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俞金尧
【英文标题】Capitalism and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nce Modern Times
【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内容提要】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则是在近代以后开始产生,并逐渐显现的。
世界性的经济体系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但要害在于这一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为资本积累而进行的生产把追求利润放在至高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不断扩大生产和提高生产力也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资源,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资本无限积累的趋势必然具有不顾一切地去消耗地球资源的冲动,而且不惜污染环境。
过去五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证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全球生态环境/世界历史
除了自然界本身的运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如历史上的小冰期)及其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以外,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在近代以后逐渐产生的。
这是一个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而变得愈加明显和严重的问题。
①15、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人类的许多活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意义,有一些活动尽管发生在局部地方,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另一些活动发生在这一时代的初期,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但长期的、累进的过程却给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的扩张最终都要通过侵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来实现,资本无限扩张的
本性包含了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全球生态环境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一、生态环境问题:从地方性到全球性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有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古已有之。
人类长期分散地生活于一定的地域。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利用或改造自然。
同时,人口不断繁衍,又加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历史学家庞廷说:“农业的采用,以及随之而来的两种后果——定居社会和逐渐增长的人口,对于环境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1](P77)可见,环境问题几乎是一个与史俱来的问题。
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2](P18-22)
不过,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历史阶段,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地方性而非全球性的问题。
当时,全球联系还未建立;世界市场还没有形成;没有因为大生产而引起的严重的大气污染;没有大量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没有核爆炸、核污染的威胁;等等。
那时的生态问题主要由人口繁衍对土地造成压力所引起。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开垦山地、林地、荒地、滩涂,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或破坏,并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
但这些问题的影响一直局限在局部,比如砍伐森林,近代以前世界上几乎每个地方都出现了随人口增长而砍伐森林和开垦土地的情况,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后果从未影响到全球。
中世纪欧洲人对森林的砍伐就是这样一个史例。
在中世纪早期和盛期的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的生态系统属于温带森林。
农业的发展导致部分天然林被砍伐。
但欧洲的生态系统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0世纪。
从10世纪开始,欧洲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到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到来之前,从意大利开始一直到欧洲的中部和北部,人口增长了三倍。
②随着人口的增长,欧洲发生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森林和沼泽地都被清理出来用作耕地,这导致欧洲的森林资源大为减少,“森林起初覆盖着西欧和中欧面积的95%左右,而到了中世纪大移居时期结束时,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20%左右”。
[1](P134)
结果,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较为恶劣。
在西欧,新的居民定居点已经出现在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区;在东欧,开荒的移民一直把前沿推进到斯拉夫人生活的区域。
欧洲的经历表明,人口的增长的确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并且最终破坏了原有以温带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
但是,迄今为止,历史学家并没有发现可以表明这一经历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的证据。
也就是说,这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生态破坏过程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仅限于欧洲。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如欧洲。
森林面积的减少是人口增长的一个后果。
以明、清的人口迁徙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例,可以说明前因后果。
由于人口增长,明、清时期,我国出现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之说,表明了当时的人口流向。
移民大量涌入,耕地便不断地从平地向低山、中山、高山地带拓展。
结果,林地面积逐渐后退、减少,原本是豺狼虎豹出没之地,到后来演变为“山尽开垦,物无所藏”的境地,原始生态遭到破坏。
[3](P214-233)学者高寿仙认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呈现日趋恶化态势中的“快速恶化期”,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于自然因素,致使“不少地区的环境急剧恶化,抗灾能力急剧下降”。
[4](P97)从目前的有关研究来看,明代是一个灾异频发的朝代,而且各地都普遍出现旱涝灾害。
但从灾害的发生范围来看,这些灾害多为区域性或流域性的。
[4](P100-103)清代生态环境的破坏比明代更严重,学者张研称清代的自然“渐失丰饶”,旧的生态体系在17-19世纪结束。
它的后果一如明代,其最为严重的后果在于对“中国社会兴衰、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5](P240-285)
以上两个发生在欧洲和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比较严重破坏的事例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扩大而变得更加严重。
但是,近代以前,这主要是地方性、区域性的问题。
由于人口增长所引起的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来没有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
近代以后,情形就不同了。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不断扩张而悄然来临,并越来越严重。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从以前的地方性、区
域性的问题简单地扩大到全球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破坏的方式、内容、程度和后果,并且归根到底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前的新问题。
仍以毁林来说,同样是欧洲人砍伐森林,后果却是全球性的。
一是欧洲人到世界各地去砍伐森林。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开始踏上全球所有的土地,并着手掠夺世界各地的林木资源。
在美洲、东南亚和印度,到处都出现大片的原始森林被西方殖民者砍伐的情况,比较突出的事例是砍伐巴西的原始森林。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的头一个世纪,殖民者最感兴趣的是巴西的红木,这种可以用来制作红色染料的木头生长在热带丛林里,要想把它们砍倒并运出森林很不容易,殖民者便雇佣土著,砍伐树木、清出空地,以便伐木者进入密林深处和运出红木。
在头一百年里,大西洋森林里有6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因红木贸易而消失。
[6](P37-39、132)东南亚的森林也遭遇到类似的破坏。
19世纪,英国征服了缅甸,缅甸尚未被开发的森林对英国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在首先被征服的德林达依省,那里的柚木森林在不到20年的时间被砍伐殆尽。
低地缅甸在1852年成为英国的附属地,使得伊洛瓦底三角洲的大片森林遭到被砍伐的命运,欧洲又是这些木材的市场。
到20世纪末,那里共有约1000万英亩的森林被毁。
[1](P243)
二是砍伐森林的主要目的是牟利。
如果说,以前的毁林主要是为了开垦土地,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那么,近代以后西方人在世界各地到处伐木,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牟取利益。
木材成为一种商品,伐木成为一种工作,殖民者将砍倒的树木运出林区,卖到远方的市场而赚取利润,如上述对巴西红木、缅甸柚木的采伐;或者是为了在通过毁林而开垦的土地上种植别的植物,生产更有利可图的商品。
例如,当橡胶成为19世纪欧美工业化国家的重要商品时,英国人和荷兰人就开始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清除茂密的森林,建立橡胶种植园。
[6](P135-137、170-172)
三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大规模地砍伐。
由于市场对木材需求的扩大而大规模采伐森林,引起全球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自18、19世纪起,随着欧美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广泛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增,成片的原始森林成为西方人大肆砍伐的对象。
如巴西的大西洋森林虽然很早就开始遭殖民者的侵蚀,但早期的殖民掠夺并未对它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到1822年巴西独立时,大西洋森林还只消失了一部分。
但是,大西洋森林的消失速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加快,铁路建设一方面使用大量的枕木,同时也使火车这种现代的运输工具可以自由地进出大森林。
从此,木材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世界各地,直到森林面积越来越小。
[6](P133-134)如今,大西洋森林最多只剩下8%。
南美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它的面积急剧缩小,物种大量消失,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很多美景成为人类的记忆。
从西方人在世界范围砍伐森林,到砍伐的目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所造成的后果等方面来看,近代以来因为商品生产的需要而对森林生态的破坏与以前主要为解决吃饭问题而毁林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我们承认森林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于调节全球的气候、净化空气、涵养地表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认为地球上到处消失的大片森林,尤其是像巴西的热带雨林那样的原始森林的大面积减缩,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个后果是由西方殖民者进入世界各地进行长达几个世纪的大规模砍伐森林所造成的。
所以,就森林消减这一事例来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从近代以后逐渐产生,并变得越来越严重的。
没有这样一个历史的维度,我们就看不到这一问题与历史上早已有之的地方性、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别,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之所在。
事实上,近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仅表现在森林减少这一个方面。
在这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对全球生态环境起消极和破坏作用的活动还出现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后果也更加严重。
[7](P114)一些经济活动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又严重地污染环境。
比如18世纪下半叶以来,煤炭和石油作为大工业的能源先后被大规模地开采和消费,不仅过快地消耗了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8](P28-31)化学工业是19世纪新兴的
工业,随着这一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有毒物质被大量排放和散布到全球各地,使水体和土壤受到永久性的毒害,[1](P386)对人类的危害不论是显现的还是潜在的都无法估量;在20世纪,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使人类生活在全球毁灭的恐慌和阴影之中。
如此这般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近代以前的人类从未遭遇过。
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生态环境
近代以前不存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没有一种力量或一个因素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只是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联系建立起来,世界市场形成。
③这个经济体系从15、16世纪起一直发展至今,被人们称为“现代世界体系”。
④随着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就逐渐出现了。
尽管在这一经济体系的历史早期,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不突出,但后来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其源头仍可追溯到这一经济体系形成期的殖民和贸易活动。
到工业化以后,这一经济体系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了。
这个经济体系由资本主义驱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
资本主义起源于地中海周围的地区,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在15世纪前后,这个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处的区域就是当时的国际贸易、长途贸易的中心,具有世界性的特征。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以后,全球联系建立起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中心便适时转移到以北海和波罗的海为中心的西北欧地区,在那里,经济活动具有更加明显的全球特征。
工业革命以后,这个经济体系的世界性具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9](P67)就是当今的“全球化”现象,也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趋势。
历史地看,所谓全球化只不过是由于资本的力量所驱使的、从15、16世纪以来就处在不断加强过程中的世界性联系发展到当前的一个状态。
根据15、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它在全世界的渗透和扩张之间的紧密关系。
开创全球联系的主角是资产阶级。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是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9](P254)他们还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9](P255)当前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是一脉相承的,如果那个时代的资产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到处创业、到处落户,那么,全球化时代的资产者及其代理人们只不过是借助了比他们的先辈们更加高效、快捷的交通和联络方式,更加方便地奔走于全球各地而已。
他们与他们19世纪的前辈有共同的志向,就是通过资本在全世界流动,实现最大的资本增值。
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史。
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它越是发展,就越是需要把整个世界作为它的活动场所,资本扩张的天性驱使它出现在全球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全球联系形成并越来越紧密的动力来源。
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决定了资产者们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在这一经济体系的早期阶段,换言之,在16、17世纪,在这一体系的核心地区,生产力还处在手工生产阶段,在世界上“配置”资源的能力还有限,当时的欧洲人甚至还拿不出足够的、可以吸引人的产品与亚洲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交往。
所谓“核心地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物资需求主要限于在当时被称为“奢侈品”的丝绸、香料等物品,而大宗商品也不过是粮食、木材。
所以,从生产和贸易的角度来看,这一经济体系在当时能调动的全球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还不大、不多,这种情形下的资源配置似乎还不足以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不过,破坏性的趋向从一开始就已经显现。
当时的一些经济活动已经表现出了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资源的特征。
从长期看,这种掠夺性的经营方式意味着生态灾难,本文前已提到的森林砍伐就属于这种情形。
关于狩猎和毛皮贸易是又一个
事例。
狩猎是自古以来到处都存在的活动,而毛皮贸易也一直是市场上的一项重要交易。
但是,以往以生计为主的狩猎活动和毛皮交易市场的地方属性,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明显,这种狩猎活动和毛皮交易或许可以称之为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
[10](P22)但是,近代以后,古老的狩猎活动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兽皮、毛皮和象牙的需求(常常取决于消费者的狂热)给狩猎产品赋予了前殖民时代没有的新的经济价值”,[10](P24)而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渴望驱使被称为“国际经济先驱”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深入内陆,开拓边疆,对毛皮的追逐成为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四处扩张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为了组织大规模的毛皮贸易,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当地的狩猎者也被纳入殖民者的毛皮贸易网络之中。
近代世界经济中的这项贸易具有典型的掠夺性,商人和捕猎者们在一个地方尽量捕猎,直到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为止,然后换一个地方。
当19世纪的狩猎者开始使用对动物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装备以后,狩猎和毛皮贸易对野生动物的掠夺性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猎人和商人们所考虑的是“最大数量的眼前收获,根本不去考虑怎样保存资源”。
[1](P203、210)商业性的狩猎很快使相关的动物处于灭绝或濒危的境地。
⑤
当然,我们不能根据这个经济体系早期出现的一些活动就认定当时全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
事实上,在16、17世纪,全世界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与毛皮贸易有关、后来被大肆捕杀、甚至灭绝的紫貂、黑狐、海狸、海豹等动物,那时也未遭到灭顶之灾。
但是,如果我们从这种掠夺性的贸易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去看,那么,早期的商人和殖民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先驱,他们所从事的这些活动就是导致后来全球资源遭到大肆掠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整个过程的开端。
到18、19世纪,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兴起,资源“配置”完全就是全球性的了。
工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张,“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
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9](P256)
生产力大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张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增加了。
新的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9](P254-255)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地区,英国调动了全世界的资源。
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年)有一段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地区是我们的森林;澳大利亚相当于我们的牧场,而我们的牛群在南美;……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糖和香料种植园全在印度。
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⑥二是环境污染前所未见。
工业革命期间,煤炭成为大工业最主要的能源,生产量猛增。
180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达到一年1500万吨左右。
而在156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才22.7万吨。
这240年间,英国的煤炭生产量增加了66倍。
[11](P82)以英国煤炭生产量急剧扩大的趋势,可知工业生产大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往的历史研究及相关的论著多将煤炭的大量生产和消耗视为一种衡量工业生产规模的指标,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叙述,而少从环境污染方面给予足够的考量。
今天,当我们意识到世界上到处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气温上升,破坏了全球生态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祸害源自于人类大量消费了从地下开采的煤炭、石油这些化石燃料。
有人指出,“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集中的工业化阶段,就其将污染因子释放到大气中的规模、浓度和种类来说,可算是一场革命”。
[1](P384)这的确不是危言耸听,伦敦以“雾都”闻名,空气中飘浮的大量煤烟造成令人恐怖的雾气是常有的事,并常常置人于死地。
直到1952年12月,伦敦还发生了历史上最恶性的烟雾事件,在不
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造成4000多人死亡,而“家庭取暖、工厂和发电厂等燃烧煤炭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12](P4)伦敦的煤烟污染不是孤例,所有在19世纪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崛起的工业城市都逃不过被污染的厄运,“从欧洲大陆的鲁尔和林堡地区,到英国中部的黑县和匹兹堡附近的莫那加艾拉(Monongahela)山谷,这里有1.4万个烟筒群向大气中释放烟雾”。
[1](P385)
化学物品的污染危害更大。
化学物质对人类的毒害早就发生过,比如水银这种剧毒的物质常常是矿石冶炼所不可缺少的,所有的采矿区都会发生有毒污染。
但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竟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发展起来,新的化学品的生产和化学污染物质的排放都大大增加了。
从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废料,使河里的生物灭绝,并危害人类健康。
化学品之所以最难容忍,在于这种物品即使少量释放,也常常是难以消除的,并且会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以上情况说明,全球性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在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形成以后逐渐出现,并变得越来越严重的。
世界市场似乎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在大规模地消耗资源的同时,也使环境的污染规模化了。
但是,经济活动的世界性难道必然要破坏全球的生态环境吗?世界各地互通有无式的贸易往来,以及在工业革命时代因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所带来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结果,本来可以造福于人类,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它们之间竟然发生了事实上的联系。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问题出在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上。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
⑦
三、资本积累趋势的生态环境后果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无限积累趋势所隐含的生态环境后果。
资本是资本家用来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取利润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