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裘继戎:冒犯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裘继戎:冒犯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裘繼戎1985年⽣于北京,京剧净⾓演员,跨界艺术实践者。

出⽣在梨园世家,祖⽗是京剧裘
派创始⼈裘盛戎,⽗亲裘少戎曾是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

毕业于北京戏曲学院,近些年致⼒于
跨界艺术,并因悟空形象⽽⾛红。

代表作品《越⼈歌》《⼗⾯埋伏》《对话·寓⾔2047》等。

空的⿊暗的舞台,⼀⼈端坐于后⽅⾼台之上,轻抚古琴。

裘继戎⾝着⼀袭⽩⾐独⾃起舞,忽
有激光从天⽽降,他遂与激光共舞,初时舒缓,继⽽激烈……直⾄灯光熄灭,⿊暗再次降临。

在这段8分钟的《古琴·光剑》中,裘继戎的舞蹈与古琴琴声热烈交织。

他设想⾃⼰是从远古来到
当下的⾼⼈,激光代表他⾝体⾥的能量。

因欲望和执念过深,他被激光所困,⽆法逃脱,最终
⾃⼰终结⽣命。

《古琴·光剑》是张艺谋导演的观念演出《对话·寓⾔2047》的第⼆篇章。

刚刚过去的3⽉,这⼀
演出开启新⼀轮巡演。

从上海、杭州再到⼴州,每每站上舞台,裘继戎脑⼦⾥都会⼀⽚空⽩,
只是跟随⾳乐起舞,挥洒各种情绪。

很多⼈被这段独特的舞蹈打动,开始关注这个独特的舞者——⼀个从梨园世家⾛出的跨界艺术实践者。

“我不算什么艺术家,只能说是艺术⼯作者。

”裘继戎对《环球⼈物》记者说。

如今再回头看,
参与《对话·寓⾔2047》的演出,对他来说也是⼀个⾃我审视的过程,“作品中体现的⼈对未知世
界的探索欲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临的困惑与挣扎,很像我这些年⾛过的艺术旅程”。

裘继戎在舞剧《⼗⾯埋伏》中戴着长髯,念⽩⽤京剧唱腔,跳的却是现代舞。

当京剧遇到现代舞
裘继戎是那种在⼈群中⼀眼就能认出的⼈。

多年的京剧学习和演出,让他⽆论⾝处何地,都
有⼀种属于京剧演员的⽓场。

站⽴还是落座时,他的腰都挺得笔直。

采访那天他着⼀⾝⿊⾐,
头戴⿊⾊礼帽,连围⼱、⼝罩和⾬伞也是⿊的。

“这是‘范⼉,随时能起舞的感觉。

”裘继戎说,他所谓的“范⼉”,是京剧⾥的⾏话,就是劲⼉、
精⽓神⼉。

“戏曲⾥有个‘喊好,演员⼀亮相,‘腾地那⼀下,观众给喊好,有‘范⼉!”
裘继戎的“范⼉”,⾃然离不开梨园⾏。

但若追踪溯源,他⼊⾏其实是“被选择的结果”。

爷爷裘盛戎是“裘派”铜锤花脸的创始⼈,曾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并称北京京剧团四⼤头牌。

⽽净⾓(俗称花脸)中,最具代表性的⾮裘盛戎莫属,有“⼗净九裘”之说。

⽗亲裘少戎继承
祖业,也⼯净⾓,唱裘派戏。

到裘继戎这⼀代,虽只有他⼀根独苗,但⽗亲起初没让他学戏。

1996年,裘继戎11岁。

⽗亲因病去世,临终前将他的名字从“⼦千”改为“继戎”。

“我不知道爸
爸为什么要给我改名字,这⼀切似乎是冥冥中安排好的,给我指了⼀条路:继戎。

”他回忆说。

之后,母亲将他送到北京戏校上学。

第⼀次涂上花脸,戴上长髯,扎上⼤靠,站丁字步,架起
⼭膀,⼈未开嗓,旁边就有⽼师哭了。

年少的他不解为何,后才知是“⾃⼰的扮相太像爷爷裘盛戎”。

那是他京剧⽣涯的起点,也是被赋予使命的⼈⽣的开端。

爷爷的盛名既是家族荣耀,也像⼀
座⼤⼭⼀样压在裘继戎的⾝上——在众⼈眼中,唱京剧并将之发扬光⼤是他安⾝⽴命的正途。

就这样,裘继戎开始了学戏的⽇⼦,“不能偷懒,⽆数双眼睛盯着呢”。

记忆犹新的是,师⽗⼿
中的“⼑坯⼦”,“⼀种薄薄的⽊⽚,不厚,但抽在⾝上特别疼。

”⽽⾝为梨园世家⼦弟,他能接触
⼀些艺术界的⼤家,“像李苦禅先⽣的公⼦李燕先⽣,⼈艺的蓝天野先⽣,我经常去拜访,听他
们说那个年代的事⼉,讲他们怎么刻画⼈物”。

天赋加上勤学苦练,13岁时,裘继戎获得了全国戏曲⼩梅花奖。

那⼀年,他录制了《盗御马》,涂上蓝脸,戴上红髯,演窦尔敦,⼀举⼀动,都形似录像⾥的爷爷。

后来,但凡演出,
⼈们都想在他⾝上寻找裘盛戎的影⼦,但越是如此,裘继戎⾝上背负的压⼒越⼤。

16岁那年,裘继戎进⼊变声期,功⼒停滞不前,他开始想着逃离。

有⼀次,他和妈妈上街买
菜,路过⼀家⾳像店,偶然看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段MTV,“像冲击波⼀样击中了我”。

于是他
花钱买了碟机和VCD,躲在屋⾥⼀遍遍看迈克尔·杰克逊的表演,并⾃⼰模仿着开始跳舞。

“在舞蹈中,我找到了京剧中没有的那种张扬⾃我的感觉,和我渴盼拥有的⾃我。

”裘继戎发现
了⾃⼰真正的兴趣所在,从此⼀发不可收拾。

他将戏曲的婉转和刚劲的动作结合,把京剧唱腔
配上现代乐曲,沉浸在属于⾃⼰的艺术世界⾥。

考⼊中国戏曲学院后,他更痴迷于舞蹈。

经常跑到舞蹈室⾥,跳太空步,或者和朋友们⼀起练舞。

这期间他⼀度在京剧和舞蹈间徘徊、挣扎,但终究难以放下京剧。

⼤学毕业,裘继戎被分配到北京京剧院⼯作。

没有演出时,他⼏乎都在练功房度过,早上开嗓练功,下午跑去练舞蹈。

每次演出前,他都会⽐同事早到⼀个⼩时,在剧场的舞台上练习舞蹈。

⼈们早已习惯了他的这⼀独特习惯,“没⼈去询问,也没有⼈好奇,都在专注地做着⾃⼰的事⼉,就像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两场毫⽆关联的演出”。

因为悟空的形象,裘继戎被⼤众所知。

和具象的京剧分离
“京剧是感情,舞蹈是爱情。

”在⼀次访谈节⽬中,裘继戎如是说。

京剧和舞蹈,两者都是他割舍不掉的,⼼中的天平時常倾斜,偏向某⼀端。

戏台上唱久了,他渐渐有了孤独的感觉。

裘继戎⾄今还记得,有⼀次演出,台下只有10个观众,⽽且都是⽼年⼈,“你在台上演,却得不到呼应。

就算偶尔观众多,⼜有⼏个是真正懂戏的?有多少⼈真正喜欢京剧?即便是喜欢了,他能花多少钱买票看戏?”他⼀连抛出好⼏个问题,“焦虑、悲哀、⽆奈……⼀种很复杂的情绪”。

他的困惑不仅是对京剧现状,更是对⾃⾝的未来,“什么才是我该活出的样⼦?是接受⼀段被赋予使命的⼈⽣,活出⼤家期待的样⼦,还是⽆所顾忌地⾛出去?”他整⽇⾥思考,痛苦⽽拧巴。

那段⽇⼦,他常常独⾃⼀⼈听爷爷当年的唱⽚,看仅存的⼏段录像,琢磨得多了,他渐渐发现爷爷的创新意识,“每个唱腔⼀出来,就能听出和别⼈不⼀样。

爷爷曾经花8天时间创出了⼀个新的唱腔,这就是他的功⼒”。

他对裘派有了新的理解:裘派其实是⼀种精神,它的精髓就是创新。

裘继戎最终决定要做新的东西——拓展⾃⼰的艺术边界,探索京剧艺术的更⼤可能性。

2014年,在综艺节⽬《中国好舞蹈》中,他卸下长髯,换下⽔衫,以京剧与机械舞混搭亮相,让观众眼前⼀亮。

但也有不少⼈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做?”“答案很简单,我喜欢舞蹈,喜欢⾳乐,⽽京剧,我⼜不想放弃,那就只能创新。

”在那次演出后,裘继戎算是真正开悟了:“⼈⽣不是⼀场按部就班的延续。

荒腔⾛板,挑战经典。

冒犯,才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


裘继戎真正被⼤众所知,是因为悟空。

2015年,综艺节⽬《欢乐喜剧⼈》决赛时,开⼼⿇花团队的艾伦和王宁邀请他来做助演嘉宾。

他们演的是《⼤圣归来》,剧情进⼊后半段,灯光暗下来,裘继戎头戴紫⾦冠,⼀⾝红⾐挥舞⾦箍棒。

配着戴荃创作的《悟空》,⼀字⼀句,他把悟空的孤傲、⽆奈和⼀腔雄⼼,⼀下⼦推到观众⾯前,不少⼈被他混搭了京剧风格的现代舞和悟空扮相惊艳。

“他的⾝上有⼀种东⽅的阳刚之⽓。

”看了裘继戎的“悟空”之后,杨丽萍说。

同年,她邀请裘继戎加⼊到舞剧《⼗⾯埋伏》的创作中。

在剧中,裘继戎戴着长髯,念⽩⽤京剧唱腔,跳的却是现代舞。

演到⼀半,他⽤⼒扯下脸上的长髯,扔到⼀边。

裘继戎说,这个动作有两种意思:⼀种是“不管别⼈怎么说了,我就是我”,另⼀种是“放下包袱,展望明天”。

去年,裘继戎和叶锦添合作概念舞蹈《空⽳来风》。

演出的最后,他再次扔掉长髯,抹掉脸上的脸谱,⼀曲终了,⼀切归于沉寂。

⽤叶锦添的话说,这个动作和裘继戎本⼈⾮常相配,“和具象的京剧分离,去寻找⼀种更新的表达⽅式”。

裘继戎在跨界艺术的道路上越⾛越远。

有⼈盛赞,也有⼈怒骂,“说我数典忘祖,不配这个姓,给祖宗丢脸……这些我都听到过。

我不太在意,因为我知道⾃⼰在做什么,知道⾃⼰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京剧”。

2015年,为纪念裘盛戎诞⾠100周年,裘继戎在戏台上演出京剧《盗御马》,饰演窦尔敦。

和爷爷的对话
喜欢穿⿊⾐的裘继戎,给⼈⼀种叛逆、孤独的感觉,这或许和他少时的经历有关。

4岁那年,
⽗亲和母亲离婚,他跟着⽗亲,⽣活在⼀个重组的家庭中。

因为⽭盾和争吵不断,⽗亲不得不将他送到北京郊区房⼭⼀个学⽣的家⾥。

“我来到⼀个陌⽣的环境,很害怕。

爸爸时常来看我,⼀来就抱着我哭。

”关于⽗亲的记忆,他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吃炸酱⾯,⽗亲都会拿筷⼦把⾯条卷起来,逗着喂他吃。

⽗亲去世后,母亲把他带在⾝边,独⾃⼀⼈将他拉扯⼤,供他学戏。

与同龄⼈相⽐,裘继戎显得格外成熟。

他喜欢独处,遇到困惑和烦恼,也不太愿意向⼈倾诉。

这些年,他唱的戏越来越少。

去年底,他回到北京京剧院,和院长长谈了⼀次,之后站在剧院⼀楼爷爷的雕塑前,静默了⼀阵,转⾝离开,算是与⾃⼰⼯作了11年的地⽅正式告别,“我是带着希望⾛的,并不是与京剧告别”。

裘继戎有更⼤的野⼼——让世界看到京剧。

采访当中,他突然想起刚刚在来的路上,看到⼀段谭盾先⽣说的话,就拿起⼿机给记者读了起来:如果想被世界看见,⾸先你要看见世界。

中国传统⽂化要⾛向西⽅,要拥抱世界⽂化,最重要的是要进⼊他们的教学体系。

难道⽂化传承的脉络就是⼀根筋,从头到尾⼀个样吗?难道时代的变化是洪⽔猛兽,只会冲掉美好的⽂明……这正好就是他要说的话,以及未来要做的事。

3⽉底,他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了“戎剧社”,为学⽣们讲京剧,⼀起探寻将唱念做打与现代舞进⾏融合的可能性。

提到“戎剧社”,他的眼睛亮了起来,⾝⼦也直了直。

这个名字是经过⽆数次讨论得出来的,灵感来⾃于爷爷裘盛戎,他在世时曾创建过⼀个戏班——戎社。

裘继戎的创新之源,来⾃于两个⼈:⼀个是迈克尔·杰克逊,⼀个是爷爷裘盛戎,“作为艺术家,他们两个都是疯⼦。

在我⼼底,他们是两股⼒量,就像阴阳两极,碰撞到⼀起就能爆发出新的东西”。

裘继戎很想能和爷爷有⼀次对话。

如果有⼀天,可以穿越回到爷爷⾝边,他希望能先和爷爷喝顿酒,两⼈在酒桌上畅所欲⾔。

之后,他会看爷爷唱⼀出戏,最想看他的《铫期》。

《铫期》是裘盛戎的代表作,讲的是发⽣在东汉时期的⼀段故事:草桥关守将铫期奉旨回朝,惊闻其⼦铫刚御街殴杀奸⾂郭荣,遂绑⼦上殿,并⾃缚请罪。

适逢⽜邈犯境,马武闯宫搬兵,危急之中救下铫家⽗⼦,光武帝刘秀令其戴罪出征。

“爷爷演出了这个⾓⾊的灵魂,铫期是⼀个悲剧⾊彩的⼈物,爷爷把他⾃⼰和铫期合在⼀起了。

”裘继戎说,这种感觉就像他演悟空,“那是⼀个⼈的战场,苦苦追寻的道,其中有悲悯,有希望。

悟空就是我,我就是悟空”。

最后,裘继戎会给爷爷表演⼀段⾃⼰的“戎剧”,“爷爷⼀定会抱着我哭,因为我没有忘却祖先,没有忘却我的根在哪⾥”。

资料来源于环球⼈物 2018年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