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生物二轮复习满分限时对接训练第10讲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名师讲义: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名师讲义: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含答案)

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1.解读:(1)呈现形式,常以表格、数据呈现,或以食物为载体进行考查。

(2)考查要点:食物链条数、某种生物的营养级别、不同生物间的关系、生物的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等,还可以联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内容。

2.特点:图表性、简洁性、综合性。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辨析、计算能力。

(2018·山东高考)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9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如下图所示。

(1)图中食物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解析】(1)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由于该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食物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作为生物成分的分解者不包含在内。

(2)鹰若获得最多能量,应只考虑最短食物链,且能量传递效率为20%,最短食物链包含3个营养级,因此鹰获得的最多能量值为10 000×20%× 20%=400 kJ;鹰若获得最少能量,应只考虑最长食物链草→鼠→蛇→鹰,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鹰获得的最少能量值为10 000×10%×10%×10%=10 kJ。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解题指导)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解题指导)

第十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解题指导】例1 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M以N为食B N以M为食C M与N无捕食关系D 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捕食的概念。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捕食者。

由于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所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随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其减小而减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

由上图曲线分析出N为捕食者,M为被捕食者,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例2 下列现象不属于拟态的是A 枯叶蝶停在树枝上模样像枯叶B 某些无毒蛇也具有酷似毒蛇的鲜艳色彩和斑纹C 某种昆虫的体色与树干、树叶的色彩相似D 某某野牛休息时与岩石状态相似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拟态的概念。

拟态是指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和色泽斑等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状态。

据此判断,A、B、D均符合拟态的概念,而C是指昆虫体色像树干和树叶,是一种保护色,所以应选C。

【解题指导】例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信息主要来于A 人口密度B 年龄组成C 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人口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

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的。

例如,在人口种群内,老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处于生育期的人也比较多,男女比例接近1︰1,此时的出生率可能较高。

但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而使其死亡率增加,那么此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加而增大。

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动是出生率、死亡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应选D。

第三节生态系统【解题指导】例1 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A 生产者和消费者B 生产者和分解者C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D 消费者和分解者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三大功能类群。

新高考新教材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0生物与环境

新高考新教材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0生物与环境

专题突破练10 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2024新课标Ⅱ卷)为了探讨和疼惜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疼惜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探讨人员接受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疼惜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探讨供应了相关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疼惜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接受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接受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疼惜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疼惜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2.蝗虫适合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壤中产卵,无翅蝗蝻到有翅成虫发育天数(发育历期)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植树造林可降低蝗虫诞生率B.70%的相对湿度有利于蝗虫的发育C.温室效应加剧会缩短蝗虫的发育历期D.通过喷洒农药可彻底消退蝗虫的危害3.(2024全国甲卷)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质量和种群总质量随时间的变更趋势如左下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质量、种群总质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4.科研团队以华北某地区樟子松、云杉和落叶松作为探讨对象,进行了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树种樟子松12 58 210云杉8 46 208落叶松460 464 568A.该群落中樟子松、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B.落叶松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 1 492 株/hm2C.表中数据是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要求每个样方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D.针叶树和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呈现不同变更,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5.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现利用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本地物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片制备叶片水提取液(供体),然后用制备的水提取液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然后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R=处理组干重/空白比照组干重-1)。

2013高考 生物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J单元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解析

2013高考 生物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J单元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解析

2013高考生物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J单元生物与环境Word版含解析J单元生物与环境J1生态因素J2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4.D1G3I1J2[2013·福建卷] 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4.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实验的相关步骤。

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项正确;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由于无法确定实验所需试剂浓度,可以先设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此预实验的浓度范围并不能确定,B项错误;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机取样,C项正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D项正确。

3.J2J3K2[2013·福建卷]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3.D[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

乔木等容易辨别个体数目的植株通常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项正确;恢复退化林地的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目和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有所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正确;由题可知,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低于自然恢复林的植物种数226种,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是在退化林地上进行的,原有土壤条件保留,原存活植物保留,因此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201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1-9-2

201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1-9-2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B.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C.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D.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解析:哺乳动物在发情排卵后,不管是否妊娠,在一段时间内,同种动物的供体与受体的生殖器官的生理状态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体内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所以要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A项正确;收集胚胎时应收集处于桑椹胚或囊胚期的胚胎,所以B项错误;利用胚胎分割技术获得的两个胚胎实质上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因此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C项正确;D项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即可形成多个个体,也就是增加了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答案:B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解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但能量利用率不高。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开垦湿地,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C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B.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解析:考查胚胎工程的知识。

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增加而有机物总量减少,A项错误;胚胎分割时需将囊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项错误;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特征,C项错误;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D项正确。

201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 生物与环境

201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 生物与环境
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 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 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 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 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 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
②t1时间,“S”型曲线增长率最大,t2时间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但并非种群数量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 生物 (2)增长率曲线比较
①增长率:种群数量增长与原有个数的比。
②曲线
201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 生物 (3)增长速率曲线比较 ①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②曲线
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 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
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
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
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 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________下降,

专题03生物与环境(讲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03生物与环境(讲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新课标要求考点考向命题预测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富集现象、自动调节能力等✧考查形式多样,涉及生态系统的模式图、食物网简图、碳循环图解、生物部分相互之间关系图、生物数量(有毒物质富集)柱形图或饼形图、能量金字塔等✧一般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方式单独考查。

生态系统及相关社会热点也是必考内容➢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内容导航第一部分考情分析:知要求、明考向、巧预测 (1)第二部分知识建构:构建专题整体知识网络 (2)第三部分考点突破:析真题、记核心、明方向 (2)考点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3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8)真题研析4大考向探寻2大考向探寻核心提炼4大重点提炼2大重点提炼命题预测新情境、跨学科、跨领域考点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考向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2023•连云港)《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描写的是立夏节气。

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B.水分C.空气D.土壤【答案】A【解析】立夏季节,温度升高,影响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和生长,所以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选:A。

2.(2023•常州)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C.将纸盒放在寒冷的环境中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答案】A【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

创新设计生物二轮复习满分限时对接训练生物与环境

创新设计生物二轮复习满分限时对接训练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第10讲(时间:40分钟,满分:65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題4分;每小題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題意;满分24分,限时10分钟)1. 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増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岀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 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増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析K值的大小受环境影响,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的上下波动会导致环境的变化,故K值也会发生变化.答案B2.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 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导致动物也有分层现象C. 光照强度、动物等不会影响草地群落的水平结构D. 地形的变化、土壊湿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有的群落水平结构不同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与温度和水分有关,而地形的变化引起光照强度的差异也可以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

答案C3.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育俭、草。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浊底水早、螺頓等水层及优势种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鍵鱼一躺鱼一青鱼C. 鍵鱼和鳍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鮭鱼数量将以“ J"型曲线持续増长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岀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岀现饑鱼一舗鱼一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饒鱼和鱷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鳗鱼的数量增力□,但袋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广型曲线持续增长。

2024中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3 生物与环境(测试)

2024中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3 生物与环境(测试)

专题03 生物与环境(试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他们使塞罕坝由荒原变林海,森林覆盖率达78%。

它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河流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森林、草原、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B.上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塞罕坝的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构成农田生态系统C.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D.“阳光→水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3.“海洋牧场”指在特定海域内,人工投放藻类、贝类和鱼虾等海洋经济生物种苗,利用海洋中的天然饵料等进行集中养殖和科学管理,类似于在陆地上放牧牛羊。

下列关于“海洋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湿地生态系统B.能量最终来源于藻类C.其中的藻类可以制造有机物D.有无限的自动调节能力4.如图为某草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及关系图,据图示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蛇与鸟都属于最高级消费者B.图2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D代表图1中的草C.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图2缺少非生物部分D.能量流动会沿着图3中丁→丙→甲→乙进行并逐级递减5.为研究沙漠穴居蜥蜴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生物学家连续测试16小时内蜥蜴体温以及环境温度,并根据数据绘成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7点至9点,蜥蜴体温随外界温度升高而有所降低B.12点至14点,蜥蜴在洞穴深处,避开外界高温影响C.蜥蜴在6点时的氧气消耗量比16点时要高D.骆驼一天的体温变化趋势与蜥蜴相同6.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

生物和环境

生物和环境

2013年广东各地二模(生物和环境)(1)2013年深圳二模生物试题Ⅰ.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

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回答。

(1)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 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2)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 。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 ,理由有 。

Ⅱ.镉化物大量进入大鼠体内,会损伤其睾丸,同时导致肝细胞染色体异常。

(3)重度镉污染地区,大鼠种群出生率下降,长期来看其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将变为 。

(4)取大鼠肝脏组织,用 酶处理后可进行细胞培养。

为判断细胞是否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应选择处于 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2)2013年惠州市4月高三模拟考试的土壤 植物图二 图一 发 电 筛 网 镉化物(回收) 种植前土壤 镉化物含量 种植后土壤 镉化物含量 干物质的燃 烧气化温度 蔓田芥 少花龙葵 含量或温度(mg/kg 或℃)100 200 300 400 500(4)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引入水浮莲,造成生态入侵,没有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湛江市2013年普通高考测试28.(16分)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1981年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福寿螺在广东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原因是 。

(2)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一些福寿螺危害严重的地区尝试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应采用 法。

从种群数量特征上分析,放养中华鳖后的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创界学校八年级生物下册第10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一节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课时训练试题

创界学校八年级生物下册第10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一节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课时训练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第一节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根底演练】1.关于生态平衡的以下表达中,提醒其功能特征的是()。

A.生态系统总是向着营养构造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开展B.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期保持动态平衡D.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才能2.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的结论是()。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才能B.这个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种类一定很少C.只有人为因素对这个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D.外来干预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才能的限度3.以下生态系统中,较为稳定的是()。

A.食物链较少的生态系统B.食物网中消费者较多的生态系统C.生物种类单一,但数量较多的生态系统D.成分繁多,构造复杂的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才能越大,那么()。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构造越复杂④营养构造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5.以下有关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才能的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动调节的才能越小B.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越简单,自动调节的才能越小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的才能越大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才能有一定的限度6.当今世界上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是()。

A.水灾B.旱灾C.火灾D.人类的活动7.以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少,在人的作用消失后会很快失去平衡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8.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才能差C.人工林营养构造简单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9.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去除杂草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10.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农民在农田里除草是为了调整()。

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十 生物与环境导学案(2021年整理)

中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十 生物与环境导学案(2021年整理)

2017届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十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届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十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届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十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生物与环境一、中考导航:中考考纲要求: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之外,周围其他的一切构成了。

非生物因素:阳光、、、等环境同种生物:和捕食不同种生物:例如水稻和杂草:例如菟丝子和大豆:例如大肠杆菌和人(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森林净化环境,增加湿度;蚯蚓使土壤肥沃1、生物环境:例如牛的粪便污染草原2、生物环境是的,表现在等各个方面,特例有、和拟态。

3、生物适应环境也是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就不适应.拓展:骆驼适应环境:(1)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出汗(2)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是因为皮下脂肪很厚(3)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4)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生态系统1、在一定的地域内,和构成的统一整体,最重要的部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等2。

、生态系统的组成:绿色植物,最重要的成分生物成分:人和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还有蜣螂将有机物分解(呼吸作用)为无机物3、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水域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4、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着和流动的.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名师精编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名师精编教学案(教师版)

201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学案,教师版)【2013考纲解读】(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知识网络构建】【重点知识整合】一、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二、生态工程湖的生态恢复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1.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1)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部分微生物:如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2)消费者除动物外,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菟丝子、病毒等生物。

(3)分解者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外,还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机环境之间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比较【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2、生态系统的成分易错点及特例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每条食物链(网)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3)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界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例1、看图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满分:65分)小题满分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满分24分,限时10分钟)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析K值的大小受环境影响,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的上下波动会导致环境的变化,故K 值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B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导致动物也有分层现象C.光照强度、动物等不会影响草地群落的水平结构D.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有的群落水平结构不同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与温度和水分有关,而地形的变化引起光照强度的差异也可以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

答案C3.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答案A4.(2012·湖北黄冈模拟)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图中有5条食物链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结构,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答案B5.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项目能量/J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419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209.5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146.65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62.85A.食物中的能量B.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1 047.5 J的能量C.某一只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与一只低营养级消费者相比,获得的能量较少D.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食物中的能量是419 J,用于生长的能量是62.85 J,只有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每摄入419 J能量,便有209.5 J的能量被同化,按照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鳞翅目幼虫每同化209.5 J的能量,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1 047.5 J的能量;能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是指第二营养级的能量要少于第一营养级,并非第二营养级的每个个体的能量都要少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生物体不能利用热能进行同化作用,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答案C6.南方的湿地是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C.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湿地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改变,进而使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无法存活和繁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恢复力稳定性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捕食者数量会因被捕食者减少而下降,导致被捕食者数量上升,捕食者又因食物来源充足而大量繁殖,数量上升;生态系统受污染后,引起一系列变化如缺氧、鱼类死亡,反过来加剧污染,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答案A大题限时练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满分41分,限时30分钟)7.(7分,6分钟)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

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

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1)(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

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解析(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中,因已具备土壤等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3)由表可知油松和刺槐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最大,所以两者竞争最为激烈,阳坡和阴坡非生物因素的主要差异是光照强度。

答案(1)次生演替(2)样方(3)油松和刺槐阳光8.(8分,8分钟)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上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后降,因此种群应呈“S”型增长。

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导致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在t 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种群数量在12N 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 (1) ①B ②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③增长 ④ 12N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9.(14分,8分钟)下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图1回答问题。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________、C.________。

(2)B 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据图2回答问题。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 是消费者,B 是分解者,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为食时,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食物链缩短,应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 B(4)D A(5)8(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7)捕食和竞争(8)增多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9)食虫昆虫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10.(12分,8分钟)黄河三角洲现存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湿地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下表是对湿地中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