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兵法全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兵法》⼜称《孙武兵法》、《吴孙⼦兵法》、《孙⼦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
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共⼗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
博⼤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
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
书,⽆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花招,⽽是⼤战略、⼤智慧。

如今,孙⼦兵法已经⾛
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兵法》⽵简1972
年出⼟在临沂。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东省北部)⼈。

中国春秋
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孙武⼦),⼜称“兵家⾄圣”,被誉为“百世兵家
之师”、“东⽅兵学的⿐祖”。

孙武⼤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前五世纪初,由齐⾄吴,经吴国重⾂伍员(伍⼦胥)举荐,
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三篇,受到重⽤为将。

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败楚国军队,
占领楚国都城郢城,⼏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兵法》⼗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
之⾸。

他撰著的《孙⼦兵法》在中国乃⾄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
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化、哲学等领域被⼴泛运⽤。

被译为⽇⽂、法⽂、德
⽂、英⽂,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兵法》章节列表
1.始计篇
2.作战篇
若听从我的意见,⽤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

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种诡诈之术。

所以,能战⽽⽰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装作近攻;敌⼈贪利,就⽤⼩利引诱;敌⼈混乱就要攻取;敌⼈⼒量充实,就要防备;敌⼈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

总之,要在敌⼈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动。

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估计取胜把握⼩,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

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

何况⼀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注释
兵:兵⼠、兵器、军队、军事,此指军事。

地:引申为领域。

道:道理,这⾥指的根本道理。

察:观察、了解、考察,这⾥指考察。

经:经度,引申为分析、研究。

校:作动词,较量、⽐较。

道:道理,道路。

这⾥可引申为治国的路线或⽅针政策。

阴阳:我国古代⼀对概括宇宙万象万物内在基本⽭盾的范畴。

这⾥是从⽓象和天象上讲,指天⽓晴⾬,天象昼夜的变化。

曲制:曲,指古代军队编制较⼩的单位,曲制即军队的编制。

官道:官,指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员,官道即指对军队各级将领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主⽤:主,主持,这⾥可解释为掌管。

⽤,费⽤,这⾥指军队的物资费⽤。

主⽤,就是指对军队后勤军需的管理。

强:强壮,这⾥指⼠兵体质强壮。

练:训练,这⾥指军⼠训练有素。

将:这⾥作时间副词,可引申为衡量。

计利以听:计,计较,这⾥引申为衡量。

计利,就是指权衡利益。

听,听从。

乃为之势:势,这⾥指形势、情势。

以佐其外:佐,辅佐,引申为有助于。

其,指⽰代词,这⾥指实现战略或战役⽬标的计划。

外,指外部环境或客观环境。

诡道也:诡,欺诈。

道,这⾥作途径解,引申为⽅法、计谋。

诡道,指欺诈的⽅法和计谋。

实⽽备之:实,实⼒。

这⾥指敌军充实雄厚。

备,准备。

怒⽽挠之:挠,挑逗。

庙,庙算,指庙堂上的计划与谋划。

作战篇
原⽂
孙⼦⽈:凡⽤兵之法,驰车千驷,⾰车千乘,带甲⼗万,千⾥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胶漆之材,车甲之奉,⽇费千⾦,然后⼗万之师举矣。

其⽤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久暴师则国⽤不⾜。

夫钝兵挫锐,屈⼒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兵之利也。

善⽤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于国,因粮于敌,故军⾷可⾜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戟盾⽭橹,丘⽜⼤车,⼗去其六。

故智将务⾷于敌,⾷敌⼀钟,当吾⼆⼗钟;萁杆⼀⽯,当吾⼆⼗⽯。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乘以上,赏其先得者⽽更其旌旗。

车杂⽽乘之,卒善⽽养之,是谓胜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
孙⼦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兵⼗万,并向千⾥之外运送粮⾷。

那么前后⽅的军内外开⽀,招待使节、策⼠的⽤度,⽤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保养战车、甲胄的⽀出等,每天要消耗千⾦。

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万⼤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

⼀旦攻城,则兵⼒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不⾜。

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受挫,军事实⼒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打劫。

这样,即使⾜智多谋之⼠也⽆良策来挽救危亡了。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明巧于持久作战的。

战争旷⽇持久⽽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

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兵的害处,就不能全⾯地了解⽤兵的益处。

善于⽤兵的⼈,不⽤再次征集兵员,不⽤多次运送军粮。

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那⾥设法夺取粮⾷,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了。

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长途运输。

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

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

在战场上,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分之七。

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箭、⽭戟、盾牌、⽜车的损失,⽽耗去⼗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军,⼀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钟的粮⾷,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钟,在当地取得饲料⼀⽯,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

所以,要使⼠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

要使⼠兵勇于夺取敌⽅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

所以,在车战中,抢夺⼗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

⽽夺得的战车,要⽴即换上我⽅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我⽅车队。

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

这就是战胜敌⼈⽽使⾃⼰越发强⼤的⽅法。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持久。

真正懂得⽤兵之道、深知⽤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谋攻篇
原⽂
孙⼦⽈:夫⽤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后成,距堙,⼜三⽉⽽后已。

将不胜其忿⽽蚁附之,杀⼠卒三分之⼀⽽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毁⼈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兵之法,⼗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敌之坚,⼤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同三军之政者,则军⼠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同三军之任,则军⼠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知彼知⼰,百战不殆;不知彼⽽知⼰,⼀胜⼀负;不知彼,不知⼰,每战必殆。

译⽂
孙⼦说:⼤凡⽤兵的原则,使敌⼈举国屈服,不战⽽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的军队就次⼀等;使敌⼈⼀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
个“旅”就次⼀等;使敌⼈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个“卒”的“队伍就次⼀等;使敌⼈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的“伍”就次⼀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的军事能⼒(包括指挥能⼒和作战能⼒)严重短缺,根本⽆⼒抵抗,才算是⾼明中最⾼明的。

所以上等的⽤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

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的时间。

构筑攻城的⼟⼭⼜要三个⽉。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卒像蚂蚁⼀样去爬梯攻城,使⼠卒伤亡三分之⼀⽽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兵的⼈,使敌⼈屈服⽽不是靠战争,攻取敌⼈的城池⽽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不是靠久战,⽤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不⾄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

⽤兵的原则是:有⼗倍的兵⼒就包围敌⼈,五倍的兵⼒就进攻敌⼈,两倍的兵⼒就分割消灭敌⼈,有与敌相当的兵⼒则可以抗击,兵⼒少于敌⼈就要避免与其正⾯接触,兵⼒弱少就要撤退远地。

所以弱⼩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脚。

不通详三军内务,⽽插⼿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不知所从。

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们疑虑重重。

军队既迷惑⼜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乱其军⽽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君主不从中⼲预的,能取胜。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也了解⾃⼰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熟悉⾃⼰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不了解⾃⼰,每战必然失败。

注释
全国:全,完整、完全,这⾥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

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

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

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

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100⼈。

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5⼈。

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

兵,指⽤兵⽅法。

伐,攻击。

谋,计谋。

修橹:修,建造。

橹,⼀种⽤藤草制成的⼤盾牌;⼀种⽤桃⽊制成四周⽤⽜⽪遮蔽的⼤型攻城战车。

蚁附:蚁,蚂蚁。

附,依附。

久:这⾥指旷⽇持久的战争。

必以全争于天下:这⾥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

顿,通“钝”,疲惫、挫折。

谋攻:⽤计谋进⾏攻伐。

⼗则围之:⼗,这⾥指的是⼗倍。

围,包围。

倍则分之:分,分开。

少则能逃之:少,指我⽅兵⼒的数量⽐敌军少。

⼩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

⼤敌之擒:战争中兵⼒强⼤的⼀⽅。

国之辅:国,这⾥指国君。

縻军:縻,羁縻。

指束缚军队的⾏动。

三军之政:三军,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

政,是指政务。

惑,困惑。

识众寡之⽤:识,了解。

众多。

寡,寡少。

识众寡之⽤,了解⽤众多的兵⼒或者⽤⼈数少的兵⼒的各种战法。

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

虞:料想,这⾥引申为牵制,掣肘。

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法。

殆:危险。

军形篇
原⽂
孙⼦⽈: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胜可知,⽽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保⽽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之所知,⾮善之善者也;战胜⽽天下⽈善,⾮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见⽇⽉不为明⽬,闻雷霆不为聪⽿。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智名,⽆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后求战,败兵先战⽽后求胜。

善⽤兵者,修道⽽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度,⼆⽈量,三⽈数,四⽈称,五⽈胜。

地⽣度,度⽣量,量⽣数,数⽣称,称⽣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
孙⼦说:从前善于打仗的⼈,总是先创造条件使⾃⼰⽴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

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

因⽽,善于作战的⼈,能够创造不被敌⼈战胜的条件,不⼀定使敌⼈被我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作;能战胜敌⼈,就要进攻。

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是因为时机成熟。

所以善于防御的⼈,隐蔽⾃⼰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如同神兵⾃九天⽽降,攻敌措⼿不及。

这样,既保全了⾃⼰,⼜能获得全⾯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般⼈的见识,不算⾼明中最⾼明的。

打败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明中最⾼明的。

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看见太阳、⽉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聪⼀样。

古代善于作战的⼈,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

因此,善于打仗的⼈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

他们进⾏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势上已失败的敌⼈。

善于作战的⼈,总是使⾃⼰⽴于不败之地,⽽不放过进攻敌⼈的机会。

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善于⽤兵的⼈,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是度,⼆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度产⽣于⼟地的⼴狭,⼟地幅员⼴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部队的战⽃⼒决定胜负的优劣。

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的军事实⼒攻击弱⼩的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的军事实⼒对抗强⼤的敌⽅。

⾼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涧的积⽔⼀样,这就是军事实⼒中的“形”。

注释
先为不可胜:为,造成。

先为不可胜,指⾸先造成⼀种不被敌军战胜的形势。

待敌之可胜:指等待敌⼈有可能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在⼰:在于⾃⼰,引申为决定于⾃⼰。

在敌:在于敌⼈,引申为决定于敌⼈。

不能使敌之可胜:使,强使。

不能使敌之可胜,这⾥指不可能强使敌军提供被被我军战胜的机会。

不可为:为,强求。

不可为,不可以强求。

守则不⾜:兵⼒不⾜时应着重防守。

攻则有余:指兵⼒充⾜有余时才发起进攻。

藏于九地之下:九地,极深的地下。

“九”是虚数,古⼈常把“九”表⽰数的极点。

藏于九地之下,指把军队隐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使敌⼈莫测虚实。

动于九天之上:动,发动,这⾥可引申为进攻。

动于九天之上,军队进攻如同从天⽽降,既出其不意⼜势不可挡。

见胜不过众⼈之所知:见,预见。

见胜,预见到胜利。

见胜不过众⼈之所知,为⼀般⼈所能预测到的胜利。

善之善:好⽽⼜好,最好的。

举秋毫不为多⼒:秋毫,指能举⼀件毫⽑那样极轻极细的事物。

举秋毫不为多⼒,指举⼀件像
毫⽑那样极轻极细的事物不能算是⼒量⼤。

明⽇:眼睛很亮。

聪⽿:⽿朵听觉很灵。

战胜不忒:忒,可以译为“差”或“差错”。

胜兵先胜⽽后求战:胜兵,打胜战的军队。

先胜,这⾥指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

胜兵先胜⽽后求战,打胜战的军队总是事先取得必胜的形势⽽后才向敌国宣战。

败兵先战⽽后求胜:打败战的军队是因为先打战⽽后谋求胜利。

修道⽽保法:修明治道,严明法度。

为胜败之政:政,主宰。

这⾥指成为⽀配⽤兵胜败的主宰。

度:度量,这⾥指⼟地幅员的⼤⼩。

以镒称铢:这⾥⽐喻胜兵对败兵的⼒量相差悬殊,胜兵的实⼒占有绝对优势。

决积⽔于千仞之溪:仞,我国古代⾼度单位,⼀仞为七尺。

溪,⼭洞。

形也:这⾥的形是指由军事实⼒⽽造成的形势。

兵势篇
原⽂
孙⼦⽈: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众如⽃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复始,⽇⽉是也。

死⽽更⽣,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不过五,五⾊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如循环之⽆端,孰能穷之哉!
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乱⽽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不可败。

乱⽣于治,怯⽣于勇,弱⽣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故能择⼈⽽任势。

任势者,其战⼈也,如转⽊⽯。

⽊⽯之性,安则静,危则动,⽅则⽌,圆则⾏。

故善战⼈之势,如转圆⽯于千仞之⼭者,势也。

治理⼤军团就象治理⼩部队⼀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军团作战就象指挥⼩部队作战⼀样到位,是依靠明确、⾼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头砸鸡蛋⼀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交战,⽽⽤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奇兵的⼈,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样⽆穷⽆尽,象江海⼀样永不枯竭。

象⽇⽉运⾏⼀样,终⽽复始;与四季更迭⼀样,去⽽复来。

宫、商、⾓、徵、⽻不过五⾳,然⽽五⾳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不过五⾊,但五种⾊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的运⽤不过“奇”、“正”两种,
⽽“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穷⽆尽。

奇正相⽣、相互转化,就好⽐圆环旋绕,⽆始⽆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所以能漂动⼤⽯,是因为使它产⽣巨⼤冲击⼒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举可致对⼿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

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的。

“势险”就如同满⼸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旌旗纷纷,⼈马纭纭,双⽅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


⽅交战,⼀⽅之乱,是因为对⽅治军更严整:⼀⽅怯懦,是因为对⽅更勇敢;⼀⽅弱⼩,是因为对⽅更强⼤。

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强⼤或者弱⼩,在于部队⽇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

善于调动敌军的⼈,向敌军展⽰⼀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跟从;给予敌军⼀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来,从⽽听我调动。

⼀⽅⾯⽤这些办法调动敌军,⼀⽅⾯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不是苛求⼠兵,因⽽能选择⼈才去适应和利⽤已形成
的“势”。

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头和⽯头。

⽊⽯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形容易静⽌,圆形容易滚动。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从极⾼极陡的⼭上滚下来⼀样,来势凶猛。

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
原⽂
孙⼦⽈:凡先处战地⽽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不致于⼈。

能使敌⼈⾃⾄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千⾥⽽不劳者,⾏于⽆⼈之地也。

攻⽽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于⽆形。

神乎神乎,⾄于⽆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不可追者。

速⽽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我⽆形,则我专⽽敌分。

我专为⼀,敌分为⼗,是以⼗攻其⼀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所不备,则⽆所不寡。

寡者,备⼈者也;众者,使⼈备⼰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则可千⾥⽽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况远者数⼗⾥,近者数⾥乎?
以吾度之,越⼈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

故策之⽽知得失之计,作之⽽知动静之理,形之⽽知死⽣之地,⾓之⽽知有余不⾜之处。

故形兵之极,⾄于⽆形。

⽆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错胜于众,众不能知;⼈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应形于⽆穷。

夫兵形象⽔,⽔之形,避⾼⽽趋下,兵之形,避实⽽击虚。

⽔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

故兵⽆常势,⽔⽆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常胜,四时⽆常位,⽇有短长,⽉有死⽣。

译⽂
孙⼦说:凡先到战地⽽等待敌⼈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地⽽仓碎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能调动敌⼈⽽不被敌⼈所调动。

能使敌⼈⾃⼰来上钩的,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以各种⽅法阻碍的结果。

所以,敌⼈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出兵要指向敌⼈⽆法救援的地⽅,⾏动要在敌⼈意料不到的⽅向。

⾏军千⾥⽽不疲困的,是因为⾏进在没有敌⼈及其没有设防的地区。

进攻必然得⼿的,是因为攻击敌⼈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

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不知道怎样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点声息。

这样,就能主宰敌⼈的命
运。

前进时,敌⼈⽆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空虚的地⽅;退却时,敌⼈⽆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追赶不上。

所以,我若求战,敌⼈即使坚守深沟⾼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所必救的地⽅;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守,敌⼈也⽆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的进攻⽅向。

所以,⽤⽰形的办法欺骗敌⼈,诱使其暴露企图,⽽⾃⼰不露形迹,使敌⼈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兵⼒集中⽽使敌⼈兵⼒分散;我军兵⼒集中于⼀处,敌⼈兵⼒分散于⼗处,我就能以⼗倍于敌的兵⼒打击敌⼈,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未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就少了。

我们所要进攻的地⽅使敌⼈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防备的地⽅越多,兵⼒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备前⾯,后⾯的兵⼒就薄弱;注意防备后⾯,前⾯的兵⼒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薄弱。

敌⼈兵⼒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兵⼒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分兵防我的结果。

能预料同敌“交战的地点,能预料同敌⼈交战的时间,就是跋涉千⾥也可同敌⼈交战,如果既不能预料交战的地点,⼜下能预料交战的⽇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近的也有好⼏⾥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

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具⽆法⽤全部⼒量与我交战。

所以要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以求了解其⾏动的规律;⽰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战⽃侦察,以求探明敌⼈兵⼒部署的虚实强弱。

所以,⽰形诱敌的⽅法运⽤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们看不出⼀点形迹,看不出⼀点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法探明我⽅的虚实,即使很⾼明的敌⼈,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根据敌情⽽取胜,把胜利摆在众⼈⾯前,众⼈还是看不出来。

⼈们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

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套的⽅法,⽽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穷。

⽤兵的规律像⽔,⽔流动的规律是避开⾼处⽽向低处奔流,⽤兵的规律是避开敌⼈坚实之处⽽攻击其虚弱的地⽅。

⽔困地势的⾼下⽽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决定取胜的⽅针。

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式⽅法,就像⽔流没有固定的形态⼀样;能依据敌情变化⽽取胜的,就称得上⽤兵如神了。

⽤兵的规律就像⾃然现象⼀样,“五⾏”相⽣相克,四季依次交替,⽩天有短有长,⽉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注释
趋战:趋,快步⽽⾏。

趋战,仓促应战。

致⼈⽽不致于⼈:致,招致。

⼈,这⾥指“敌⼈”。

致⼈,招致敌⼈,可引申为调动敌⼈。

致于⼈,被敌⼈所调动。

致⼈⽽不致于⼈,能调动敌⼈⽽⾃⼰却不被敌⼈所调动。

出其所不趋:出,指出兵。

出其所不趋,我军出击的地⽅是敌⼈⽆法救援的地⽅。

趋其所不意:我军奔袭之处,出乎敌⽅意料之处。

微乎:微,微妙。

乎,语⽓词。

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

为敌之司命,能主宰敌军,指挥敌军。

冲其虚:冲,冲击。

虚,空虚,这⾥指防守薄弱。

冲其虚,冲击敌军防守空虚的地⽅。

画地⽽守:画,界线。

画地,画出界线,画地⽽守,据地⽽守。

吾所与之地不可知:所与战,指我军将要与敌军作战。

不可知,之敌军不可知。

敌所备者多,备,准备,指兵⼒防备。

备前则后寡:⽤兵⼒防备了前⾯,后⾯的兵⼒便少了。

使⼈备⼰:使别⼈防备⾃⼰,使敌⼈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