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doc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区域投资有效性评价
省 、市 、自治区 l EA效率值 省、市、自治厦 DE A效率值 北京 1 Hale Waihona Puke 0 0 0 河南 0 5 5 7
天 津 09 5 9 湖 北 05 7 3
资有 效 性产 生一 定 的影 响 ,而 对于 我 国 近些 年 来区域 投 资有效 性 的分 析较 为缺 乏 。因此 ,本 文参考 学者们 的研 究结 果 ,
总体 投资有 效性不 高、 不 够稳定 、 区域 差 异 明显等特 点 。 针 对 区域投 资 有效 性地 评 价不 仅 局 限 于全 国范围 , 冯跃 、 史安娜就 针对江 苏
市 、 自治 区 ( 除 西藏 外 )的相 对投 资有 效 性 进行 横 向 与纵 向 的分 析 比较 ,得 出 我 国 当前 区域投 资有 效性 呈 现 “ 东部 高 中西 部低 ”的特 点 ,并指 出我 国总 体投 资效 率偏 低 并在 近 几年 中呈现 逐 年 下 降 的趋 势 ,分 析 了可能 的原 因 ,最后 提 出
坚持 可持 续 发展 、加 强 区域投 资管 理等
政 策 建议 。
关键 词 :DE A 区域投 资
区 域 差 异
相 对有 效性
对 有效性 进行 了分析 ,发现 效率 值 的高
低 与地 区整体 经济 水平 、地 区地 理位 置
国实 际情况 ,本 文借 鉴冯 振 国与 赵国 杰
( 2 0 0 0) 的指 标确定方法 ,选取固定 资产
内容 摘要 :区域投 资效 率是 影 响我 国经 济 发展 的 重要 因素 ,对 我 国各 省 市 的投 资 有 效性 进行 分 析研 究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 义 。 本 文 采 用 数 据 包 络 分 析 方 法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 指数的构建、测度及综合评价
d经费内部支出gdp正指标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gdp正指标协调发展城乡协调二元对比系数正指标泰尔指数正指标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比正指标产业结构协调一产比较劳动生产率正指标二产比较劳动生产率正指标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正指标供需结构协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正指标社会就业率正指标区域协调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正指标绿色发展资源消耗单位gdp能源消费量逆指标单位gdp电力消费量逆指标环境治理能力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总额gdp正指标工业污染治理总额gdp正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正指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指标绿化建设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正指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指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gdp正指标开放发展开放水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正指标在外劳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正指标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正指标开放效果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gdp正指标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gdp正指标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数正指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gdp正指标共享发展脱贫攻坚最低保障居民占总人口比重逆指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gdp正指标收入分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正指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gdp正指标福利水平社会服务机构覆盖率正指标人均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正指标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数正指标医疗卫生机构数正指标052chinapolicyreview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经济报告themagnificent70yearsofstruggleforaneweraf路
《中国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介评
勃发展 , 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 、 创造就业 、 加税收 的重 要载体 , 增 成为区域经 济的增 长点 和展示 区域形 象的亮 点。但 是, 经济 开发 区在其发展过程 中也 出现一些 问题 , 一些开发区并没有根据 自身资源环境 和区域特 色发展适合 的产业 , 而 是在产业功能 、 结构和模式上趋 同, 复建设现象 比较严重 , 重 无法保持其投 资环境 优势。与此同时 , 随着经济 的发展 和西 部大开发 、 东北振兴和 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 , 特别是 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 招商 引资已不仅局 限于境外投 资者对 中国 的投资 , 国内跨省域 、 跨城市之 间的投资也逐渐增多 。不论是引进外 资还是 国内跨省域 、 跨城市投 资 , 投资者最为关 心的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 5
是 所 要 投 资 地 区 的 投 资 环境 。作 为 省 域 以及 城 市 招 商 引 资 桥 头 堡 的经 济 开 发 区 , 了 吸 引更 多 的外 部 投 资 , 须 推 动所 为 必
在省域 、 城市 以及经济 开发 区自身投资环境 的持续改善 。所 以, 对经济开发 区投 资环境展 开评价 , 是投资 者和被投 资地
系构建原 则, 并分别推 出省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 系、 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 体系和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 体系三大
指标体系 。第 四章展开经济 开发 区投 资环境计量方法研究 , 通过投资环境评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设计 出定 性与定量 有机结合 的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组合评价方法 。 第二部分开展我国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实证研究 , 包括第五至第 九章 。第五章是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 价 , 通 过经济开发 区竞争力基本计量方法计量 、 组合 方法计量分析和竞争力分析 , 开展经 济开发 区所 在省域 、 城市竞 争力评价 和经济开发 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 并对评 价结果进行 了检验 。根 据实证结果 , 把我国经济开发区分为四类。在第六章 至 第 九章 中 , 分别对 四类经济开发 区的投资 环境 动态 、 分布与排名变化进行分析 , 并给 出翔 实的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为改善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 的政策建议。在第 十章 中提 出了优化经 济开发 区投资环境 的主要措施 : 加快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始利 用各种 指标 对其 投 资环 境 的 优劣 和 吸 引 投 资 者 的力度进 行评 估 、 测 以来 , 用评 估 指标 及评 监 采 估 方法 进行投 资 环境 评 价 已经 成 为 世 界 各 国 和 区
的系统 。它包 含 了对投 资 有 直 接或 间接 影 响 的 区 域范 围 内的地理 区位 、 自然资 源 、 础设施 、 材料 基 原 供应 、 场化 程度 、 争状 况 、 市 竞 人力 资源 、 信息 渠道 、 资金 融通 、 纳税 负担 、 会 服 务 、 济 政策 、 社 经 法律 法 规、 社会 秩序 、 政治 形 势 等这 些 有 利 或 不利 的条 件 与因素涵 盖 了经济 、 会 、 社 政治 、 文化 、 法律 、 自然 地
( 家) 合评分 法 、 次分 析 法 、 专 综 层 目子 ( ) 析 法 、 色关联 法 、 息 熵 法 、 类 分析 法等投 资环 素 分 灰 信 聚
境 评 估 方 法 。 从 而 实现 对 中 国 区域 投 资 环 境 的 科 学 认 识 关键 词 : 基域 投 资 环 境 ; 标 系统 ; 则 ; 合 评 价 方 法 指 原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0 F2 7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0 2 0 )2 19—0 10 —6 2 (0 2 0 —00 5
V 12 o 2 o.2N . M r 20 a. 0 2
中 国 匡碛 投 环镌评 估 标 系 的 构 建 殷 像 舍 评 偷 方 . 去
吴 玉 鸣
( 东 师范 大学 资源 与环 境科学 学 院 , 海 华 上 20 6 ) 0 0 2
摘 要 : 国 区域 投 资环 境 评 估 指 标 系 统 的 主 要 缺 陷和 不 足 之 处 在 于 , 区 域 投 资 环 境 研 究 选 中 对 择 的 指 标 太 少 , 难 以 建 立 一 十 科 学 的 评 价 指 标 系统 , 价 方 法 也 显 得 较 为 单 一 目前 应 采 取 更 评
区域环评+ 环境标准
区域环评环境标准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在中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遵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区域开发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开发活动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标准。
3.污染物排放标准:区域开发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排放标准。
4.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开发活动应遵循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确保不破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
5.公众参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应予以采纳。
6.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区域开发活动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确保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需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和生态状况,综合分析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方案。
同时,还需对评价结果进行公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论城市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关 键 词 : 市 区域 投 资 环境 ; 估 指 标体 系 ; 义 ; 建 原 则 ; 素 分 析 城 评 意 构 要 中 图分 类 号 :8 2 F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5 4 (O 10 一 O O 0 17 — 6 6 2 l ) 2 O l一 2
大因素下 的子 因素 ” : 。[同时为 了客观反 映评 估效果 , ] 还 要 选择具有可 比性 的城 市进行对 比, 以得 出客观 的结论 。 因此 ,研究区域投资评估 指标就要坚持综合性 与可 比性
相结 合的原则 。
更好 的理论 指导 。
二 、 市 区 域 投 资环 境 评 估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 原 则 城 在 城 市 区域 投 资 环境 研 究 的过 程 中 ,影 响投 资 效 果
11 55 49。 5 0
作者 简 介 : 田照 军 (9 9 ) 男 , 17 一 , 黑龙 江 牡 丹 江 人 , 士 , 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研 究 。 硕 主
尽 量 对 于 评 估 指 标 进 行 量 化 ,应 用 科 学 的 数 据 来 体 现 研
系的科学 、 正 、 面和能准确地反映 区域投 资的实际情 公 全
1
●
1研究投资环境指标体系可以建立比较优势 .
投 资环境的优劣是城市 吸引投 资的关 键 ,在相对 的
… u 比较 当中 ,可以通过 投资环境指标体 系的建立从 量上细 化 区域投资 环境 . 从而可 以借鉴 比较城市 的优势 , 查找本
的吸引投资 的情况 ,并提 出改善吸引投资环境 的重点所 在 。通 过建立政治法律指标评 估体系 、社会文化指标评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准确把握和量化测度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由此,建议将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着力点放在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转效率、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严密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上。
关键词: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发展指数一、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一)指标体系维度选择(1)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一方面要改善当前创新绩效,另一方面还要培育创新潜力与动力,而后者主要依靠科研投入的增加、智力资本的投入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所建指标体系中的“创新”维度,包含创新成果与效率、创新潜力与动力两项二级指标;对于创新动力,又具体从科研投入、智力资本、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刻画。
(2)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就是要统筹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其发展协调性。
就城乡发展而言,要避免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空心化;就区域发展而言,要促进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
基于此,本文所建指标体系中的“协调”维度,包含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两项二级指标,各自分别从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和居民收支三方面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协调性。
(3)绿色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实现绿色发展,需要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水、土、大气污染状况,加强环境治理和动植物保护。
基于此,本文所建指标体系中的“绿色”维度,包含能耗与污染、环境状况与生态治理两项二级指标,具体从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水土大气现状、动植物保护和环境治理五方面刻画绿色发展水平。
(4)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被称为环境管理的“三大法宝”。 另外,构 建环境规制绩效指标体系,还要根据数 据的可获得性和连贯性考虑,因此也必 须遵从一定的原则。
(二)设计原则 设计中国环境规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短期目标是通过将环境规制机构的效率结 构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 单化,用简化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 评价信息,科学合理评估中国环境规制绩
2002 1.09 1.62 1.25 1.26 1.47 1.04 0.01 0.20 1.17 0.34 0.46 0.75 0.04 1.10 1.05 1.37 1.48 0.36 1.69 1.13 1.19 1.65 1.13 1.78 1.15 5.11 1.42 0.66 1.25
表 1 中国省域环境规制效率评价结果
护的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时所获得
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
的环境效益同所投入的环境治理成本之 间的比例关系(王晓宁等,2 0 0 6 )。在设 定环境规制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时,需
要具体考虑国家环境规制的体制,尤其
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是当前的环境规制制度框架(见图 1)。所 谓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是指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具
0.53
0.65
0.54
0.30
0.24
1.30
1.36
2.17
2.26
2.40
1.52
1.19
1.26
0.45
0.26
0.50
4.57
3.90
2.02
1.65
1.42
1.01
0.32
0.21
0.18
1.01
1.36
0.14
0.10
0.05
《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
币资本 一直是 一种最 为稀缺 的资 源。 只有在成 功 地解决 了货币资本 问题后 ,才能在其他 生产要素的
配合下 ,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资本 的流 动过 程也表 明流入地 区经济的活跃程度和成长性,资本
向特定 区域 的流 动和积聚,同时也意味着该 区域 的 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和 区域竞争力的增 强。区域开发 和经济增长同样 离不开金融体 系的构建和融资机制
以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 尚未完善,区域经济还没 有形成一门学科。在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我国的区
域 经济 主要从 经济地 理 学和产 业布局 学 的角 度进 行 , 研 究 问题主 要集 中在 我 国的经 济地理 产 业和产 业布局 以及 沿海 与 内地 的关 系等方 面。 到9年代 区域 经济 问 0
长期以来,人们对 区域经济规划的定义争论不休。
大 家从 不 同的 角度 、对 区域 经 济 不 同的理 解 、对规 划 应 用 的不 同 目的,提 出 了各 自的观 点。 第 一种观 点主 张对 区域 经济 规 划作 宏观 的理 解 。第 二种 观 点 主张 对 区域经 济规 划作 中观 的理解 。 第三 种观 点 主张 对 区域 经济 规 划
题的研 究核心,是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
域距 离 、 区域开发 和 区域 经济 关 系等 。而进 入2 世纪 1
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中国城市 发展 问题和中国区域经济关系问题 四个部分 ( 3" 共1 4 专题 ), -
分 别对 中国 区域 经济 中的重 点 问题 进行 了详细 的 阐述 和 研 究 , 具 有较 好 的现 实指 导意 义 。
依 托 的基本理 论和 原则 ,投 资环境 评价 的一般方 法 ;并对投 资者 与引 资者 的行 为特征 进行 了深入 分析 ,在借 鉴 国外投 资环境建 设 的经验基 础上 , 根据 我 国各 地 的具体 实践情 况 ,提 出了 中国投 资 环境 的改善措施。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预测和评价该地区建设项目或其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本文将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详细探讨。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因素。
首先,对于自然环境的评价,需要考虑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例如,如果有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那么其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就必须进行评估。
同时,对于水体和土壤污染的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还需要考虑该建设项目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比如是否有破坏生态系统的可能。
人文环境也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该项目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如果一个建设项目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破坏了他们的文化遗产,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评估,并考虑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设项目往往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该项目对就业、税收收入和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评估该项目对当地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预测和评价这些影响,通常会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和社会风险评估。
为了进行准确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采取科学、系统和综合的方法。
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比如地理、气象、水文、土壤、生态等方面的数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其次,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影响的程度和方式。
最后,需要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在中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工具。
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然而,由于评价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的不足,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估
城市煤气普及率 废水处理串 经济 经济水平 ∞P 年均营长水平
( ) 协方差 阵 R ;4 利用雅可 比法求解 主成分 。由 R 解特 3求 j( ) 三、 结果 分析 征值 ) 及相应特征 向量 I 并得方差 贡献率 。根据累计方差贡 L j ( ) 合评 估 一 综 献率确定 主因子数 , 然后计算第 k个因子的载荷 P ;5 计算各 k( ) j 根 据表 2结果并 结 合相关 背 景材 料分 析可 知 ( 图 1 : 见 ) 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得 分值 V 含综合得 分 、 . ( 区位条件 、 基础设 ( ) 1 中国省域 投资环境竞争 力总体水平不 高 , 发展趋势是 愈 但 施、 经济环境 和社会环境的得分 ) : 来 愈好 。 无论是 19 9 7年的评价结果 , 还是 20 04年的评价结果 ,
V∑ i =
k =1 _ _1
P) '( k. j
【 摘 要 】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和聚类分析 法, 19 年 和 20 以 97 04年为研究本底年 , 对全 国 3 个 省市 区 资环 1 投
境竞争力进行 了动态分析与评估。
【 键 词 】 省域投资环境 竞争 力; 关 动态分析; 演化类型 【 中圈分 类号 】 17 【 F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 26 (07 1-070 10-7820 ) 07-2 6
经济 环境
设施
万人邮局数 邮电通信 邮电业务总量 百人电话数 年人均自来水供应量 生活设施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外向 出口 总额在 G 中比重 经济 2 0 03年外商直接投资 市场 “ 三资 企业瓷产占总资产比重 发育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P 比重 万名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 科技 高校数 水平 人均教育经费 三种专利中批准量
中国省际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期望SBM-Tobit模型
中国省际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期望SBM-Tobit模型李洪伟;李晓璐;陶敏【摘要】基于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从环境治理投资的财力、物力、人力三个方面选取四项投入指标,两项非期望产出指标,且将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处理能力纳入期望产出指标,建立环境治理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SBM Undesirable模型,选取2006 2015年我国30个(除西藏外)省市(自治区)10年环境相关指标数据为数据来源,对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同时采用Tobit模型找出影响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各项因素,结合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现状提出改进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各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10页(P78-87)【关键词】环境治理投资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影响因素【作者】李洪伟;李晓璐;陶敏【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X321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增加在环境治理上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尚未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近几年雾霾现象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环境治理投资问题的研究分析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技术投入的增加,以及环境指标的变化,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环境治理的投入产出情况,因此本文基于环境治理实际投入产出,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市环境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分析。
同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环境治理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提升策略,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基于DEA的中国区域投资的分级有效性进行评价
基于DEA的中国区域投资的分级有效性进行评价【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本原理,提出了dea分级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区域投资的分级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中国区域投资的分级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最后根据影响投资有效性的因素提出对策。
【关键词】区域投资分级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dea)回归分析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长久以来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家战略区域规划出台,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被圈定,在此之前的一两年内,区域经济规划已鱼贯而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陆续划定,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提上日程,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对研究区域经济问题及制订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效率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自由分布方法dfa、随机前沿方法sfa、厚前沿分析法tfa、无界分析方法fdh、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dea模型的突出优点:无需知道具体的生产函数,可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决策单位;dea中模型的权重由数学规划根据数据产生,无需事前设定投入与产出的权重,因此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适合区域复杂经济体的效率评价;dea可以进行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分析、敏感度分析和效率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决策单位资源使用的情况,可以供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参考。
因此笔者采用dea模型测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
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本原理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记为dea)是由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于1978年提出,以输出/输入作为相对绩效而发展起来的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
三、运用dea方法对中国区域投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说明和研究假设本文选择了31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中国区域投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我们选取以下的投入产出指标:将年总资产投资(x1)、年从业人员(x2)、年平均电力消费量(x3)作为投入指标,年国内生产总值(y1)、居民消费支出(y2)作为产出指标。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商业环境指标:包括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服务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可以反映商业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
3.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优势和能力。
4.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新产品推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社会福利指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改善程度。
6.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措施等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测度方法:1.权重确定:通过结合经验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2.数据获取:通过收集各区域的统计数据、调研问卷等方式,获得各指标的具体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单位和数量级的指标数据统一转化为[0,1]范围内的相对数值。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和归一化后的数值,使用加权求和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5.排名确定:根据综合得分,将各区域按照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排名,以便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对比。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政府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还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投资软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大量 的运 用官方统计数 据并不能客观 的评价一 个区域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评 价过程中尽量使用与评价 目标相近 的指标, 如果客观性指标无法满足需要 ,则需要直
一
. ‘。 罄 嚣 。 膏嚣 。一 ’ ’
也节省 了一定 的计算和分析工作
维普资讯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成
投资软环境 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 麻彦春 郑克国 刘世峰 (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 究中心 长春 1 J 1 2)
一
为 都 可 能 向其 他 主 体 传 递 某 种 信 息 ,各 方
也会根据 自己掌握的信息 以及对他方行 为
的 预 期 而 采 取 行 动 ,所 以 ,政 府 和 企 业 的 任 何 行 为 都 可 能 对 一 个 地 区投 资 软 环 境 的
形成产生影响 ,这种动态的投资环境形成
过 程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使 得 投 资 者 对 区域 未 来
和学 者 的 观念 之 间存 在 巨大 的 差异 。
个产业 内最 大的若 干家企业 的产量或产
值之 和占整个地 区产量或产值 的比重 ,市
场 中心 性 可 以称 作市 场 集 中 度 ,是 指 区域
了保持体系的完整 ,大量 不切 实际以及无 法准确衡量其影响力 的指标被 引入 衡量 指
其 评 价是 一 个动 态性 过 程 的 结 论 。
从 以上 角 度 出发 ,本 文 认 为 ,衡 量 一
个地 区或城市 的投资软环境 建设情况 的指 标体系应该包括如下 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 与市场结构 、投资法制及政策环境 、社会 信用环境 、融资环境 、人力资源及市场 中 介资源 、创新意识 与价值观等六个方面
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19.05
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 彭迪云,陈 波,刘志佳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市场、政府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支持环境 4 个方面选取 23 个指标,构建了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策研究”(2100000409)。
彭迪云(1963-),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
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理论与政策;陈波(1994-),江西九江人,南昌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刘志佳(1994-),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
系,运用熵值法对 2007~2017 年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的营商环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
市营商环境差距十分明显,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空间格局。除上海、江苏和浙江外,各省市在营商
环境 4 个准则层表现各有优劣。根据评价值,将 11 个省市的营商环境划分为四个等级。最后,本文据此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越来越关注营商 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2001 年,世界银行成
JRYJJ 49
金融与经济 2019.05
立了 Doing Business 小组,负责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构建工作,并于 2003 年发布了第一份《营商环境报 告》,运用 5 套指标对 133 个经济体的中小企业营 商环境进行全面评估。Pavel·Körner et al .(2002) 从腐败感知指数、综合治理指数、捕捉指数、不透 明度指数和公司治理风险指数五个方面对捷克、 匈 牙 利 、波 兰 和 斯 洛 伐 克 四 个 国 家 的 营 商 环 境 进 行了测量。Radukic & Stankovic(2015)运用聚类分 析和方差分析对塞尔维亚 17 个获得营商环境友好 认证(BFC)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吸 引 外 国 直 接 投 资 的 要 点 为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高 效 的 施 工 许 可 证 发 放 制 度 、金 融 稳 定 以 及 公 私 合 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国内学者对营商环境的评价 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世界银行《营 商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运用抽样调查数据对营 商 环 境 进 行 评 价 。 杨 涛(2015)从 市 场 环 境 、政 策 政 务 环 境 、法 律 环 境 等 三 个 方 面 对 民 营 企 业 高 管 进 行 调 研 ,利 用 因 子 分 析 对 鲁 苏 浙 粤 四 省 营 商 环 境 进 行 了 测 度 。 唐 磊 磊(2012)从 市 场 环 境 、政 策 政务环境、社会化服务环境、融资环境和法律环境 等 五 个 方 面 设 计 调 查 问 卷 获 取 数 据 ,对 大 连 市 中 小企业营商环境进行了分析。二是基于区域投资 环 境 的 基 本 理 论 ,对 区 域 层 面 或 具 体 行 业 投 资 环 境进行测度。刘海飞和许金涛(2017)通过构建省 域 投 资 环 境 竞 争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采 用 主 成 分 分 析法对我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投资环境进 行了实证分析。秦冲(2018)参照粤港澳大湾区研 究院发布的《2017 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从 软环境、市场环境、商务成本、社会服务环境和生 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对广东省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 分析。倪琳等(2015)则针对现代服务业这一特定 行业对湖北省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进行了 评价。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21/7/24
6
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可行性原则 ➢ 层次性原则 ➢ 完备性原则 ➢ 动态性原则 ➢ 典型性原则
的文盲率)、生活质量(扣除购买力因素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基础变量所组成的综合指标,旨在比较世界各 国的发展状况。
2021/7/24
2
➢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指标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指标体系是由著名经济学教戴利和库伯制定,它不仅考虑了平均消费,也考虑了分配和环境
退化的因素。由于该指标体系因素较多,计算较复杂,且仅采用少数发达国家资料,所以仅适用发达国家,其完备性 还有待补充。
水土流失率(%)
沙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 森林覆盖率(%) 11
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1/7/24
经济能力 科技能力 资源环境能力 决策管理能力
经济的外向度(%) 积累率(%)
人均财政收入(元)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a) 科研、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自然资源的储备率(%) 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城市化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地区发展GDP差距(倍数)
10
资源环境支持
2021/7/24
资源丰度指标 环境污染综合指标 环境治理综合指标
生态指标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人均林地面积(hm2/人)
大气污染指数 水污染指数 固体废弃物年排放增加率(%) 工业废气处理率(%) 工业废水处理率(%) 工业废弃物处理率(%)
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指标
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指标1.政策稳定性:政策的稳定性是评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可以帮助企业规划和决策长期投资计划。
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和成本。
2.法律环境: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非常重要。
透明、公正、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减少法律纠纷和投资风险。
3.经济稳定性:一个地区的经济稳定性可以影响投资环境的好坏。
经济的稳定性包括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市场的稳定程度等。
稳定的经济环境可以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
4.市场开放程度:一个地区市场的开放程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市场的开放程度可以衡量政府对外来投资的接纳程度。
开放的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促使市场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5.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投资环境有很大影响。
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和运营的效率,降低成本。
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6.人力资源: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人更加重要资料: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地级市综合人力资源开发指数(以下简称“地级市人力开发指数”),是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测算地级市综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指标体系。
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7.税收政策:一个地区税收政策的优劣也对投资环境有很大影响。
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吸引更多的投资。
税收政策涉及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收的透明程度等。
8.资本市场:一个地区的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对于吸引投资也有很大影响。
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提供丰富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9.环境保护: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环境污染对企业的经营和形象带来很大影响,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状况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地区投资环境的信心。
10.沟通交流:一个地区的沟通交流水平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一、引言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
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
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
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
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
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
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
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
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
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
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
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或序列相关。
3.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
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
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
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
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
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
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
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
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
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