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秘书工作与史官述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秘书工作与史官述略
秘书工作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国家机关产生、文字用于公务文书后,秘书工作也就相应出现了。

在我国先秦时代,秘书工作的主要职能基本是由史官来完成的。

如:起草文书诰命,发布和保管君王的各种策令,记录帝王言行,接受下级呈报的函牍、书信、奏章以及整理、汇编文献、资料,等等。

《周礼·天官》说古史官是“掌官书以赞治”,“赞治”就是今天说的起草文件。

《大戴礼记·盛德》也说:“天子御者,内史太史左右手也”,可见,当时史官与后世秘书大致相当而地位略高。

可以说,先秦时代的史官,就是历代王朝政权最早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

••一••••••••
••••相传黄帝时,有仓颉、沮诵二人充当他的左右手,协助工作。

大舜时,又任命一个叫龙的人,担任舜的助手。

《尚书·舜典》记载龙的职守是“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孔氏传说:“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

”按此说法,龙的任务是传递下情、宣布帝命,性质属秘书之列。

夏代史官的活动开始引起人们注意,《吕览·先识》载,夏桀昏庸无道,身为太史令的终古拿出录有国家典章的图法,向夏桀哭谏。

桀不听,终古便带着图法投靠与夏为敌的商人,商汤得到图法非常兴奋,断言夏朝就要灭亡,当由商人取而代之。

看来,太史令终古所掌图法很有一点机要典章的味道。

••••到了商代,称史的官员种类增加。

《明义士收藏甲骨》第二千七百一十八片载有“小史”一名,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片记有“大史”一名,同见《殷墟书契前编》卷五,《逸周书·商誓》也提到商人的“太史比小史”,古时大太互通,这似乎表现出商代已有大史、小史官名。

其他一些甲骨片还刻有御史、帝史、帝风史字样。

《吕览·先识》说,商朝有个叫向挚的内史投降了周人,而治甲骨的学者更认为,卜辞中进行占卜的几十位贞人即是史官,都负有刻记卜辞、载录文书、保管典册的职责。

如果此论不误,这预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增加,秘书工作量日见加大,因此,政府机构中出现一群肩负秘书工作的吏员。

据卜辞所记,仅武丁时身边就有韦、亘、吏等十几位贞人在进行这类工作。

••••两周时期,史官队伍大大扩增,见于青铜器铭文、先秦典籍的史官名称,达几十种之多。

如:太史、小史、柱下史、内史、御史、丧史、外史、闾史、州史、瞽史、左史、右史、南史、令史、司空佐史、掌书、尚书、立书等等。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载列有大史、小史、外史、御史、内史五官,而同书所录《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宫》、《冬官》等六十个官署,皆有史职,共计八百余人。

这一时期,秘书职守己是帝王政权职官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秘书官吏已是执行政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周代史官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史记·晋世家》载,周成王与其弟虞叔开玩笑,将一片桐叶削成命珪形状,并对虞叔说:以此封你为君。

史佚在旁记录了此事,随后请成王选择吉日立虞叔为君侯。

成王说:这是开玩笑。

史佚说:天子无戏言,你说的话史官已作记录,应认真执行。

于是成王将虞叔封为唐国国君。

战国时期这类事情多已消失,但史官活动范围则日见扩延,无论是国家缔结条约、君主盟会、出征作战,还是朝廷议事、婚丧宴席等,都有史官侍从君主左右助理事务。

••二••••••••
••••先秦时代有无出现专门的秘书机构呢?夏商两代史料无证,周代始见端倪。

《尚书》首先有“太史友”一称,友即僚友属员之意,与《小雅·吉日》“或群或友”相类。

金文正载有一个太史僚属,《中方鼎》铭文说,太史受命处理一个叫中的官吏到各地巡视的问题,同组器《中 》铭中则说,到场的是另一位叫史几,“史几至,以王命曰:余命汝使大小邦”,此史儿显系太史属员。

而《番生簋》、《毛公鼎》则直称太史友为“太史寮(即僚)”,并把它
与公族、卿事寮等宗族、官署组织并列,可见太史友当是史官的一种组织机构。

同样,内史在西周时也有一定组织。

《内史友》铭文中有“内史友”一称,这和“太史友”意思一样,都是指僚友而言,其他器铭则存在着“内史友员”、“内史友寺刍”、“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尹”、“内史尹氏”等名称。

学者一致认为,尹应当解释为正、长,意为长官,如此释可以成立,显然内史尹即是内史机构的长官,其他内史官名应是同一机构内的属员。

这说明西周时确已出现搞秘书工作的史官机构的雏形。

••••战国时期,国家事务巨增,文书往来日益频繁,有的诸侯国甚至用法律规定,官府公事即使是一件事的请示,也必须使用文书。

如,战国末期制定的《秦律》规定,①“有事情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②意思是,有事请示,必须用书面报告,不要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代为请示。

在这种情况下,王朝官府的文书必然浩繁,没有一定规模的秘书机构是难以应付这样的局面的。

再联系西周已有史官机构雏形的情况看,《周礼·宗伯》所列五史组织不会是向壁虚造,必有一定根据。

其文云:“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内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外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史百有二十人,府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史品级最高,为中大夫所主,御史辖人最多,达一百九十二人。

这些材料大致反映了战国史官机构的情况,表明机构内也是有一定定员和等级的。

当然各诸侯国史官组织并非必是上述人数和等级配制,各国当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差别。

••••一些史料还证实,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隶属于史官的专门的文书档案库府,当时人称其为“书府”。

《秦律》载,“毋敢以火入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藏,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官。

毋火,乃闭门户。

令令史循其廷府,即新为吏舍,毋依藏府书府。

”意思是,不准把火带进收藏物资和文书的府库,收好物品后,由官府派人轮番值夜看守,检查没火才可关闭门户,叫令史巡察其行署的府库,如新建官吏居舍,不能靠近收藏器物文书的府库。

这表明战国史官确有独立的机构——廷府,并有专用的文书档案库——书库。

至于收发文登记制度、史职人选规定也已出现,这是秘书机构日渐完备的标志。

••••以上所言,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时期,这一工作是由史官所进行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一定规模的机构与分工,是我国古代秘书的早期阶段。

••••①参见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第41—47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

••••②以下引《秦律》简文,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

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