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八年级物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岗埠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文明礼貌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时,不能大声喧哗,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2.“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D.超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4.晚上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无效的是()A.打开窗户让空气流动B.用棉花塞住耳朵
C.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5.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
C.42℃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的是()
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汗珠”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C.夏天扇扇子,人会感觉到凉爽
D.白炽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8.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过程是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此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凝固B.汽化,液化C.液化,凝华D.升华,凝华
9.生活处处是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吃冰棍解热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10.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空1分,满分24分)
11.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产生的,钟声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晚上从远处看烟花,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说明在空气中光速声速(选填“大于”或“小于”).
12.如图所示,敲击音叉,音叉会将泡沫塑料小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在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
是.
13.六月的潜山森林公园,到处都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我们还能分辨出黄鹂的歌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14.汽车关门后,乘客在里面说话,外面的人很难听见,是从途径减少了噪声;市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途径减少噪声.
15.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16.如图所示,小丽同学刚从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发现饮料瓶的外壁“出汗”.这种“汗水”的形成是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7.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8.如图所示为一种水开后能鸣笛的电水壶,烧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壶嘴冒出的“白气”是.仔细观察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在(选填“远离”或“靠近”)壶嘴的位置.
19.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0.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者“不变”)
21.干湿泡温度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另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不包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要比不包湿布的温度计的读数;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的水蒸气含量(湿度)越.
三、实验题(22x2=44分)
22.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1所示,分别把乒乓球接触轻敲和重敲后的音叉.当接触轻敲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的小;当接触重敲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的大.这个实验现象表明: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②声音的响度是由物体的决定的.
(2)如图2所示,她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分别将钢尺的、、伸出桌外,每次都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辨别它振动发出声音的差别.这个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的的关系.
(3)把一个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如图3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了.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23.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131
2 1284
3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选填“能”或“不能”);理由:.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声时在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写出实验方案:判断方法:.
24.洪泽县实验中学初二某班,值日班长在调查中午教室内的噪声情况时记录如下:
时间:14年9月24日12:40,地点:初二某班教室
①小红等几位同学拿着掌上小电脑在收看某某文艺频道播放的音乐欣赏;
②小黄在看课外书籍;③小马在讲台前拍篮球;
④还有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声争论着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对于小黄而言,噪声有(选填序号).对于小红而言噪声有(选填序号).
(2)以该同学的记录为背景,请你对控制教室内噪声提出建议或方案(写出一条即可条)你的建议:.
25.如图所示,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甲、乙两图是某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甲、乙两图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现象的是图.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3)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一条即可).
(4)水沸腾后,从杯口冒出的“白气”是(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5)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合理即可).
26.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1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填序号).
A.水蒸气 B.小水珠
(4)图2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分钟.
2016-2017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岗埠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文明礼貌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时,不能大声喧哗,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C.
2.“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响度.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4)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解答】解: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说法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很大,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D.超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考点】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大约是20次每秒至20000次每秒.
(3)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介质种类有关;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A错误;
B、低于20次每秒,高于2000次每秒频率的声音人听不到,故B错误;
C、声音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C正确;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4.晚上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无效的是()A.打开窗户让空气流动B.用棉花塞住耳朵
C.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A、打开门窗,是增强了噪声的传播,不能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用棉花塞住耳朵,可以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减小音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可以在噪声的传播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信息.
【分析】(1)只要有声音产生,一定有物体振动;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
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内部探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正确;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故C错误;
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6.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
C.42℃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体温计在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个特殊结构:很细的细管,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在使用前要把细管上面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否则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解答】解: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故B正确.
故选B.
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的是()
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汗珠”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C.夏天扇扇子,人会感觉到凉爽
D.白炽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
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汗珠”属于液化现象,是放热的,符合题意;
B、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是吸热的,不符合题意;
C、夏天扇扇子,人会感觉到凉爽,是因为人身体上的汗液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是吸热的,不符合题意;
D、白炽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是升华现象,是吸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过程是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此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凝固B.汽化,液化C.液化,凝华D.升华,凝华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两个过程是相反的.
【解答】解: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B.
9.生活处处是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吃冰棍解热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熔化、升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解:A、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不合题意.
B、冰棍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符合题意.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不合题意.
故选B.
10.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空1分,满分24分)
11.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晚上从远处看烟花,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说明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选填“大于”或“小于”).
【考点】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1)钟声是敲钟时引起钟的振动产生,再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2)总是先看见烟花后听到爆炸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振动;大于.
12.如图所示,敲击音叉,音叉会将泡沫塑料小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
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解:(1)当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所以发声体在振动;
(2)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13.六月的潜山森林公园,到处都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我们还能分辨出黄鹂的歌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音色(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
【分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是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传播来的.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大多是通过气体传播来的;我们还能分辨出黄鹂的歌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14.汽车关门后,乘客在里面说话,外面的人很难听见,是从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减少了噪声;市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防止噪声产生途径减少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汽车关门后,乘客在里面说话,外面的人很难听见,是从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从而减少了噪声;市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从而减少噪声.
故答案为: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产生.
15.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乙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4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温度计的读数,特别要注意乙图是零摄氏度以下的读数.
【解答】解:
图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
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故答案为:乙;﹣4.
16.如图所示,小丽同学刚从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发现饮料瓶的外壁“出汗”.这种“汗水”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热气”或“冷气”,都是液态的小水滴,而不是气态.
【解答】解:从冰箱拿出一瓶饮料,发现饮料的外壁“出汗”,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后,液化成小水滴.
故答案为:液化.
17.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蒸发(汽化),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要加热蒸发,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汽化要吸热.
【解答】解:
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蒸发(汽化);吸收.
18.如图所示为一种水开后能鸣笛的电水壶,烧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小水珠.仔细观察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在远离(选填“远离”或“靠近”)壶嘴的位置.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1)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的.
【解答】解:
(1)电水壶烧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2)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仍是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故答案为:升高;小水珠;远离.
19.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升华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熔化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解答】解: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
空气中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
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变为雨滴落到地面,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20.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240 ℃,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选填“升高”、“降低”或者“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