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件法律分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案件背景
张扣扣案件是指2018年2月17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男子张扣扣因报复杀人被判处死刑的案件。

该案件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作案手段和审判结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以下是该案件的基本情况:
1. 家庭背景:张扣扣的父母与堂兄张振华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导致张振华死亡。

张扣扣的母亲在案件中受重伤。

此后,张扣扣与家人一直生活在悲痛之中。

2. 犯罪事实:2018年2月17日,张扣扣在陕西商洛市山阳县一家酒店杀害了张
振华的三个子女,并放火烧毁了酒店。

3. 审判结果:2019年12月27日,陕西省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
判处张扣扣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20年6月17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
审维持原判。

二、案件法律分析
1. 犯罪构成
(1)故意杀人罪
张扣扣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张扣扣在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仍然故意实施。

其次,在客观上,张扣扣实施了杀害张振华三个子女的行为,造成了三人死亡的结果。

(2)放火罪
张扣扣的行为同时构成放火罪。

在故意杀人后,张扣扣又放火烧毁了酒店,使火势蔓延,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因此,张扣扣的行为符合放火罪的构成要件。

2. 量刑分析
(1)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张扣扣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严重情节,因此应判处死刑。

(2)放火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张扣扣的行为属于放火罪的严重情节,因此应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 法律适用
(1)法律依据
张扣扣的行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包括故意杀人罪、放火罪等。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张扣扣的行为进行了认定,并依据刑法规定作出了相应的判决。

(2)法律适用问题
在张扣扣案件中,法律适用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张扣扣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应依法严惩。

另一方面,张扣扣的家庭背景、作案手段等因素也引发了对法律适用的人道主义考量。

然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法院仍应依法作出判决。

三、案件反思
1. 法律与人道主义的平衡
张扣扣案件引发了关于法律与人道主义平衡的讨论。

一方面,法律应维护社会秩序,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另一方面,法律也应考虑犯罪者的家庭背景、作案动机等因素,实现人道主义关怀。

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法院应平衡法律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做到既维护法律尊严,又体现人文关怀。

2. 犯罪预防与家庭教育
张扣扣案件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预防犯罪方面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途径。

3. 法律宣传与普及
张扣扣案件也反映出法律宣传与普及的重要性。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法律知识,有助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四、结论
张扣扣案件是一起典型的故意杀人案件,法院依法作出了判决。

该案件引发了关于法律与人道主义平衡、犯罪预防与家庭教育、法律宣传与普及等方面的讨论。

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实现法律与人道主义的平衡,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第2篇
一、案件背景
张扣扣案件是指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发生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件。

被告人张扣扣因对2003年其母亲被同村人杀害一事未得到公正处理,怀恨在心,
于2018年2月15日持刀将凶手及其家属杀害。

此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故意杀人罪等法律问题的讨论。

二、案件定性
1.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本案中,被告人张扣扣持刀将凶手及其家属杀害,其主观上具有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正当防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张扣扣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本案争议的焦点。

三、正当防卫的认定
1.不法侵害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不法侵害是指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在本案中,凶手及其家属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是认定正当防卫的前提。

(1)凶手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
凶手在2003年杀害张扣扣的母亲,这一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不法侵害。

然而,这一行为发生在2003年,而张扣扣在2018年实施报复行为,此时凶手及其家属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需要进一步分析。

(2)凶手家属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
凶手家属在本案中并未直接参与杀害张扣扣的母亲,但在张扣扣实施报复行为时,凶手家属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张扣扣的行为,也未报警,具有一定的过错。

然而,凶手家属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还需考虑以下因素:
①凶手家属是否知晓张扣扣实施报复行为;
②凶手家属是否具有制止张扣扣行为的义务;
③凶手家属是否采取了合理措施制止张扣扣的行为。

2.防卫起因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防卫起因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在本案中,张扣扣的防卫起因是为了报复凶手及其家属,而非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因此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3.防卫行为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防卫行为是指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扣扣持刀将凶手及其家属杀害,其行为已经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范围,属于防卫过当。

4.防卫限度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防卫限度是指在不法侵害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程度。

在本案中,张扣扣的行为已经超出了防卫限度,构成故意杀人罪。

四、案件判决
2019年7月17日,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认定张扣扣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五、案件启示
1.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应明确
本案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存在争议,反映了当前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模糊性。

为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有必要明确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细化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2.加强对正当防卫的宣传和教育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但部分公民对正当防卫的认识存在误区。

加强对正当防卫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利。

3.完善司法救济机制
在正当防卫案件中,司法救济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错案。

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应完善司法救济机制,确保正当防卫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总之,张扣扣案件引发了关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故意杀人罪等法律问题的讨论,对法律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应严格依法办理类似案件,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第3篇
一、案件背景
张扣扣案件是一起备受社会关注的刑事案件。

2018年2月,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
男子张扣扣因母亲在1996年被邻居王某某伤害致死,而于2018年2月14日将王
某某之子王某某刺伤致死。

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涉及法律、道德、人情等多个层面。

二、案件事实
1996年,张扣扣的母亲在一场纠纷中遭到邻居王某某的伤害,导致母亲重伤死亡。

事发后,王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但张扣扣认为王某某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22
年后,张扣扣在王某某之子王某某家中将王某某刺伤致死。

三、法律分析
1.犯罪构成
(1)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张扣扣故意将王某某刺伤致死,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张扣扣在作案前有预谋,且在作案过程中使用了致命手段,其主观恶意明显,客观上造成了王某某的死亡,因此,张扣扣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张扣扣在作案过程中还造成了王某某的轻伤,其行为也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由于王某某的死亡与张扣扣的故意伤害行为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故张扣扣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2.刑事责任
(1)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张扣扣故意杀人,且致人死亡,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依法严惩。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张扣扣的行为应当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张扣扣故意伤害王某某,造成王某某轻伤,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然而,由于王某某的死亡与张扣扣的故意伤害行为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故张扣扣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3.法律适用
(1)刑法溯及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在本案中,张扣扣的行为发生在1996年,当时我国刑法并未对故意杀人罪作出明
确规定。

然而,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对于张扣扣的行为,应当适用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在本案中,张扣扣的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但由于其故意杀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应当依法严惩。

四、案件启示
1.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
张扣扣案件反映出我国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必须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2.加强法治教育
张扣扣案件的发生,反映出部分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

因此,有必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使法律成为公民行为的准则。

3.关注社会矛盾
张扣扣案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社会矛盾的存在。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关注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

五、结论
张扣扣案件是一起典型的故意杀人案件,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张扣扣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依法严惩。

同时,此案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要求我们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关注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