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题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题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
权益的,应当责令其( )。
A.立即改正 B.限期改正 C.双倍发放 D.如数奉还
2、某中学在资助贫困生的公示中,将拟资助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信息予以公布。
该校的做法( )。
A .符合校务公开的办事原则 B .体现了学校自主管理权利 C .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D .违背公平待生的教育理念
3、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 )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 .高于 B .接近
C .不低于或者高于
D .同等于
4、根据1992年统计,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领域的就业比重在美国为22%,日本为22%,德国为28%,加拿大为31%,巴西为35%,而我国仅为5%,差距很大。
这一领域为国有企业解决富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下面哪项最能反映上文的主要观点?( ) A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领域 B .国有企业必须认真解决富余劳动力问题 C .解决国营企业富余劳动力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D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国有企业解决富余劳动力提供条件 5、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楚辞”这种诗歌样式的是( )。
A.《离骚》
B.《九歌》
C.《天问》
D.《饮酒》
6、某高中教师孙某旷工给学校教学工作造成一定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可依法( )。
A .给予孙某行政处分
B .给予孙某行政处罚
C .取消孙某教师资格
D .给予孙某罚款处理
7、赵某违反学校管理制度,被校长在全校教师会议上点名批评,赵某听说后,不辨是非,将校长打成重伤,应当依法对赵某追究( )。
A.违宪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一般责任
8、某中学老师黄某认为自己学历和能力都已达标,拒绝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假期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黄某的做法( )。
A.正确,教师可以放弃个人权利 B.不正确,教师不能放弃培训的权利 C.正确,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权利 D.不正确,提高业务水平是教师义务
9、在数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10、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为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牛顿、史蒂芬孙
B.法拉第、西门子
C.门捷列夫、马可尼
D.巴斯德、卡尔•本茨
1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某地拟设立一所新学校,下列不属于该学校设立必备条件的是( )。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充足的生源
C.有合格的教师
D.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12、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
A.德育
B.智育
C.创新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13、()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A.《四库全书》
B.《永乐大典》
C.《汉书》
D.《隋书》
14、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青、黄、赤、白、黑
B.仁、义、礼、智、信
C.金、木、水、火、土
D.宫、商、角、徵、羽
15、下列名句中,不是出自屈原《离骚》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悼良会之水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6、初一学生小武想做一名科学家,班主任说:“你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学肯定也学不好,一定不能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目标”。
班主任的说法()。
A.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B.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C.忽视了学生创造性
D.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1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私人轿车进入家庭,对中国人来说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然而,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将使本来就十分严重的交通紧张状况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因此,中国的交通问题最终必然限制私人轿车的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驳斥上述观点?()
A.私人轿车的增多不是交通紧张状况加剧的主要原因
B.应先发展交通,再发展轿车工业
C.随着轿车进入家庭,必将带动中国交通的大发展,从来就是先有车,然后才有路
D.在人口众多、交通不发达的中国,发展私人轿车是愚蠢的
18、最初的人类,为了寻找足够的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漂泊到一个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
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对文中“过渡阶段”的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B.人类寻找食物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住下来
C.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
D.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形式
19、下列可以在学校周围设置的场所有()。
A.营业性歌厅
B.网吧
C.综合性超市
D.营业性舞厅
20、期末考试要到了.数学老师请综合实线活动课的吴老师把课时让给他上数学课.吴老师欣然同意.他们的做法( )。
A.合理.体现了教师双方的意愿
B.不合理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C.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D.不合理 .违背了团结协作的要求
21、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卢梭
D.夸美纽斯
22、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其对于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贡献,也不容忽视,但不能否认,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德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
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概日渐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从梁山泊里诞生。
宋、明两次亡于外族,无疑与宋代以来主流思想的白宫与内敛不无干系。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A.理学特有的价值取向迎合了古代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B.理学所倡导的精神导致古代读书人中很少出现英雄豪杰
C.读书人大丈夫气概的缺失和理学自身的特点有关
D.宋、明两次亡于外族,理学伦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3、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A.56
B.67
C.78
D.78
24、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的分析是( )。
A.定性分析
B.定量分析
C.因果分析
D.系统分析
25、15岁的李明经常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其监护人提出申请,将李明送往工读学校
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对于这一申请具有审批权的是()。
A.当地公安部门
B.教育行政部门
C.李明所在学校
D.当地人民政府
26、李丽同学的爸爸跟学校校长是好朋友,班主任知道后,主动给李丽调整了座位,在课堂教学中给李丽争取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并让其担任班长。
班主任的行为()。
A.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
B.有利于履行班主任的职责
C.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成长
D.影响了校长的廉洁从教
27、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28、学校派张老师参加省里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但按学校的相关规定,应扣除张老师 500 元的绩效工资。
学校的这项规定()。
A.节约了办学成本
B.加强了经费管理
C.体现了按劳取酬
D.侵犯了教师权利
29、在选购地板时,消费者都很关心地板散发的气味,因为地板的刺激性气味强,往往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一种表现。
最近有一种据称是香味环保地板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销售人员声称地板散发的香味可以消毒杀菌,去除空气中的异味。
当销售人员在推销这种产品时,往往会拿来几种不同的地板,让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闻一闻,并指出散发着清香气味的地板,即是香味环保地板。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销售人员的观点? ()
A.事实上,由于木材本身的气味以及受制造工艺所限,地板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
B.气味并不是判别地板是否环保的唯一标准,除气味外,消费者更应该关心地板中有机挥发物的含量
C.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出台香味环保地板的专门标准,所谓的“香味”不过是厂家炒作的概念
D.检验证明,不少厂商是通过地板中添加大量香料等化学助剂来达到掩盖或者中和刺激性气味的目的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1、某校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 X X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
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
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
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
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
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
请问:
(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2)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2、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
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
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
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现实的读者。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
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
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
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
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
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
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
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
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
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
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
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即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
(1)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请以“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B
2、C
3、C
4、D
5、D
6、A
7、C
8、D
9、C
10、【参考答案】B
11、B
12、C
13、A
14、C
15、C
16、B
17、C
18、D
19、C
20、B
21、C
22、C
23、B
24、A
25、B
26、C
27、A
28、D
29、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1、(1)李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
(2)李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李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中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作者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总领全文,其中“认同”是“共同认可”之意,在文中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①作者要寻觅知音,得到现实读者的认同;②作者通过提供读物获得市场的认同;③作者在提供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中寻求认可;④作者通过阅读建立与作者的认同。
(2)文末的“开放的写作”在内涵上是与文首的文学的多层“认同”遥相呼应的。
作者最后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在三个方面展现的:首先,面对过去,写作要对传统再确认,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精神,无论是继承、质疑和挑战都是对传统的重要回应;其次,面对现实,写作要有白己的目标受众,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后,面对未来,“文章千古事”写作的动力来源于对未来读者的想象。
永远向着未来开拓。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
“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
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因为学生模仿教师的意识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们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教师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教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教师就要像雕玉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因为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如果教师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
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斥责与批评,更应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
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提高学生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昨天,坚定地走向自信、美好的明天。
“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
“爱”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
“爱”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
“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托起教育的明天,当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