74万公顷。

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高,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
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

滑坡
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s。

2.3地形地貌
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

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

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

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

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
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

2.4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

聂家山组(J2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质页岩。

岩层产状总体为120°~125°∠19°
~21°。

残坡积层(Q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0~5m。

崩坡积层(Q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
壁下部,厚度0~6m。

冲洪积层(Q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175m一下,厚度1~5m。

2.5地质构造
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

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6工程地质条件
2.7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

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
式赋存。

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

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

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

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

篇二:滑坡调查报告
xx滑坡情况调查说明
2015年1月5日,xx受xx国土资源局邀请,组织专家及技术员汇同东区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针对xx《关于xx情况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滑坡现状
花舞人间花香果园园区位于xx山坪塘处,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101°47′02″,北纬26°31′51″,园区处于山体中部,总体为东西向斜坡地形(见图片一)。

园区前缘高程1530m,后缘高程1675m,相对高差145m。

园区建设对山体斜坡进行了土地整理,主要将原始斜
坡改造成阶梯状果园,部分地段改造成平台状,修建景观建筑,果园每级台地
之间为干砌毛石挡墙,挡墙高度1.5~
2.5m不等,挡墙宽度0.8~1.2m,基础持力层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

图片一园区卫星图片
根据xx相关人员介绍及现场调查,花舞人间花香果园园区建成后,园区斜坡有蠕动变形现象,发生明显变形在最近一两年。

2014年期间园区东侧公路外侧路基填方出现裂缝,随着时间推移裂缝逐渐变宽、变长;整个斜坡区域局部干砌毛石挡墙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在园区观景台及南侧冲沟地段出现滑坡。

为方便描述,将滑坡地段定为区域一滑坡、区域二滑坡。

区域一滑坡:
该区域位于调查区域中部,滑坡东
西向长约50m,南北宽约100m,主滑方向280°,滑坡体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滑床为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推测滑体厚度8~10m,滑动距离3~
5m,滑坡体土体见大量不规则裂缝。

受滑坡滑动影响,滑体上栽种的果树进行了移栽,为防止滑坡滑动,xx有限公司
在滑坡体中开挖了一条纵向排水沟,排水沟未揭穿滑体,滑坡体前缘见有地下
水浸出,并形成水流。

区域二滑坡:
该滑坡紧邻花香果园园区2号池塘,
滑坡东西向长约150m,南北宽约40m,
基本沿原冲沟地形滑动,主滑方向约250°,滑坡体为崩坡积含块石粉质粘土,滑床为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
滑体厚度随覆盖层厚度变化,推测厚度2~10m,可见明显的横向张拉裂缝,裂缝整体呈弧形分布,长度一般5~20m,宽度20~50mm,错坎高30~150mm,种植的果树产生倾斜,少数果树被埋。

xx有限公司已经在滑坡下部修建了多级挡墙进行支挡形成台地,在滑体中部位置正在修建挡墙。

斜坡变形现象见下列图片(图片
二~图片七):
图片二公路裂缝图片三斜坡区
局部坍塌
图片四区域一滑坡水沟内地表水
图片五区域一滑坡地表土体裂缝
图片六区域二滑坡中部施工挡墙
图片七区域二滑坡坡体裂缝及果树
二、地形地貌
滑坡区原始地貌为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冲沟斜坡地形,园区处于山体中部,总体为东西向斜坡地形,斜坡前缘为园区公路,后缘为机场路,斜坡整体坡度10°~25°,斜坡体主要为阶梯状果园地,主要种植杨桃,莲雾,释迦等果树(见图片八)。

图片八调查区全貌
三、地层岩性
据现场地质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斜坡区域主要地层情况如下:
1含碎块石粉质黏土:棕黄色,浅灰色,碎块石石质主要为砂岩,粒径○一般20~150mm,大者200~
450mm,棱角状~次棱角状,含量约30%,稍密~中密,稍湿~湿,粉质黏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在调查区普遍分布,厚度不均匀,调查区范围中部较厚,两边稍浅,厚度2~10m。

据我单位在阿署达片区勘察经验,该片区粉质黏土具有明显的膨胀性,有明显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性质,与其本身含水量的大小及变化有关,尤其xx地区雨旱两季分明,该土层有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
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不稳定,区域裂缝较发育,方向不规则,裂缝宽度随季节变化,在加载、有临空面的条件下,容易诱发或形成工程滑坡,在局部地方也容易出现坍塌现象。

2三叠系大箐组粉砂质泥岩:浅灰色、浅黄等色,泥岩为泥质结构,砂○岩为钙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总体产状125°∠18°,局部产状较陡。

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层面较明显,部分矿物风化蚀变,在调查区域局部出露。

四、变形成因
根据现场调查,斜坡区域变形的主要原因为:
1、地形地貌条件:斜坡区原始地貌为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冲沟斜坡地形,斜坡坡度10°~25°,整体较陡;工程建设时,对斜坡的原始地形进行了改变,斜坡体呈阶梯状,矮挡墙底部未揭露崩坡积层,受上部推力,调查区域内出现了矮挡墙局部坍塌、斜坡滑动现象。

2、地层岩性:斜坡体主要出露第四系崩坡积含碎块石粉质黏土,该区域粉质黏土具有膨胀性,有明显的吸水膨胀
和失水收缩的性质,与其本身含水量的大小及变化有关,尤其xx地区雨旱两季分明,该土层有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不稳定,且裂缝宽度随季节变化,在加载、有临空面的条件下,容易诱发或形成工程滑坡,在局部地方也容易出现坍塌现象,斜坡区的岩土特性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3、水的作用:据现场调查,该斜坡出现险情常常发生于旱季。

雨季时黏土比较潮湿,土体出现明显的膨胀现象。

由于水的存在,土体颗粒之间的连接力较大,不会出现大量裂缝的现象,土体所产生的蠕动变形将十分有限,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则相对较低。

旱季时,黏土失水收缩,产生大量裂缝,且方向不规则,土体结构受到破坏,从而为斜坡的变形及滑动提供了条件。

4、人为活动:因建设xx园园区,对原始地形进行整理,打破了原斜坡平衡状态,为斜坡变形破坏创造了条件。

五、变形趋势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结合当地区域地质条件,整个斜坡区由于其土壤的膨
胀特性,并受气候条件及园区建设改造影响,局部出现滑动、裂缝及矮挡墙坍塌的情况将进一步发展。

区域一软弱带(面)已经形成,在暴雨、地震等作用下,有大范围滑动篇三: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地质过程,始终存在于地球演化的历史中,时刻对生存于地球上的人类及其环境产生影响。

地质灾害有特定的内涵和属性,有多种类型,滑坡是最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着重阐述滑坡的概念与形成条件,滑坡的分类滑坡的识别,滑坡的评价等。

关键词:滑坡调查评价
滑坡的概念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结构而向下活动的过程和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涵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作用的结果。

滑坡的特征表现:
(1)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
位移为主,除滑坡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坡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后变化不大。

(2)滑坡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等。

(3)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

二、滑坡的形成条件
在自然界中,无论天然斜坡还是人工边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滑坡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斜坡的高度、坡度、形态和成因与斜坡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陡斜坡通常比低缓斜坡更容易失稳而发生滑坡。

斜坡的成因、形态反映了斜坡的形成历史、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

如山地的缓坡地段,由于地表水流动缓慢,易于渗入地下,因而
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山区河流的凹岸易被流水冲刷和掏蚀,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坡脚被地表水侵蚀和地下水侵润,这些地段也易发生滑坡。

2.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是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

虽然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中都可能形成滑坡,但滑坡产生的数量和规模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容易发生滑动的地层和岩层组合有第四系粘性土、黄土及各种成因的细粒沉积物,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及侏罗系的砂岩与页岩、泥岩的互层,煤系地层,石炭系的石灰岩与页岩、泥岩互层,泥质岩的变质岩系,质软或易风化的凝灰岩等。

这些地层岩性软弱,在水和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因强度降低而易形成滑动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