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奖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奖章
刘庆邦
①母亲去县里参加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时间,是1957年的春天。
从县里回来,母亲带回了一枚奖章,还有一张奖状,奖状和奖章是配套的。
②而我只对奖章有印象。
那枚奖章相当精美,的确是一件不错的玩意儿。
我们小时候主要是玩泥巴,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可玩。
母亲的奖章,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终于可以拿得出手的玩具。
母亲把奖章放在一个用牛皮做成的小皮箱里,小皮箱不上锁,我随时可以把奖章拿出来玩一玩。
我没把奖章戴在身上试过。
因没见母亲戴过,我不知把奖章戴在哪里。
有一次,我竟把奖章挂在门口的石榴树上了,好像给石榴树戴了一个大大的耳坠一样,挺逗笑的。
③我不仅自己喜欢玩奖章,别的小孩子到我们家玩耍,我还愿意把奖章拿出来向他们显摆,那意思是说:你们家有这个吗?没有吧!我只让他们看一看,不让他们摸。
见哪个小孩子伸手想摸,我赶紧把奖章收了回来。
④不知什么时候,奖章不见了,我一次又一次把小皮箱翻得底朝天,连奖章的一点影子都没见到。
奖章没长翅膀,它却不声不响地“飞”走了。
母亲的奖章的丢失,对我们兄弟姐妹来说是一个谜,这个谜也许永远都解不开了。
⑤倘若母亲的奖章继续存在着,那该有多好,每看到奖章,我们
就会想起母亲,缅怀母亲勤劳而光荣的一生。
然而,奖章不在了,奖章却住进了我的心里。
我放弃了对物质性的奖章的追寻,开始追寻奖章的精神性意义。
⑥当劳模不是百里挑一,也不是千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
应该说母亲能当上劳动模范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怎么就当上了劳动模范了呢?怎么就成了那个“万一”呢?既然模范是以劳动命名,恐怕就得从劳动上找原因。
听大姐二姐回忆说,母亲干起活儿来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强。
往地里挑粪,母亲的粪筐总是装得最满,走得最快。
麦季在麦田里割麦,不用看,也不用问,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一定是我们的母亲。
别的妇女绞水车时,都是一次上两个人。
而母亲上阵时,坚持一个人绞一台水车。
她低着头,塌着腰,头发飞,汗也飞,一个人就把水车绞得哗哗的,抽出的水水头蹿得老高。
⑦母亲的身材并不高,体重也不重。
可是,母亲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呢?以前我不能理解,后来才慢慢理解了。
母亲的力量源于她的强大的意志力,也就是我们那里的人所说的心劲儿。
心劲儿,也就是心上的力量。
心上的力量大了,一个人才算真正有力量。
体力再好,如果心劲儿不足,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有力量。
一个人心上的力量,说到底就是战胜自己的力量。
只有能够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战胜别人。
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战胜,先败在自己手里,还指望能战胜谁呢!
⑧与母亲相比,我的心劲儿差远了。
说实话,小时候我是一个懒人,几乎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
后来参加工作到煤矿,我才失去了
对家庭的依赖。
一个人孤身在外,由于环境的逼迫,我不得不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好在母亲勤劳的遗传基因很快在我身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是自尊、自立和成家的需要,我开始挖掘自身的劳动潜能,并在逐步认识劳动的意义。
⑨直到现在,我才稍稍悟出来了,原来劳动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生命的一种需要。
我们劳动的过程,是修行的过程。
如果人的一生还有点意义的话,其意义正是通过不断辛勤劳动赋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当一个劳动模范是多么的光荣!
⑩人说闻道有先后,人的觉悟也有早晚。
而我现在才对劳动模范重视起来。
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向母亲学习,天天按劳动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体力可以衰退,心劲儿永远上提。
就算别人不评我当劳动模范,我自己评自己还不行吗!
(有删改)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母亲的奖章,照应了标题,而强调奖章的来源则与下文写作者对奖章的态度形成对比。
B.作者最初只是把母亲的奖章当作一个小玩意,当作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并没有体会到它是人们对母亲劳动的肯定。
C.第六段中,作者撷取母亲挑粪、割麦、绞水车等劳动时的若干典型画面,详略得当,刻画出母亲勤劳要强的形象。
D.文章以“母亲的奖章”为纽带,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
作者对母亲奖章的认识的深入,暗线写母亲一生的经历。
17.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而我现在才对劳动模范重视起来”的内涵的理解。
【答案】
16.D
17.①本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紧承上文母亲的奖章丢失这一内容,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怀念和爱戴之情。
③引出下文对劳动模范丰富内涵的叙写,深化了文本关于“劳动”的主题。
18.①这是作者由一个好吃懒做的人经历了自主生活和有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后对“劳动模范”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
②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作者逐渐地激发出自己的劳动潜能,并将母亲作为余生奋斗的榜样。
③劳动是生命修行的需要,做劳动模范应是人生的追求,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生命长短,时刻要以劳模的标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