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市平湖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深圳市平湖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

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

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

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

”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

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

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

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

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

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

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

“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

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

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

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

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

”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

“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

问到花,就等于问钱。

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

”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

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

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

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

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

七里路,走一后晌。

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

”“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

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

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

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

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

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

”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

他弯着腰,忙活着。

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 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 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D.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2. 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3. 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艳阳下
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

但是,只在敦煌展出。

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

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

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

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

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

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

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

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

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

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

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

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

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

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

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

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

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

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

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

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

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

⑥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

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

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

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都是这样。

许多代学人和艺术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

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

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

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

⑦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

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

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

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

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

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

这也是这个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

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

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

⑧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

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

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

⑨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

⑩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

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

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

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

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11)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

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

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

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

(12)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

除了珍惜,还是珍惜。

(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
4. 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舷窗:“舷”读作xuán
B. 屏息:“屏”读作bǐng
C. 微末:平凡渺小
D. 敛容:庄重严肃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

B. 第⑤段由光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

C. 第⑦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

D. 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应,圆融自然。

6. 作者在第⑨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

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7. 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失败的寻访
①去看那条千年古道。

②村子临河而居,碎石沿着河岸垒出齐整的层次感。

胡同仅容一人走过,像一抹被遗弃的瘦长的影子。

出了村,是一片浩荡的水。

堤岸有两棵柿子树,隔了很远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苍老;一头无所事事的驴,静默在水边,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几辆小车停在不远处,有人正在钓鱼。

山野中的这片水,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车子就一晃而过了。

路的尽头,竹林茂密。

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

很多人从远方蜂拥而来,则是近年的事情了。

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凹凸不平,向险而去。

为方便更多人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一条水泥路。

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

人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原生态景点。

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

路边有溪水流过,不知名字的鸟,在水流声中穿过。

一块并不规则的金黄麦地,镶嵌在山坡上,让人格外空落和孤单。

③这个守着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

多年来,我游走乡间,在找寻农具的同时,隐隐盼望着哪天遇到一个铁匠。

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

我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

它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没有彻底被遗弃。

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76岁的老铁匠。

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

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

他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锤时的角度和力度。

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
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

他打了一辈子的铁。

每逢镇上赶集,他就去摆摊收农具,直到攒够了一定的数量才开炉打铁,过上一把瘾。

其实他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他的手艺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村里用上了机器设备,播种和收获都很少使用传统农具,铁匠成为一个多余的角色。

他说他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

那些打铁的岁月,没有仅仅成为苦难记忆。

乡村铁匠赤膊抡动手中铁锤的童年记忆犹在眼前,那些火焰中纷纷落下的铁屑藏有我们最奇幻的想象和最简单的快乐。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曾经的孩童不需要任何解释,就理解了眼前这个打铁老人的热情。

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

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

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

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④走出铁匠铺,我看到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

这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场景,可是我仍然忍不住把它解读成了所谓的“守望”。

我羞于将自己的解读告诉眼前这个老农,我知道他心里装的,与我心里想的,截然不同。

听到我要找寻农具,他兴奋地起身,领我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来到一座老宅前。

⑤院子里长满齐腰的荒草,有浓烈的植物气息。

我是陌生的闯入者,闯入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

屋里从来不曾通过电,我擎着火机,在微光中逐一察看那些农具,心里有些激动。

也许,这是三十年中唯一降临的光。

置身这个昏暗的记忆库,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流淌的声音。

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

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指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简直是神采飞扬。

粗糙的驴具,原来凝结着这么多民间智慧。

他的讲解让我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日子,坑坑洼洼的山野,想起农人们的劳作,想起他们充实、自信的表情。

也让我想起近年来在乡村游走的日子里常见到的农家圈养的驴,它们不是用来劳作的,养大了直接卖给城里的驴肉馆。

⑥暮色中,下起了小雨。

院落里齐腰的荒草经过雨丝的清洗,新鲜了许多。

邻家的烟囱冒出一缕炊烟,在细雨中若有若无,像是一丝乡愁。

⑦时光就这样打磨着村庄和村庄里的人。

我以审美眼光从取景框里截取了乡村中那些将被遗忘的事物。

它是真实的,但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乡村,更多的艰辛被所谓的美遮蔽了。

我的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
⑧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农具。

对农具的理解,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才可以真正抵达。

我只是浮光掠影的寻访者,我的寻访注定是失败的,无能为力的失败。

我在乡村奔走与找寻,不过是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梦想”。

我所拍摄和记录的,仅仅是村庄的一个截面。

⑨截面承载的,是一段完整的隐秘记忆。

(取材于王月鹏同名散文)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悬置:供人仰望
B. 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灼烫:印象深刻,感受热烈
C. 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敦厚:身体结实
D. 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孤独:独自生活,寂寞无聊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通过写水泥路的热闹来突出千年古道的冷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

B. 作者能够轻易理解眼前打铁老人的热情,与童年记忆里的打铁情景有关。

C. 76岁的老人能完成打铁的全过程,体魄强健,作者为此投去敬重的目光。

D. “我”把老农蹲在地头抽烟的普通场景理解成守望,有一厢情愿的意味。

10.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1. 作者认为自己的寻访是“失败的寻访”,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报孙会宗书
杨恽
①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

遭遇时变,以获爵位。

终非其任,卒与祸会。

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

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

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②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

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

臣之得罪,已三年矣。

田家作苦。

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

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

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

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

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

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③夫西河①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

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
愿勉旃,毋多谈。

(有删改)[注]西河①:孙会宗的家乡。

12.杨恽认为孙会宗写给他的书信表面上看是“殷勤甚厚”,实则□□□□□□。

13.第③段中作者提及西河魏土的“遗风”、“节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全文看,孙会宗在信中指出杨恽的“所不及”具体可能有哪些内容?
15.下列对“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品行高雅并且懂得我的人,仍会被世俗之风所击到,又能有什么可以称颂的呢?
B.哪怕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世风而倒来讥刺我,怎么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
C.即使是一向了解我的人,仍然会顺随世风而侈靡,哪里还有值得称颂的地方呢?
D.哪怕是很懂得我的人,还是会被世俗之风所裹胁,还能拿什么来称颂我呢?
16.清人余诚评此文道:“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

”试举文中一例,说明你对“平直处皆曲折”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①
陈师道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②。

注释:①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

②秃翁:《汉书·霍去病传》:卫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故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

唯独仁安不肯去。

又,《灌婴传》:“与长孺共一秃翁。

”秃翁指失势的灌婴,老而且秃。

这里是作者自指,言外之意是说自罢颍州教职。

17.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吴先生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先生与诗人兴趣爱好不同。

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
B.“惭吾子”指愧对苏轼。

“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

“人谁恕”三字,指诗人对时议偏向朋党感到愤慨。

C.“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

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

D.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该诗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朴挚中有慷慨,处逆境而无悲凉。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意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

②《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⑤不仅三部影片为新中国70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

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2020年4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决定授予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下面是王萌萌的简介,请根据材料,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她的赞许之情。

要求:内容紧扣材料,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得体、鲜明,50一80个字。

王萌萌是合肥工业大学2013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任职期间,她创立了吴圩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建成100亩草莓园、50亩果蔬园、200亩葡萄园。

成立了吴圩镇皖圩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余人,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王萌萌还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在创业基地建设就业扶贫车间。

目前,西孔村7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