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精至爱 效国效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精至爱效国效民——与研究生朋友谈“大学精神”
2010年09月09日10:27 点击:[519]
(二〇一〇年九月八日)
戴旭光
在学校教学评建工作如火如荼之际,又一批钟爱军事医学、立志效国效民的青年学子走进第四军医大学校园,走入高素质人民军医预备行列,也走向通往医学科学高峰的精英之路,可喜可贺。
作为学校领导,我要在表达祝贺和欢迎之意的同时,感谢大家的选择,也恭喜大家的选择!因为今天,你们为考入这所久负盛名的医学殿堂而自豪;明天,母校将会因你们在卫勤事业和人类健康中的卓越贡献而骄傲!
研究生院冯英明院长已多次将研究生入学教育课交给我。
2007年我曾围绕“精英与使命”的话题,创造性地为研究生朋友描绘过精英成长“路线图”;2008
年我结合赴川抗震救灾经历研究过“天使与翅膀”的关系,引导大家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成才动力;去年我就想根据《第四军医大学精品文化建设纲要》讲讲大学精神,但因工作太紧未能如愿,今年还想集中讨论“至精至爱,效国效民”这个主题,补上这一课。
一、“精神”与“精神原子弹”
(一)人类对“精”与“神”的认识。
“精神”一词由来已久,始见于《庄子·列御寇》描述“至人”生活状态时的表述。
道教内丹学有“精气神”一说,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
从渊源上看,“精神”这一概念发端于先秦哲学与传统医学关于养生与修行之说。
《周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太平经圣君秘旨》则说,“夫人生本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现代有人认为,“精神”的“精”指生命的形态,“神”指生命的主宰。
有人更用拆字法来解释,说“精”左边是“米”,右边是“生”和“月”,“月”通“肉”,即“米肉生精”;“神”由“示”和“申”组成,“示”上两横表示天,“小”为星辰之象,“申”是闪电之形,古人认为闪电威力无边,神秘莫测,于是便顶礼膜拜。
“精”可从饮食中获取,“神”则是上天代表和万物主宰,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古人眼中的“精神”多停留在物质层面,也有哲人加以引申,如庄子认为“形骸有尽,精神不灭”;袁枚认为“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
后“精神”原有的物质层面含义逐渐被现代科学湮灭或被其他术语取代。
现代西方“精神(spirit)”一词多指意识形态上某种动力,或无意识形态上某种潜动力,它包括思想、情感以及理想、信念等,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具体物理性质但确实存在的能量,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力量。
(二)精神的特征与威力。
精神有何特征?尚未见过权威论述,我们认为至少有四点。
一是时代性。
“精神”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都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
二是传承性。
通常认为“精神”都有其形成、丰富、成熟的过程,在历史演化中或一脉相承,或断续继承,或跳跃承续,都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三是能动性。
“精神”均可被承载主体自我意识、觉悟和扬弃,从而反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演化发展。
四是开放性。
除了某些宗教之外,不同“精神”常可相互吸收、借鉴和促进,优秀“精神”常常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古往今来,“精神”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古时“精气神”就曾是芸芸众生的毕生追求,皇室贵胄、平民百姓、“闲云野鹤”无不痴迷于此。
如今的“精神”更有蜡炬之功,能照亮自己、点燃别人、薪火相传甚至星火燎原。
社会的发展,从民生琐事到政治变革、从军事斗争到科技进步,无不体现着精神的力量。
没有共产党人的特有高尚精神,没有中华儿女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怎能有如今的辉煌?
“精神”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是创造奇迹的威力,有时更具改天换地的爆发力。
有人曾将毛泽东思想比喻为“精神原子弹”。
当时此言一出即风靡全国,震撼世界。
原子弹是什么概念啊?原子弹是核裂变,具有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能量。
有人说将精神比喻为原子弹似乎有点“过”,但我认为这一比喻确实将精神的力量说透了、说到位了,可以说是关于精神威力研究的高峰,至今无与伦比。
事实上,像毛泽东思想这样超级优秀的“精神”,不仅发挥了原子弹般的巨大威力,甚至连原子弹本身也是靠这种“精神”才得以制造成功的。
(三)“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这句话是毛主席的经典之言,是他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赞扬我军战士自觉的纪律性和高尚的艰苦奋斗精神时说的,言简意赅,辞约旨远。
我理解,毛主席说的这点精神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沉沦的血性和品节。
古今中外成大器者都有强大精神支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名言和它的主人莫不如此。
若缺了这点“精神”,“志不强”就会“事不达”,就会意志不坚甚至有体无魂,更谈不上成就事业了。
毛主席老人家强调的“这点精神”,是说人“总是要有”,而不是“可有可无”、“时有时无”。
人是这样,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如此。
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国家和民族,就会积贫积弱、受人欺凌、任人掠夺、难以应对大灾大难,更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将被开除“球籍”。
如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引领我们的民族创造了灿烂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号召全党和全
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成为全国军民夺取抗战全面胜利的动员令;邓小平1980年提出的“五种革命精神”,江泽民后来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胡锦涛提出的新时期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精神概括,成为亿万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二、“大学精神”的理想之光
(一)大学与大学精神。
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Ivory Tower)。
象牙塔,最早在圣经中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
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传统的大学恰是这种地方。
但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即使在中世纪,大学也依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二十世纪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学走出“象牙塔”,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组织实体、教育实体、学术实体,成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这样,大学实际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学(传授知识、造就绅士)“单功能说”,向教学、科研“双功能说”的转变,最终具备了教学、科研、服务这“三大功能”。
大学精神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呢?古往今来,人们说法很多,赞美之词也很多,我们不妨列出一些,加上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大学精神对大学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存在的意义一样,它是精髓,是生气,是动力,它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真理,敢于领时代之先。
——大学精神是大学抵御诱惑与腐蚀的宙斯盾,是维护大学纯洁、独立、平等、和谐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大学精神是一种“精神复合体”,是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印记和具体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高级形式和突出标志。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高度抽象的品格特征,是其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整体精神风貌的凝结,是大学之魂、核心文化要素。
——大学精神是大学之“大”的根本,即精神之大、文化之大,或曰大学之大,不在于地之宽狭、楼之高矮、人之多寡,而在于师之大行、典之大作、生之大成、导之大衍。
(二)著名大学的大学精神。
大凡名校都有其不朽精神。
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培育的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更在于它能在造化具有这种精神的国家和民族中发挥巨大作用。
如牛津大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研究型大学。
自1168年成立来,共为英国培养了4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 位首相、85 位大主教和18 位红衣大主教。
牛津自成立之初便确立了探索普遍学问的办学宗旨,强调“启示”是
知识和真理的源泉,提倡自由、宽容、博大、卓越、同情失败者等理念,彰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精神力量。
剑桥大学的“大学精神”虽无完整提法,但其“淡定”与“孤傲”的性格可用“任凭狂风起,我自卓然处”来形容。
剑桥创办于1209年,产生了80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囊括了该奖全部六个奖项的各种领域。
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发现血液循环的哈维、发明青霉素的弗莱明、发现电子的汤姆生父子、破译DNA 密码的沃森和克里克等灿若繁星的科学巨擘和许多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成果,让剑桥成为科学的圣殿。
哈佛大学可谓当今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
它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哈佛精神”主要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
该校先后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还有如基辛格、陈寅恪、林语堂、梁思成等政要和精英。
1986年哈佛建校350 周年时想邀请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参加盛典,
里根欣然接受,但提了个条件,最好到时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然哈佛经过研究认为里根不具条件,最终没有答应,里根也未能参加校庆。
哈佛首任校长艾略特提出“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从而为该校打造了学术自由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耶鲁大学,原为“耶劳大书院”。
1701年10 名筹建的牧师到康州纽黑文附近的布兰佛小镇,把各自带来的40 本书放在桌上郑重宣誓:“我为大学的创建而捐上这些书”。
后来,对书的尊重成为浓厚的耶鲁情结延绵数百年,“以书建校,以书立言,以书传世”演化为学术独立自主的“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耶鲁精神。
近30年来7任美国总统有5任为该校学生。
西点军校即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被誉为“陆军将帅的摇篮”、“将星升起的地方”。
200多年培养了3700多名将军,其中4名五星上将(阿诺德、布莱得利、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2名美国总统(格兰特、艾森豪威尔),还有许多著名政治家、国务活动家、企业家、教育家和艺术家。
大家熟悉的“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就是西点精神的结晶。
国外名校的大学精神在体现荣誉、价值的同时,往往都包含着和谐与宽容。
比如32岁的数学家怀尔斯1985年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然而此后9年,怀尔斯却连一篇文章也没发表——这在我们有些同志看来,绝对不可容忍,至少第5年就安排转业或下岗了,然而普林斯顿依然允许他的存在。
1994年,沉寂9年的怀尔斯以长达130多页的论文终结了世界最难的题目——费马大定理。
这是一个困扰了数学界长达360年之久的著名课题,不知有多少数学家为其穷尽毕生精力而一无所获。
怀尔斯最终荣膺历史上唯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和沃尔夫奖——两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中国,大学精神也源远流长。
先秦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虽非彼“大学”,但“明德”、“亲民”、“至善”亦可说成那时的大学精神。
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在中国仅有一百余年历史,许多大学仍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如浙大以“求是”与“牺牲”
著称;复旦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立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自许;清华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大更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
有人说,北大培养的学生多为综合型人才,除了本专业什么都懂,他们擅长在数学系同学面前谈经济学,在经济学同学面前谈数学,如果两样你都懂,他们便会转而论起康德、黑格尔来。
跨学科研究、搞边缘交叉的东西,北大学生最胜任,这与执着专业、钟情务实的清华学子明显不同。
正因有了这些犹如“海上之灯塔”的可贵精神,这些名校才得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和世界东方。
(三)关于大学精神的无尽求索。
当今国内大学已逾千所,但众多“大学精神”的表述和研究,常有“似曾相识”和“千人一面”之感。
其实大学精神包含育人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人性魅力和理性光芒,闪耀着倔强之势和特色之光。
大学精神必须觉醒,因为大学不能没有精神!
我们认为,大学精神除其一般意义外,还凝聚了五个层次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即学子、家长、校长、政府和社会。
学子求学,孜孜求知亦需砥砺德行、完善人格,其高考选择志愿时就融进了读书成才、全面发展的个人理想;家长送学,基本心理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引导孩子选择哪所大学,本身就寄托了家庭甚至宗族光耀门庭、延绵香火的共同理想;校长办学,其育人治校理念和精神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成就与地位,学校能否成为贤者圣殿、智者摇篮和能者沃土,与其对形成和秉持大学精神的贡献密切相关;政府兴学,投入诺多人力物力财力,目的在于出人才、出成果、出特色,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地位,自然包括深刻、神圣的精神内涵;社会举学,源于大学能开时代先河、领风气之先,希冀用优秀精神造化师生、影响社会,进而蕴藉文明、引领德行、推进发展、造福人类。
当然,大学精神不是某位校长的奇想之果,也不是某位大师的灵感之现,它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创造、凝聚、完善、升华而成的,是大学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
古今大学、中外名校无不重视其精神的凝练,有的追求至臻至善,有的追求至高至美,有的追求至新至特,但究其思想内涵来说,共同点至少有四:
一是自觉的学术精神。
求知育人是大学基本职能,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应有之义。
大学所强调的独立是学术上的独立,所争取的自由是学术上的自由。
大学靠大师,大师靠学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探究真理孜孜不倦,率先垂范终身不倦,皆师之德行也。
故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之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往往决定着大学能否拥有新知、创造新知和普及新知。
二是永恒的道德精神。
大学是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常具高雅的品位和卓越的气质。
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
”因而大学不仅要以自身的纯洁去影响社会,更应以积极的姿态提升和捍卫社会公德,领导社会德行的发展方向。
三是敏锐的时代精神。
大学是与时俱进引领时代的先锋,大学精神往往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驱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车轮。
大学能够预见和感应社会变革的前
奏,从而把握时代脉搏和走向,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
四是立体的关怀精神。
大学对社会的关怀是与生俱来和立体的,包括物质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
大学不仅是创造第一生产力的领头雁、生力军,也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级劳动者即人才。
大学还通过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等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其校园文化也为社会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这样,大学精神就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得到统一,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得到统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得到统一。
当我们审视近百年中国大学教育史,却也发现神圣与世俗合流之一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世人所景仰的“精神”,有时在某些大学里是何等匮乏;学术圣殿理应秉持的理念,在大学某些地方是何等暗淡。
为什么有些大学好像没有气质的模特,好像仅仅是相对于小学、中学的“大学”;为什么辉煌只属于过去,现在拥有的只是遗产,而不是更加辉煌的创造?是实用主义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和理性,还是我们自身压根就缺乏危机意识?很值得深思。
三、“至精至爱,效国效民”的四医大精神
(一)四医大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精神。
几十年来,学校创造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
——校训:团结,求实,创新,献身。
——校风:德育为先,学问为本,和谐为贵,进取为荣。
——富有四医大特色的核心价值:厚德博学,笃实超越,救死扶伤,报国为民。
——白求恩军医学院精神:热忱负责,精益求精。
——自卫反击精神:报效国家,敢于牺牲。
——张华精神:富于理想,勇于献身。
——华益慰精神:医德高尚,医术高超。
——华山抢险精神:奋不顾身,救死扶伤。
——模范学员大队精神:发奋学习,报国为民。
——李继硕精神:躬身搭桥,挺身作梯。
——抗非典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赴川医疗队精神:生命至上,使命至诚,医术至精,意志至坚。
——三军女兵方队精神:精准胜于一切,英姿靓于一切,意志坚于一切,团队高
于一切。
——世博安检女兵精神:初定为“守卫精彩,展示精彩,创造精彩”。
这些精神,是四医大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优良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办校育人自觉的学术精神、道德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二)学校近两年对大学精神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早已发现,“团结、求实、创新、献身”的校训,较好地反映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审美追求,但偏于“共性化”;“德学和进”的校风很经典,但还难以囊括办学理念、建校思想的内涵和特色。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四医大个性很鲜明,不能没有富有特色的精神的概括。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先生曾说,一流大学是在大学精神的旗帜下聚集的、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一流生源与师资的、有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涵的心的家园。
四医大这样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又长期保持旺盛活力的老牌名校,肯定存在、也必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只是尚未能够科学地总结和概括,或者尚未得到全校的认同和共识。
在经过近两年调研、论证、网上征集和深入挖掘基础上,我们将第四军医大学的大学精神浓缩概括为八个字:“至精至爱,效国效民”,受到上下内外的广泛认同。
这是四医大党委和全体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四医大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的凝聚,正在并将长期成为引领四医大人不断攀登新高峰的旗帜!
为了更好地营造承载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在原有《第四军医大学校歌》的基础上,我们又精心创作了催人奋进的《阳光之歌》,研究制作了校徽、校标、校牌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塑造了张华、华山抢险战斗集体、李继硕、托马斯等激人向上的英模雕像群,特别是总结形成了富有指导意义的《第四军医大学精品文化建设纲要》,构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品文化格局。
(三)“至精至爱,效国效民”的内涵与外延。
“至精至爱,效国效民”,是历代四医大人意志信念、理想追求、行为品质的高度浓缩,是自觉意识、学术精神、时代风貌的有机融合。
“精”是细致、专注、精华和最好的意思,代表了四医大办校育人的质量水平和目标追求。
“爱”是友善、仁慈、真挚和博大的意思,代表了四医大和四医大人信奉推崇的思想境界和行为风范。
“精”在何处?几十年来,历代四医大人以振兴军事医学事业、报效国家和人民为己任,满怀激情,奋勇拼搏,艰苦奋斗,不懈攀登,在教学、医疗、科研和学校全面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多年来,学校基础教育实力一直雄踞同行前列,共为部队培养输送了8万多名军医人才,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连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创造了数十项堪称国内外“第一”、“首创”、“之最”的突出成就;先后培育了4个国家级创新团队、4名院士、15名“长江学者”,以鞠躬、樊代明、陈志南、张生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海内外学术界声名远播,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爱”在何方?几十年来,无论是抗美援朝、对印和对越反击战,还是洪水泛滥、非典肆虐、汶川玉树地震等灾害疫情,四医大人都能敢于面对、一马当先、勇往直前。
张华粪池舍身救老农,华益慰救死扶伤称楷模,“华山抢险战斗集体”勇搭人梯排险情、悬崖危处救游客,我们以无畏精神和精湛医术履行使命、播撒大爱,一次又一次经受严峻考验,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任务。
在姓军为兵、服务部队方面,学校研制的“军人心理测评仪”、“雷达生命探测仪”、“高原单兵增氧仪”等数十种先进设备列装部队,发起的“五百工程”下基层活动直接帮扶20多个部队医院,受益官兵覆盖多个战区。
在支援西部、服务群众方面,共为地方培养5000多名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先后派出500多个医疗队,救治各类患者10万余人,为贫困群众减免医疗费7000余万元,让偏远贫困地区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军队阳光。
“至精至爱”,是要求“精”与“爱”同时实现、完美结合与和谐共振。
这里的“至”,不完全是英语“to”的意思,它是一个过程,如同哲学上追求“绝对真理”一样,虽永远不能完全达到但可以无限接近,是一种永无止境、不懈追求的过程。
具体说来,“至精”,就是力争最好、力达完美、力拔头筹的精神境界,就是敢于挑战、善于创新、勇于超越的雄心壮志,就是实事求是、探索求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至爱”,就是爱国奉献、爱军尚武、爱校敬业的价值追求,就是服务打赢、服务官兵、服务人民的使命意识,就是救死扶伤、济困扶贫、解难扶危的大医情怀。
“至精至爱”是四医大人的理想追求,而“效国效民”恰是“至精至爱”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效国效民”,就是用赤子之爱、战士之爱、英雄之爱和精博知识、精深智慧、精湛医术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有同志认为,“爱”字应包括爱国爱民的意思,大学精神只要前四个字就行了;有同志说,“效国效民”缺少“军”味,也未提到“效党”等意思。
其实不然。
因为至精至爱的“爱”不能完全包括对国家和人民的“效”,在历代四医大人心目中,“至精至爱”和“效国效民”的精神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共同存在、缺一不可的。
“至精至爱”是基础、是前提、是途径,“效国效民”是追求、是抱负、是目标,二者共同融合,构成了四医大人的崇高精神世界和永恒价值追求。
至于“党”字和“军”字问题,更是不必要的担心。
一方面,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和平劳动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和根本宗旨所在,更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发展国家的根本任务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这八个字把“军味”和“党味”高度一致地融合贯穿其中了;另一方面,短短八个字的大学精神不可能将所有该“效”的对象全部罗列。
因此,迄今为止“至精至爱,效国效民”依然是第四军医大学“大学精神”最集中、最本质、最科学、最经典的概括!我曾和机关同志开玩笑说,谁能改得更好、改得高明,哪怕改动一个字,前提是能够被学校方方面面共同接受,就给他记三等功一次。
四、让大学精神照耀精英之路
同学们,大学精神是灯塔,是旗帜,是我们倡导阳光成才、培养医学精英的强劲动力。
或许你们已经在四医大学习或工作多年,或许是刚踏入校门,但作为研究生,你们无疑是学习、践行、弘扬大学精神的骨干力量,也将为大学精神的传承、丰富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学校寄予的重托。
一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