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2015·高考福建卷)《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 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 镇 瓷 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 景 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D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优化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主要包括四 条 主要线索: 线索1 发达的古代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 明 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 基 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 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 的 基本模式。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从题干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 前 更 造 偏 铺”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 活 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 等 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市 制 度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项符合题意。由于中国 古 代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业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A、C两 项表述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不 符 合 题干时间,排除D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诗句“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形象地描绘出了一 幅春末夏初的乡村男耕女织图,故正确答案为C项。中国 古 代自耕农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远远达不到“清闲富足” 的程度,A项错误;诗中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劳 作 的艰辛,B、D两项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2015·高考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 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 河 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 就 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 古 代农业( B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看三思”解答原始史料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本题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背景材料是一段 原 始史料,一般有史料的出处和相关必要的注解,史料一般 用 引号标引。这是当前历史试题中的重要题型,在古代史的 考 查中,此题型更是占据主流,大有“无史料不成其题”的 趋 势,对于此题型的解答技巧理应高度重视。 【基本过程】 (1)三看审题干: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 题 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材料和关 键 信 息,明确内涵外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 贡 于 朝”,说明了陶玉将质量精良的瓷器带到关中,并以“假 玉 器”为名献给朝廷,这是手工业者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常用 做 法,故选D项。宋景德年间才设景德镇,且景德镇成 为“ 瓷 都”是在唐朝之后,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反映B、C 两 项的内容,排除。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三思审选项:一思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初步排除;二 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深度排除;三思备 选 项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最终确定答案。 【以例释法】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 蜀 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 主 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 明 交子( A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 的记 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 都 是 化 “贼”为“民”。这表明,当时政府( A ) A.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B.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呈现出弱化趋势 D.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官府采取 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 ‘民’”可以看出当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户 口 以 保 证 赋役 征派。
[对点训练] 1.“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 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 倒 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解析:根据诗中信息“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可判断是宋朝的高转 筒 车,诗中后两句反映了高转筒车的作用。B项与题 干时间 不 符,C、D项与宋朝高转筒车无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5·高考天津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
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 一 人
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B )
A.
B.
C.
D.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由“高可三 尺 ……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 播 种的工具,即耧车,故选B。A项体现的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 式,C项是灌溉工具——翻车,D项是曲辕犁,均不具备播种 的功能,故排除。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必 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 而 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 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 发 展的科技条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清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对点训练] 2.汉初律令规定:“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 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 行人通 行 和里 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 开 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由此可知当时政府( B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对城市实行严格管理 C.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D.加强对外交流往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对城市管理严格,出入的时间 都 做了详细的规定。A、C、D与之无关,排除。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最根本的经济制度,不同时代 略 有不同,但都没有超越这一范畴。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 锁 国政策一方面维护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抑制了资本主义 萌 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2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 官 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 难 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 古 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线索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我国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 元 时,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其显著表现就是市的时间、 空 间限制被打破,并且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 易 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 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 变 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 为, 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 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 的发 展需 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 学 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 商 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 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 社 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 国 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 于 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在 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 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 食官
坊市 制度
重农 抑商
海禁
闭关 锁国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 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2015·高考北京卷)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 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 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 十 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B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 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 )恣铲除,百 万 磳 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 ) A.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解析:题干中材料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 扩 大,农民铲除山田大量种植茶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 变 化,B、C、D项符合材料;A项材料无法体现。
栏目 导引
[题法对接]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1.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 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叫)麦 苗秀,蚕 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 然吟 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C ) A.乡村生活的清闲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
[针对训练] 1.因果关系对理解一个事件非常重要。下面这句话“A:灌 溉和排水沟使稳定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B:因而粮食 供 应 便很充足,C:这又使大量人口可生活在城市中。”中 所 体 现的因果关系是( A ) A.A是B因,B是C因 B.A是B和C的因 C.B是A因,也是C的因 D.ABC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解析:农业生产力的稳定和发展,是粮食供应充足的条 件 和 原因。只有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城市中大量人口的生 活 才 能得到基本保证。故A项表述准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2015·高考福建卷)《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 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 镇 瓷 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 景 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D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优化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主要包括四 条 主要线索: 线索1 发达的古代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 明 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 基 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 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 的 基本模式。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从题干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 前 更 造 偏 铺”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 活 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 等 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市 制 度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项符合题意。由于中国 古 代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业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A、C两 项表述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不 符 合 题干时间,排除D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诗句“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形象地描绘出了一 幅春末夏初的乡村男耕女织图,故正确答案为C项。中国 古 代自耕农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远远达不到“清闲富足” 的程度,A项错误;诗中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劳 作 的艰辛,B、D两项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2015·高考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 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 河 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 就 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 古 代农业( B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看三思”解答原始史料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本题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背景材料是一段 原 始史料,一般有史料的出处和相关必要的注解,史料一般 用 引号标引。这是当前历史试题中的重要题型,在古代史的 考 查中,此题型更是占据主流,大有“无史料不成其题”的 趋 势,对于此题型的解答技巧理应高度重视。 【基本过程】 (1)三看审题干: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 题 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材料和关 键 信 息,明确内涵外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 贡 于 朝”,说明了陶玉将质量精良的瓷器带到关中,并以“假 玉 器”为名献给朝廷,这是手工业者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常用 做 法,故选D项。宋景德年间才设景德镇,且景德镇成 为“ 瓷 都”是在唐朝之后,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反映B、C 两 项的内容,排除。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三思审选项:一思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初步排除;二 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深度排除;三思备 选 项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最终确定答案。 【以例释法】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 蜀 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 主 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 明 交子( A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 的记 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 都 是 化 “贼”为“民”。这表明,当时政府( A ) A.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B.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呈现出弱化趋势 D.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官府采取 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 ‘民’”可以看出当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户 口 以 保 证 赋役 征派。
[对点训练] 1.“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 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 倒 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解析:根据诗中信息“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可判断是宋朝的高转 筒 车,诗中后两句反映了高转筒车的作用。B项与题 干时间 不 符,C、D项与宋朝高转筒车无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15·高考天津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
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 一 人
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B )
A.
B.
C.
D.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由“高可三 尺 ……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 播 种的工具,即耧车,故选B。A项体现的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 式,C项是灌溉工具——翻车,D项是曲辕犁,均不具备播种 的功能,故排除。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必 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 而 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 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 发 展的科技条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清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对点训练] 2.汉初律令规定:“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 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 行人通 行 和里 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 开 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由此可知当时政府( B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对城市实行严格管理 C.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D.加强对外交流往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对城市管理严格,出入的时间 都 做了详细的规定。A、C、D与之无关,排除。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最根本的经济制度,不同时代 略 有不同,但都没有超越这一范畴。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 锁 国政策一方面维护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抑制了资本主义 萌 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2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 官 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 难 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 古 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线索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我国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 元 时,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其显著表现就是市的时间、 空 间限制被打破,并且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 易 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 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 变 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 为, 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 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 的发 展需 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 学 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 商 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 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 社 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 国 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 于 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在 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 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 食官
坊市 制度
重农 抑商
海禁
闭关 锁国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 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2015·高考北京卷)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 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 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 十 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B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 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 )恣铲除,百 万 磳 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 ) A.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解析:题干中材料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 扩 大,农民铲除山田大量种植茶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 变 化,B、C、D项符合材料;A项材料无法体现。
栏目 导引
[题法对接]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栏目 导引 1.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 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叫)麦 苗秀,蚕 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 然吟 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C ) A.乡村生活的清闲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
[针对训练] 1.因果关系对理解一个事件非常重要。下面这句话“A:灌 溉和排水沟使稳定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B:因而粮食 供 应 便很充足,C:这又使大量人口可生活在城市中。”中 所 体 现的因果关系是( A ) A.A是B因,B是C因 B.A是B和C的因 C.B是A因,也是C的因 D.ABC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解析:农业生产力的稳定和发展,是粮食供应充足的条 件 和 原因。只有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城市中大量人口的生 活 才 能得到基本保证。故A项表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