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训练
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训练
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场,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
解析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
解析自秦朝开场,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
解析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利。

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
解析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

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
解析“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有时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 〕
13.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编修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

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

〔× 〕
解析应为“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

14.仆射,官名。

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地位仅次于尚书令,职权渐重。

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

〔√ 〕15.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年间设立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 〕
16.参知政事是清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 〕
解析“清朝”错,应是“唐宋时期”。

清朝不设此职。

17.侍讲,既指给皇帝或太子讲学,又是官名,指为帝王、皇子讲学的侍从之官。

〔√ 〕
18.巡抚,地方长官,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抚军。

总揽一省军政、民政,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

〔√ 〕
19.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政长官。

“刺”是“刺探、拷问”之意,即任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 〕
解析“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20.节度使是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

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 〕解析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

2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被推举的人通过试用考核,再对其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

〔√ 〕
22.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

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挖苦。

〔√ 〕
23.科举指隋唐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朝形制完备。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科举。

〔√ 〕
24.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考试内容根本是儒家经义。

〔× 〕
解析科举考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25.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明经取士。

唐亦设此两科,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通过考试者谓之“举进士”。

〔×〕
解析在唐代,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即可被称为“举进士”。

26.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考官通常由吏部侍郎担任,主持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

〔× 〕解析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唐玄宗时改为礼部,由礼部侍郎担任考官。

27.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获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它是功名的起点,考取就可授予官职。

〔× 〕解析考取秀才不能授予官职。

28.童生试是明、清两代获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应试者只限童生,即未成年的儿童。

〔× 〕
解析童生试的应考者称童生,与年龄无关,白首者亦可称为童生。

29.乡试是明、清两代每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即考场的意思〕。

〔× 〕
解析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而非每年一次。

30.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
31.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 〕
32.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

〔× 〕
解析“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错,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33.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
解析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

34.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进士、明经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 〕
35.宋代开设博学鸿词科,简称词科,本来是制科〔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科目〕,是一种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

〔× 〕
解析博学鸿词科唐开元年间始设,另考试时间并非三年一次,如清代总共只开考过两次。

36.八股文是自有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就规定的一种考试文体。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局部组成,每一局部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 〕
解析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37.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内容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帖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有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那么只有经义一门。

〔√ 〕
38.经义又称“策问”,即议论。

根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的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

〔× 〕解析经义不等同于策问。

39.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两种制度。

武举是专门为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

武举出身的进士和文举出身的进士地位一样。

〔× 〕
解析武举出身的进士地位一般低于文举出身的进士地位。

40.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