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练习)

合集下载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引领学生收集、分析、了解这些民谚、俗语和古诗,在实际生活中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学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3.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7.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km,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km,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8.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

9.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0.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1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1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是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初中物理中考“诗词、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知识点分析

初中物理中考“诗词、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知识点分析

中考“诗词、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诗词、民俗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09年的中考试题中有着不少的体现,下面撷取一些与诸位共享。

1.(2009莆田市)“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沐浴着如酒、如月、如梅的茶香,修身养性的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

你知道吗?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例如:(1)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汽化(蒸发),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3)壶嘴与壶身相通,构成一个连通器;(4)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大气压通过这个小孔作用到壶内的液面上,壶中的水便容易倒出来;(5)茶夹是费力杠杆;(填“省力”或“费力”)(6)用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水壶的底面尽可能做得大些且有几个凹凸不平的同心圆,这样做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使水壶底部更加牢固等。

2.(09芜湖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①“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②“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飞流直下的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其中正确的是(C)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09雅安市)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4.(09成都)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现列出以下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①“潭清疑水浅”;②“墙内开花墙外香”;③“坐井观天,所见甚少”;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辞章诗赋名言警句中的物理

辞章诗赋名言警句中的物理
家共 同欣 赏。


古诗
1 . 与压强 流速 [ 1唐代诗人杜甫在 《 例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 中写道 :
“ 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以上诗句 中包含 的物理 知识
有 ( 写 两条 ) 只 :
() 1 () 2
诗句 : 跟此句相关 的物理知识
[ 答案 ]

[ 答案 ].1光学 和热学 ;2观察 ( 比或推 理 )() 1 ) ( () 对 ; 实事求 3 也取不完。请结合宇宙和微观世界 的内容 , 简谈你对 庄子这句话 是( 或实话 实说 ) ( ) ;4 认识上有片面性( 欠缺 交流合作意识 。 或 或敢 的理解 。
;5 不迷信 权威 ( 或敢于向权 威挑战 ) 。 [ 答案 ] 木棒 是木头分子构 成的 , 而分 子很 小。分子本身又 由 于坚持 自己的看法 )( ) 原子构成 , 原子 又由质子 、 中子 、 电子等构成 , 而这些粒子也 是可

A. 明代诗 句“ 人在桥 上走 , 流水不 流 ” 桥 ——其 中“ 流水不 桥 流” 的现象 中所选 的参照物是水 B“ . 五月槐花香飘 四野 ” ——分子的扩散运动
C“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 答案 】 C
其中“ 的形成属 于升华现象 霜”
儿日 :我 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 , 日中时远也。” ・ “ 而
两岸猿声啼 不住
轻 舟 已过 万重 山 二、 古词
振 动发声 ; 介质传声
相 对运 动 : 受 浮力 船
参照物
[ 8 有位诗人坐船远 眺 , 例 ] 写下了著名 的诗词 :满 眼风光多 “ [ 答案 ] 体 、 体和 固体都 能传声 , 气 液 本题 中空气 、 、 水 岸都能 传声 , 将要上 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 , 以儿童 “ 所 遥 闪烁 , 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 山山不动 , 看 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 中 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描述 , 所选择 的参照物分别是 招手”怕 得鱼惊” “ 。 3 的反射与折射 . 光

成语、诗句、谚语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通用

成语、诗句、谚语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通用
(参考答案:A)
2. 有位诗人坐在船上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 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和 _____。
(参考答案:船、山)
3. “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 高”这一机械运动的参照物是 _______,如果以___为参照物,则 船是静止的(船在湖水中)
(参考答案:气压、降低)
6. 古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看滚滚奔流 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________。
(参考答案:动能)
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 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能转化为____能。
(参考答案:小孔成象、光的直线传播)
2. 成语:⑴“立竿见影”、⑵“镜花水 月”、⑶“坐井观天”、⑷“海市蜃楼”、 ⑸“潭清疑水浅”、⑹“池水照明月”其 中属于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______,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属于光的折 射现象的是_______。
(参考答案:⑴⑶、⑵⑹、⑷⑸)
3. 诗句“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 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光不能在不透明的物质传播)
4. 古籍《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一种光学 现象“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 见四邻………”这是利用_________原理 来观察周围的景物,且类似于_______的 装置。
(参考答案:光的反射、潜望镜)
5. 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 则得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把冰 块制成____,要得火,应把“艾”放在 镜的___位置。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列举数例:月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光有七色,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

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进入人眼的成份较多,因此在早晨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

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敏感。

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绿更浓,天更蓝。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明月当空,皎浩的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上,经反射后在水中形成一美丽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

月光经反射进入人眼,人才看到倒影。

在近水楼台的人最容易接受这些光,欣赏这良宵美景,而远离水面的人,由于反射光被亭台楼阁所挡,自然难饱眼福。

向阳花木,受到阳光照射,周围温度较高,植物接收到的太阳的光能较多,故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花红叶绿,最早报知春的信息。

而背阳植物吸收光能相对偏少,生长迟缓,春的步伐也来得晚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太阳光由各种不同的波长的单色光组成,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

由于各种色光对玻璃的折射率不同,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雨后,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类似于许多“三棱镜”,在阳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在天幕上形成美丽的彩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半径六千四百公里,周长约四万公里,合市制八万里。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人也随地球“日行八万里”。

在地球上遥望银河,肉眼可见的恒星可达六千多个,这仅仅是银河系中数亿个恒星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外边还有大量河外星云,“一千河”泛指广袤的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中考复习)古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中考复习)古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谚语中的民谚、俗语、古诗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劳动人民长期对社会生活思考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其中许多巧妙地借用了物理知识,使其内容与思想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应从中获益物理知识。

学习目标1、诵读相关的民谚、俗语与古诗,体会它们的内容和意境。

2、能发现并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民谚、俗语与古诗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3、培养自己鉴赏民谚、俗语与古诗的能力。

第一篇声学篇【例1】(昆明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辨别的。

【例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而听到??????????????很久才消失。

听风就是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声音的音调不同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鼓不需重锤擂声音的响度大与声有关的诗句 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二篇光学篇【例1】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了;而“楼台倒影”则是????????????现象,所成的像是????????立的?????????像。

【例2】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而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位置(选填“甲”或“乙”)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高中物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高中物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高中物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时出现了一些学科渗透题。

由于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甚至歌词等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借古诗词来考察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题型是经常出现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对本人搜集到的一些此类习题进行解析,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诗歌与光学例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a、“明月”是一种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止图像”是由反射形成的虚拟图像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分析:“明月”就是月亮。

月球通过反射阳光为人类服务。

它本身不发光,也不属于光源;“静止图像”中的“阴影”指的是“反射”,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所以答案是:C。

例2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本身可以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桃花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吸收其他颜色,只反射红光。

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有色光决定的。

答案是:C二、诗词与声现象例3在古诗《早出晚归,乡音不变,鬃毛渐衰》中,“乡音不变”主要指没有变化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方言、土话分析:离家多年后,当地口音没有改变。

这里的“声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我们知道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频率和振幅可以随时改变。

因此,“不改变本地音调”主要指没有改变的音色。

答案是B。

例4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晚上,在农村的河边,女孩独自洗衣服。

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我弟弟沿河而来,努力想看看风景。

棒打衣服悄无声,举空中何其响。

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包含声学原理,它们分别包含哪些声学原理?参考答案:(1)“用棍子打衣服到处都有声音”,这意味着湿衣服接触面和木棍之间的空气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2017年中考物理试题集锦——古诗词、俗语

2017年中考物理试题集锦——古诗词、俗语

2017年物理中考试题集锦——成语、古诗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A.楼台倒影入池塘 B.风吹草低见牛羊C.潭清凝水浅 D.云生结海楼2.下列词语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A.镜花水月﹣光的直线传播B.杯弓蛇影﹣光的折射C.鱼翔浅底﹣光的反射 D.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古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因为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句体现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4.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描述。

下列成语中描写声音响度的是()A.声如洪钟B.曲高和寡C.悦耳动听D.余音绕梁5.民谚俗语常常包涵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并底之蛙,所见甚小 B.以冰取火,前所未有C.海市蜃楼,虚无缥渺 D.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7.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邵阳市举办了全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相符的是()A .清澈见底——光的反射 B.坐井观天——光的折射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D.波光粼粼——光的反射8.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水中捞月B.坐井观天C.一叶障目D.海市蜃楼9.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

“百川归海”描述的是()A.蒸发 B.蒸腾 C.降水 D.径流10.宋代范仲俺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字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11.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描述声音的;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成语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 5.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 物。)
• 6、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 生的;能区分“钟” 和“鼓”是根据音色 来判别的。
7.余音绕梁,三日不 绝。(声音遇到物 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
• • • •
引吭高歌(响度) 震耳欲聋(响度) 低声细语(响度) 未见其人,先问其声(音 色)
• 2.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而产生的,我国 古 书《 梦溪 笔谈 》中 记 载 :行 军宿 营 , 士兵 枕 着 牛皮 制的 箭筒 睡在 地 上 ,能 及早 听到 夜袭 的 敌 人的 马蹄 声 , 其原 因 是 _____ 能够传声,且比 空气传播的速度_____。
• 2、李白《望天门山》一 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 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青山相对出” 是以船为参照物,“孤 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 参照物。
• 3、《闪闪红星》歌 词中“看山恰似走来 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山走来 迎”是以船为参照物, 而“山不动,是船行” 是以岸为参照物。
• 4、“昨夜一阵大风, 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 了”。井被吹到篱笆 墙外,是以篱笆为参 照物的。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鱼惊不应人。说明了什 么?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 上人。这里的高指的 是_____.
• 8、郦道元的《三峡》 中有“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的描写。 •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 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 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 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 可以__为参照物,船高 是以_____为参照物。
• “刻舟求剑”是人人 皆知的典故,郑人之 所以没有通过“刻舟” 而求得剑,是由于他 不懂得____________ 的物理知识所致。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我国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许多诗词、俗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这些俗语你一定都听过,但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吗?01——声现象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02——光现象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瞎子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03——热现象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这里我们举例予以说明,希望你从中获得启示。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例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例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例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古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你想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不就藏着运动和静止的物理知识嘛?就好像咱俩坐在车里,看路边的树好像在往后跑,其实是车在往前开,树没动,是咱们的视角变了,这山和帆不也一样嘛?
再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哗哗往下冲,这重力的作用多明显!就好比你把球往地上一扔,它就得往下掉,瀑布里的水不也是被重力拉着往下跑嘛?
还有“潭清疑水浅”,为啥看着水浅呀?那是光的折射在捣乱!就跟你把筷子插进水里,看着好像断了一样,光没老老实实走直线,把咱们的眼睛都给骗啦!
你说古诗厉害不厉害?明明是诗人抒发情感、描绘美景的,居然还藏着这么多物理知识!这不就像一个外表漂亮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还有更珍贵的宝贝!
我觉得呀,古诗就像一座宝藏山,咱们越挖越有惊喜,越能发现古人的智慧简直太牛啦!。

最新整理初中物理试题试卷中考物理试题汇编---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doc

最新整理初中物理试题试卷中考物理试题汇编---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doc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1、(辽宁省大连市)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吉林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吉林省)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4、(湖北省宜昌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湖南省常德市)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6、(湖南省常德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贵州贵阳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8、(江苏省南通市)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温℃21 40 60 70 80 85 90 95声强dB 37.5 38.0 40.5 43.4 46.8 52.9 54.4 55.2 52.8现象无气泡无气泡有小气泡产生少量气泡上升上升气泡增多大量气泡上升水面有气泡形成更多小气泡形成,水变浑浊沸腾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9、(江苏省常州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是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10、(江苏省苏州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一、选择题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热量
B、密度
C、比热容
D、内能
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
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3、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
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
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
4、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月亮的实像
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5、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6、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7、“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断了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8、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光沿直线传播B、景物经水面成像
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漫反射
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9.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填空题
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是以作为参照物的。

“霜”的形成是过程,船上的客人听到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

6、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
理知识有 和 。

7、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
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清澈见
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
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
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
量结果如下表: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
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 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
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A
6、C
7、B
8、D
9、C
1、凝华;吸
2、影子
3、凝华;液化
4、振动
5、地面;凝华
振动 空气 6、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 扩散 7、反射;折射
8、95摄氏度 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引起水发生剧烈的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