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灶装饰纹样中的汉代丧葬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
浮雕图案的装饰灶。
总的来看,素面灶较多,装饰灶较少。
一般身份较为尊贵、生活较为富裕的人,才会陪葬制作相对精良的装饰灶。
西汉早期因多战争,经济不发展,从而也影响了汉灶的装饰。
那时灶面以素面为主,或仅在灶门周围点缀一些简单的几何纹如菱形、三角形。
中期以后,纹饰越来越丰富,装饰的部位也不止局限于灶门周围,除了灶门左右两边对称的几何纹外,灶面四周还增加了一些有趣的纹饰有建筑部件,还有用于烹饪而模制的厨房用品,以及一些组合纹样。
灶门周围的装饰纹样形式多样,种类丰富。
用得最多的是几何菱纹,代表宇宙符号,可能起到镇邪作用。
常出现在灶门上端,或是与十字相穿,位于灶门两侧。
灶面四周、烟筒两侧也会用菱形纹,进行装饰。
还有一些几何纹的装饰比较特殊,例如:陕西华山曾出土过一个马蹄形双眼陶灶,拱形灶门,两侧菱形纹有十字相穿,上方各有五铢钱。
所谓五铢钱即内方外圆的钱币形象,内方外圆的钱币形象可与“天圆地方”的概念联系起来理解,这样的装饰出现在陶灶上,更加突出了当时汉人对于升仙观念的一种认识和表达。
同时,火眼两侧各饰有一鱼,两火眼中间饰有一细钩,线条纤细生动,浮雕工艺配合运用,与周围堆塑的其他装饰图案形成强烈反差。
灶门两侧也会出现人物形象,但不会单独出现,往往与瓶、建筑、几何纹等进行组合装饰与灶门的两侧。
其中,出现较多的是人与瓶的组合纹饰。
瓶的形象除了寻常的立着摆放的构图外,还有的瓶是立于架上。
瓶和人往往位于灶门左右两侧,人物形象多以跪坐的姿势出现。
有些陶灶会刻画得更加细致,人物不仅跪坐手中还拿着小棍,做施火或吹火的动作。
有学者对于这一图像的解读认为该形象为“烧火人”,是家中的奴婢或是侍者,负责烧火工作。
在汉灶上,这样的形象还与狗进行搭配组合装饰,也表现出了“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特点。
陶灶上的装饰图案种类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以菱形、环形等为主的几何纹,以鼠、虎、鸡、鳖、鱼等为主的动物纹,以及以勺、钩、食盒等为主的各类炊具纹饰。
在灶面装饰动物纹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鱼纹。
鱼纹出现的在灶面上的频率较多,有单个鱼形的纹饰,也有位于火眼两端对称的双鱼图案,还有点缀在食盒里的浮雕小鱼形象,还有的鱼纹与盘、瓢、盖帘等纹样组合排列在一起位于灶台火眼的上下。
其中,灶眼两旁的鱼形纹最为常见。
鱼的装饰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鱼形纹简洁夸张,有的鱼纹雕刻得细致精美。
汉灶上的鱼形纹有很多不同的制作工艺,如线雕、平雕、高浮雕、模压后堆塑以及贴塑等。
结 语
通过分析汉灶,这一陪葬明器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装饰纹样等能帮助我们了解汉代厚葬风气,探寻汉人的丧葬习俗,间接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虽然汉灶,只是墓葬艺术中的陪葬品里的一小分支,并没有受到像画像石、画像砖,那样广泛的重视,但它仍可视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生活艺术的媒介,记载下历史的信息和给予我们关于汉代社会生活的想象。
汉灶,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陪葬明器,在它的背后寄托着生者对于逝者的期盼,望逝者能够过上一种物质更为丰富的生活。
汉灶的装饰纹饰种类繁多,其中又有一些固定的组合纹样,但大多图案都具有简洁、生活化的特点,匠人通过这些简明的纹饰,表现了当时汉人对于人间生活或是富贵的眷恋,这不止是一种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还包含了汉代社会关于羽化升仙观念、延续生命风气的崇尚,以及汉人对于生命尊重的态度。
它的部分装饰纹样还有象征性的符号特点,这为深入研究汉代艺术语言符号也提供了另一种角度。
(责任编辑:牧鑫)参考文献:
[1][韩]具圣姬.汉代人的死亡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黄宛峰.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间丧葬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汤威.介绍一件带铁官铭的陶灶[J]中原文物,2003(3)
[4]程青芬.再现汉代生活的陶灶[J]黑龙江史志,2015(11)
[5]周俊玲.“器”与“道”,汉代陶灶造型、装饰及其意蕴[J]文物世界,2009(6)
[6]王琳、许萌.金伯兴题记汉灶二百品[M].北京:中国书店,2012
[7][英]鲁惟一.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M]. 王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7)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