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1)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宣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排序最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②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③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⑤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

⑥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文化传承是清明礼俗的重要功能。

A.①⑥⑤②④③B.①⑤②④⑥③C.③⑤②④①⑥D.④⑤②③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综合来看,本文段是一段叙述性文字。

③点明写作对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所以应在句子开头;①中的“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在句意上紧承④中的“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故①应在④后,②中的“共同基本礼俗主题”与⑤中“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形成转折关系,故②应在⑤后,因此排除A B D,选择C。

【点睛】
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同时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句,分析每句话的含义,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等多部国产电影挤在大年初一上映,“史上最激烈”春节档.(dǎng)已经形成,票房有望再创新高。

B.茫茫的旷野,五彩的树林,漫山的流云,勾勒.(lè)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C.外婆会把晒干后的鸡毛鸡金皮,或者破铜烂铁,让我拎.(līn)到收购站出售,卖得的几角钱归我自己支配。

D.一个能力平平却有着热忱.(chén)的人,往往能超越一个能力很强却毫无热忱的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有误,应为春节档.(dàng)。

故选A。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角声满天秋色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远方的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恨别鸟惊心(2)塞上燕脂凝夜紫(3)丰年留客足鸡豚(4)切问而近思(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6)再而衰,三而竭(7)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凝,澹。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小题
“知识跨年”让观众“涨姿势”
“跨年夜”是中国各大卫视的收视争夺战。

而2018年跨年晚会呈现出“知识跨年”“文化跨年”的新特色:央视跨年晚会以“长知识”为特色,回顾总结了2017年的大事件;浙江卫视推出了“2018思想全跨年盛典”,邀请高晓松等知名知识分子与年轻人沟通交流;深圳卫视则再次联手罗振宇,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知试演讲……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对2005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看好“文化跨年”。

对于综艺节目、晚会中文化元素的回归,49.8%的受访者认为是观众审美趣味提升的体现;49.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传统“唱跳”的娱乐方式缺少新意,遭遇“瓶颈”;41.5%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感官式娱乐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36.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35.7%的受访者觉得文化跨年赋予了“跨年”新的意义;21.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内容生产中的“价值回归”。

“文化跨年”的魅力在哪里?调查中,56.5%的受访者认为是有思想深度,而不只限于感官娱乐;47.0%的受访者认为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45.3%的受访者认为是令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2.4%的受访者借此勉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综艺节目、晚会如何平衡文化深度和娱乐观赏性之间的关系?调查中,57.5%的受访者建议环节设置、语言风格上更加轻松活泼;53.0%的受访者建议利用舞美、特效等技术手段让文化元素更具视觉震撼力;
27.9%的受访者认为应从文化素材中挖掘观众感兴趣的切入点;25.0%的受访者建议请大众熟知的艺人参与。

----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其实,近年来不仅跨年晚会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强,其他综艺节目也在逐渐往更有“文化味”
上靠栊,《中国诗诃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都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

与以往的枯燥、沉闷的文化类节目不同,如今这些文化类节目更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比如,绚丽
的舞美特技、明星担纲主讲人,让高大上的知识更接地气
...。

这不仅拉近了节目与年轻人的距离,还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回报。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跨年”深受欢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人们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

但这也意味着诸如“文化跨年”“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零碎的、非系統的“干货”知识。

人们如果要想真正摆脱“知识焦虑”,而不是因为明星而关注知识,还是应该将被动的知识喂养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搜寻,接受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

----广州日报《“文化跨年”让知识更接地气》
材料三
相关声音某传煤公司制片李慕雪分析,文化元素的回归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是______,节目制作者们自然会费尽心思寻找新的形式和内容。

内因则是__________。


某高校研究生张帆说:“文化跨年是一个好趋势,给观众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感受。

”他还认为,文化元素回归荧幕的过程中,创新至关重要。

“其实文化类节目一直都不少,观众真正喜欢的,是恰当、巧妙、年轻的展现方式。


某大学学生彭振铎指出,也有文化跨年晚会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如果是为了追‘文化’的热点,而强行植入文化元素,就失去了节目创作的初衷,也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

”“我们的文化本身足够有魅力,节目创作者需要充分理解它,再通过节目的设计包装,将这份魅力传递给观众。


----中国青年报
链接材料今年,许多媒体采用更广泛的文化表达形式,呼应观众情感,借助“跨年”这一电视仪式,在其中植入“文化元素”,进行文化传播,让“跨年”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姿态,既让传统文化有了参与现代娱乐的机会,又让这一场场电视仪式拥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1.比较选文第一自然段和“链接材料”,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下列说法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多数受访者认为,可以通过综艺节目、晚会请大众熟知的艺人参与的形式来平衡文化深度和娱乐观赏
性之间的关系。

B.《朗读者》节目深受好评的原因是其更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C.“文化跨年”“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可以帮助人们真正摆脱“文化焦虑”。

D.“文化跨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可以勉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比如,绚丽的舞美特技、明星担纲主讲人,让高大上的知识更接地气
...。

谈谈目前“文化跨年”“直播答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概括“相关声音”中李慕雪分析“文化元素的回归”的内因和外因。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漫画的理解。

【答案】1.示例一:选文第一自然段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因为选文以各大卫视2018跨年晚会的事例开头,事例新鲜、新颖,从日常生活谈起,更贴近生活,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与“链接材料”文字相比,语言生动具体,内容丰富。

示例二:“链接材料”的文字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段文字更为准确地定义了“文化跨年”,具体地阐释了“文化跨年”的意义和内涵。

2.B
3.(1)“接地气”意为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使节目更为年轻人所接受。

(2)存在问题:“文化跨年”“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零碎的、非系统的“干货”知识。

解决方法:人们要想真正摆脱“知识焦虑”,不应该因明星而关注知识,而应该将被动的知识喂养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搜寻,接受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外因是传统“唱跳”的感官娱乐方式内容泛滥且缺少新意,同质化严重,遭遇“瓶颈”;内因则是观众整体审美趣味的提升、转变,观众开始具有文化自信,也意识到我们文化的价值。

5.一些制作者(单位)单纯地为迎合观众的感官式娱乐而进行模式化(流水线化)节目制作,造成节目缺乏新意、内容同质化严重,使节目失去发展空间和市场关注,前景堪忧;而有的节目制作者(单位)更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节目创作和表达,扎根观众所需,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关注,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生命力)
【解析】
1.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

然后结合第一段内容或了解材料的内容分析,写出理由即可。

如:“链接材料”的文字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段文字更为准确地定义了“文化跨年”,具体地阐释了“文化跨年”的意义和内涵。

其中的“文化元素”让我沉醉。

2.A项错误,“多数受访者”,与材料一“25%的受访者”不相符;C项错误,与材料二“人们如果要想其正摆脱‘文化焦虑’,而不是因为明星而关注知识,还是应该将被动的知识养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搜寻,接受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的表述不相符;D项错误在于:
“最大”一词与材料一“22.4%的受访者借此勉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数据”不相符。

3.(1)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接地气”,网络流行词,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

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

在这里意为善于用年轻人喜爱、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使节目更为年轻人所接受。

(2)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阐述即可。

结合材料二内容“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人们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

但这也意味着诸如‘文化跨年’‘ 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零碎的、非系統的‘干货’知识。

人们如果要想真正摆脱‘知识焦虑’,而不是因为明星而关注知识,还是应该将被动的知识喂养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搜寻,接受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

”分析:“文化跨年”“直播答题”存在的问题是“文化跨年”“直播答题”等文化现象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零碎的、非系统的“干货”知识。

解决方法:人们要想真正摆脱“知识焦虑”,不应该因明星而关注知识,而应该将被动的知识喂养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搜寻,接受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观众因素,外因是客观原因。

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外因结合“49.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传统‘唱跳’的娱乐方式缺少新意,遭遇‘瓶颈’;41.5%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感官式娱乐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概括得出:传统“唱跳”的感官娱乐方式内容泛滥且缺少新意,同质化严重,遭遇“瓶颈”;内因结合“36.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35.7%的受访者觉得文化跨年赋予了‘跨年’新的意义;21.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内容生产中的‘价值回归’”概括得出:观众整体审美趣味的提升、转变,观众开始具有文化自信,也意识到我们文化的价值。

5.首先根据漫画中的文字分析得出。

有两类“文化跨年”节目制作者,一类是“全民点赞,跟风制作,流水线生产”,这类节目感官式娱乐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生命力不旺盛,前景堪忧;一类节目是“扎根土壤,才有生命”,这类节目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关注,具有生命力,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冬荷
李木生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

又冰上加雪。

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

落寞。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④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的开着。

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

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

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

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

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

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

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

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

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⑨太阳升起来了。

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⑩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

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

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

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

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

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

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

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⑪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⑫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

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⑬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

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⑭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⑮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

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
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

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的娇嫩着。

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⑯风刮着。

冰封着。

雪覆着。

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

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冬荷的“品格”。

2.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又多次写了太阳。

这有何作用?
3.(1)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②段。

(2)第③段说“湖,真的死去了吗?”,请你结合第(10)段内容作一个恰当的回答。

4.文章最后一句说“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请问冬荷的“醒着”与“梦正酣”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①有君子风骨:柔韧劲道,坚韧顽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勇于抗争。

②自信恢弘;③合作担当;④富有梦想。

2.以太阳为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也为写荷提供了明丽的背景,同时展现冬荷在不同背景下的特点。

3.(1)示例一: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过去荷叶生长的茂盛、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

示例二:写冬湖的苍凉、落寞,为下文写冬荷的顽强作铺垫,也衬托了过去荷叶生长的茂盛、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

示例三:巧妙化用名句,如“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就化用了诗句“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湖过去生命的灵动和现在的苍凉、落寞。

(2)湖并没有死去。

因为有充满生机的荷,让热的生命醒目着,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亲弥净,它与所爱者携手随苦难,享受幸福。

4.不矛盾,“醒着”指的是冬荷正处在遭受风霜雨雪摧残的现实中;“梦正酣”指的是冬荷对生活对未来依然充满憧憬和梦想: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生生不息的梦,来年夏天整个湖仍将是荷的世界。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形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对冬荷的品格进行归纳。

面对冬天恶劣的环境,荷依然迎着风雪,“有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可见它敢于和风雪抗争;“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自信可以对抗风雪;冬荷彼此之间“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可见它们具有合作精神;它们在心中想着努力抗争,度过寒冬,来年,湖仍是自己的世界,可见它们富有梦想。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虽然写的是冬荷,但是作者在文中多次穿插提到了太阳,这种描写是文章的一条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晰。

同时太阳也是作者描写冬荷的一种背景,在这种
背景下,冬荷会有不同的特质展现出来,太阳为冬荷的描写起到了一个背景板的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第一题,考查从写作技巧角度赏析段落。

写作技巧就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技巧(如修辞,句式,用词等),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铺垫、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托物寓意等),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构思方法等四大类。

示例1:从语言技巧角度,“落寞”“挤挤挨挨”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从来就没有过…没有过…也没来…”运用了排比,形象突出了冬湖的苍凉,过去荷叶的茂盛和荷湖的蓬勃生机;“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化用诗句“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湖过去生命的灵动。

示例2:从表现手法角度,这段开头写冬湖的苍凉、落寞,为下文写冬荷的顽强作铺垫;同时也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了过去荷花的生机和荷湖生命的灵动。

第二题,解答时,根据下文对冬荷的描写和赞美进行分析。

荷“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所以即使在冰雪上,仍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荷茎。

它们“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携手承受苦难”,迎接第二年的幸福。

所以荷在冬天的时候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湖仍然是有生命的,并没有死。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根据文章中冬荷所经历的不同状态进行分析。

“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表明现实中荷正在接受着寒风、霜雪的侵袭,它必须“醒着”对抗恶劣的环境。

但是在荷的心中充满了对第二年生活的憧憬,它从冰冻的湖面下的藕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青蛙、鱼以及七彩的阳光,藕上“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说明荷此刻的憧憬如同梦一样美好,这预示着来年夏天,湖仍旧是荷的乐园。

两者虽然在状态上相反,但是其实都表现出荷独立坚韧的精神品格。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说明文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

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

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

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