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含模拟卷)第四单元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doc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提示: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提示: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提示: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遗骸(ha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提示: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
C.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大张旗鼓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D.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怦然而生。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猝然轩昂催枯拉朽任劳任怨
B.粗糙由衷正襟危坐抑扬顿挫
C.绯红浩翰诚惶诚》中引用宋代词人柳永的词句“,
”,来形容学习的第二层境界——勤奋。
(6)《岳阳楼记》中“进亦忧,退亦忧”具体指:“,。”
三、字词书写
7.辨识形近字。
欣(____)———遂(____)———亦(___)———
钦(____)———逐(____)———
饮(____)———隧(____)———赤(___)———
褶皱(zhezho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提示: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讨论三: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提示: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渡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四、拓展思维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吴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郦道元)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解释加点字词。
略无阙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飞漱其间()良多趣味()属引凄异()
2)翻译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用“∕”划分朗读节奏(标1~2处)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从全文看,文章最后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假设推理: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
八、学后记:
教后记: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踱步(duó)勉强(qiáng)随声附和(hé)
B.迁徙(xǐ)投奔(bèn)宽厚仁慈(cí)
1)三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11.我国传统的桥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梁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拱桥”,用悬挂的缆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悬索桥”,亦称“吊桥”。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有这三种桥。河边的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就成为“________”。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上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连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过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猴桥”,形式上就是现代的“________”。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桥,都由此脱胎而来。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
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湍急的流水好像比箭还快,好像凶猛的波浪在飞奔。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记得那时我从私熟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C.惩罚(chéng)周济(jǐ)任劳任怨(yuè)
D.溺死(nì)衙门(yǎ)不辍劳作(ch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B.电影《长征》,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堂练习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文中所描绘的月夜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
10.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忍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二、名句默写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在河之洲。(《诗经》)
(2)浮光跃金,。《与朱元思书》
(3),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教与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提示: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提示: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提示: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遗骸(ha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提示: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
C.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大张旗鼓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D.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怦然而生。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猝然轩昂催枯拉朽任劳任怨
B.粗糙由衷正襟危坐抑扬顿挫
C.绯红浩翰诚惶诚》中引用宋代词人柳永的词句“,
”,来形容学习的第二层境界——勤奋。
(6)《岳阳楼记》中“进亦忧,退亦忧”具体指:“,。”
三、字词书写
7.辨识形近字。
欣(____)———遂(____)———亦(___)———
钦(____)———逐(____)———
饮(____)———隧(____)———赤(___)———
褶皱(zhezho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提示: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讨论三: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提示: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渡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四、拓展思维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吴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郦道元)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解释加点字词。
略无阙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飞漱其间()良多趣味()属引凄异()
2)翻译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用“∕”划分朗读节奏(标1~2处)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从全文看,文章最后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假设推理: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
八、学后记:
教后记: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踱步(duó)勉强(qiáng)随声附和(hé)
B.迁徙(xǐ)投奔(bèn)宽厚仁慈(cí)
1)三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11.我国传统的桥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梁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拱桥”,用悬挂的缆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悬索桥”,亦称“吊桥”。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有这三种桥。河边的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就成为“________”。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上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连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过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猴桥”,形式上就是现代的“________”。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桥,都由此脱胎而来。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
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湍急的流水好像比箭还快,好像凶猛的波浪在飞奔。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记得那时我从私熟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C.惩罚(chéng)周济(jǐ)任劳任怨(yuè)
D.溺死(nì)衙门(yǎ)不辍劳作(ch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B.电影《长征》,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堂练习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文中所描绘的月夜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
10.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忍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二、名句默写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在河之洲。(《诗经》)
(2)浮光跃金,。《与朱元思书》
(3),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