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 “高云”烘托,的确独具匠心。作者开篇紧扣诗题,突现描述对 象的主要特征,为下面诗文内容的展开留下无限空间,一个“簇” 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秋风吹散马蹄声
紧承上句,交待了此次经过潼关的时节。
秋来万物萧索,游子于此更为敏感,见秋伤怀,乡愁旅恨, 自是骚人旧套。披拣历代歌诵潼关之作,枫叶、长亭、残云、淫 雨等多是常用景语,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
入诗境
小组讨论交流:
“我最喜欢 “▁▁▁▁▁▁ “句诗因为___________.
悟诗情
第一句描写、第二句叙述、第三四句拟人。 这首七绝从高城、 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 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 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tán sìtóng
解诗题
● 潼关位于陕西 省渭南市潼关 县北,素有 “第一关”的 美誉。关城临 黄河,依秦岭, 当山西、陕西、 河南三省要冲, 历来为军事重 地。
背景介绍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 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读诗文 潼 关 ——谭嗣同
但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落第愁怅,丝毫没上 这位青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 风清;得得马蹄,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 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河流大野犹嫌束
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
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了河在大野 里欢畅奔腾的情景。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 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 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 精神传承。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 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 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 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 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 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 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读准字音 潼 关 (tóng guān)
——谭嗣同
流大野犹嫌束, yóu xián shù
山入潼关不解平。
明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
簇拥
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秋风阵阵总 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潼关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谭嗣同
教学目标
1.诵读背默。
2.了解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有关诗歌的 文学常识。
3.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 感情。(重点)
4.理解诗歌内容,学会赏析古诗。(难点)
知诗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绪 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 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 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 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 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 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 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 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约束
奔腾而过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 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 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诗一开篇,作者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 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 声,闲云悠荡。
“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
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开生面,说它犹 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 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世 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 革者。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结句含蓄凝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是的,过了潼关,将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岭 山脉,再没有平坦之路。
表达出欲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 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 猛志锐。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 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 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 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 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便移情于物, 写下这首诗。
秋风吹散马蹄声
紧承上句,交待了此次经过潼关的时节。
秋来万物萧索,游子于此更为敏感,见秋伤怀,乡愁旅恨, 自是骚人旧套。披拣历代歌诵潼关之作,枫叶、长亭、残云、淫 雨等多是常用景语,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
入诗境
小组讨论交流:
“我最喜欢 “▁▁▁▁▁▁ “句诗因为___________.
悟诗情
第一句描写、第二句叙述、第三四句拟人。 这首七绝从高城、 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 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 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tán sìtóng
解诗题
● 潼关位于陕西 省渭南市潼关 县北,素有 “第一关”的 美誉。关城临 黄河,依秦岭, 当山西、陕西、 河南三省要冲, 历来为军事重 地。
背景介绍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 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读诗文 潼 关 ——谭嗣同
但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落第愁怅,丝毫没上 这位青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 风清;得得马蹄,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青年的 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河流大野犹嫌束
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
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了河在大野 里欢畅奔腾的情景。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 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 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 精神传承。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 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 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 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 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 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 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读准字音 潼 关 (tóng guān)
——谭嗣同
流大野犹嫌束, yóu xián shù
山入潼关不解平。
明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
簇拥
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秋风阵阵总 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潼关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谭嗣同
教学目标
1.诵读背默。
2.了解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有关诗歌的 文学常识。
3.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 感情。(重点)
4.理解诗歌内容,学会赏析古诗。(难点)
知诗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绪 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 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 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 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 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 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 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 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约束
奔腾而过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 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 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诗一开篇,作者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 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 声,闲云悠荡。
“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
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开生面,说它犹 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 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世 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 革者。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结句含蓄凝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是的,过了潼关,将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岭 山脉,再没有平坦之路。
表达出欲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 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 猛志锐。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 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 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 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 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便移情于物, 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