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江南》(精选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江南》(精选五篇)
第一篇: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江南》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梦江南》
梦江南(千万恨)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赏析: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第一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

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

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

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在在堪恨,在在堪伤。

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摇曳碧云斜”,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

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第二篇:2004—2013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2004—2013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04)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氛围:清冷、幽静心情:孤单、寂寞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为拂绿琴埃”
(2006)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1]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①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②“又”字是“再一年”,用一“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运用的是反衬手法,诗句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来衬托诗人思乡的孤独苦闷。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
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7)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1点1分)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
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②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1点2分)
(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年)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1年)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
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
价?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2012年)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3年)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答: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
“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第三篇: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2004-20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04高考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05高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颔联:微风吹开门,吹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清冷、幽静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为拂绿琴埃”
【06高考】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
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07高考】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08高考】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
【09高考】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考的是
岳飞的《满江红》,这一首不是那广为流传的“怒发冲冠”,而是比较陌生。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0高考】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第四篇:梦江南诗歌

不生在江南,但在心里,她就是魂牵梦萦的故乡。

大地绵延,如雪白的竹宣铺展,单就这无字的留白,便让你浮想联翩,更何况,还有天工巧夺的大师,在这竹宣上,层层浸染。

江南的山,不失伟岸,又秀美俊俏。

江南的水,随着这山亦步亦趋,万种风情。

风起波涌,吹皱一湖春水,深深的绿,如闪亮的墨汁滴在那生宣上,悄然的洇渍开来,是这翠绿冒然地闯入,还是春水畅开怀抱的吸纳?
云卷云舒,尽游万里苍穹,湛湛的蓝,挥洒如大气的中国写意,画的是景,动的是心,寓的是情。

登临滕王阁,俯瞰赣江水,醉卧岳阳楼,笑谈摘星魁。


没到过江南,却无数次梦回江南,因为她是我梦萦魂牵的情人
不曾谋面,你那倾城的容颜已是烙印深深,不曾相遇,你那绰约的身姿已是风景永存,不曾亲近,你那涌动的暗香已是袭人心神。

窄窄小雨巷,曲曲青石路,袅袅油纸伞,伞下的花旗袍,粉白黛绿,从容的俏佳人,步步生莲,生脆的脚步声,珠落玉盘,淡淡龙井茶,霏霏梅时雨,浅浅女儿红,苏堤的垂金柳,长颦减翠,乌镇的水中阁,乘风起舞,周庄的双飞桥,携手相伴,我的江南哟,你如绝世的青花瓷,真的是因为前世的路过而惹恼了你,你便从翠山绿水中隐去?
第五篇: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教师版
1、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

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
合、心灵相通。

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

“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

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

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

【点评】赏析题是传统考题,每年都考,但每年选择的文本与赏析的角度并不一样,今年这道考题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但提供的答案如“选取景物,铺陈描摹”值得商榷,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见第1小题
解析),再联系首联中的“暂”字,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

【点评】该题设置与第(1)小题有交叉之嫌。

【总评】今年的选材与去年赏析两首诗相比有一定变化,但仍属“唐宋诗词”范畴,且三个题目依然是平时训练比较多的题目,属常规题型。

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题目层次清晰,有区分度。

2、(2014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
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3、(2013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