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是鬼节吗_寒衣节是什么意思(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共同阅读寒衣节是鬼节吗_寒衣节是什么意思,请您阅读!
泱泱华夏五千年,不知形成了多少传统习俗和民俗节日,又不知有多少在历史的流变之中逐渐衰败,而在数千年漫长光阴中不断发展演变,如今依然为人们所纪念、庆祝的那些节日,本身就刻满了时光的痕迹,令人肃然起敬。

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烧(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祖先崇拜”文化的一个表现。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有说法认为,“寒衣节”即由此而来。

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认为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农历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

秦文公令人追杀。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

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

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

但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可加以引导,如可以考虑在社区组织集体祭祀活动,以汉族民间表演、上香行礼等方式来慢慢引导传统改变,“移风易俗不宜靠强硬取缔实现”。

寒衣节是鬼节吗
寒衣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个时候天气转凉进入冬季,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烧寒衣、修墓碑等方式来祭奠先人。

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共同阅读寒衣节是鬼节吗。

寒衣节是鬼节吗?
寒衣节是鬼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为其送寒衣。

它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但和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纪念。

1、不能为突然死亡的人祭拜。

2、在祠堂或牌位前祭拜时并无太多其他流程,上香三支,烧纸时呼唤祖先并许愿庇佑家人即可。

3、在地上结界,画一个不封闭有小开口的圆圈,让先人能够获取祭拜福报。

4、先在圈外烧些纸,犒赏五方土地和虚空过往。

5、在圈内烧纸,请土地和虚空过往将这些福报带给先人。

6、烧纸时可向祖先许愿保佑。

7、3岁前的婴幼儿魂魄不稳定,不能参与任何祭拜活动。

8、孕妇,无论你怀孕多久(刚刚怀孕/三个月危险期已过/胎儿稳固坐等生产),都不能参与任何祭拜活动,会伤害到胎儿(此时胎儿的魂魄也是不稳固的)。

9、月经期的女性朋友,不能参与任何形式的祭拜。

10、身体虚弱、八字弱的人,不宜参与任何形式的祭拜。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农历十月初一祭
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

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

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洛阳
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

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

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
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

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

也有用素色纸的。

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

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

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

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

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

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

老丧一律不举哀。


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

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想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需要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那么你知道有哪一些技巧与方法吗?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高考固定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说时间的分配。

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

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
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

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1.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1、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还有大量的记忆背诵。

要多看优秀的作品,像是书籍、电影等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要多思考,多质疑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多尝试,多锻炼来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是不能速成的,这个和天分也确实需要一些天分。

2、语文阅读练习技巧
文言文翻译
这道题,通常的丢分原因是“踩点不到位”,即考生找不到文言文的要点。

而对文言文翻译,应做到“八个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同时还有答题“六字诀”:“对”,即对着字翻译,一字一译;“留”,保留文中的特有名词,如地名等;“删”,删除不必要的字,如语气词等;“换”,即将文言文换成现代文;“补”,补充文言文中有省略的地方,如省掉主语、宾语等;“调”,即调整到更符合现代文的语序。

02 诗歌鉴赏这道题,不少考生因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答题有偏差。

要在这道题上多拿分,一般采用答题“三步法”:第一步,点出文中的“手法”,即诗歌用的是修辞或是其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表现手法;第三步,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效果和作用。

做到了以上三步,这道题基本上就没多大问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