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研究——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实地研究
第一节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一、实地研究的概念
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 field work)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参与观察”首先强调“参与”,即研究者必须深入其中,深入到他所研究的对象所处的真实社会生活中。

“个案研究”强调的则是“个案”,即仅仅只对一个对象进行研究。

当然这种研究往往也要求研究者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生活于这一对象的环境中。

实地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
观察
访谈
(包括非正式的、随生活环境和事件自然进行的各种观察、旁听和闲谈;正式的采访、座谈和参观)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也是一种理论建构型的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还是一种综合性特征非常强的研究,其具体的“观察”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料,包括文字记录、档案文献、图片、数据,还可能包括小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等。

实地研究所得结果不要求具体对对象总体的代表性,而在于:
一是揭示具体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二是深入探讨研究对象的背景、内部情况,
三是探讨研究对象所属的某一类型的特征。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特点:
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社区研究。

经典例子: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岛上的航海者
林德夫妇——“中镇”。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
希尔伯特.甘斯——“都市村民”
The west end: an urban village of Italian-Americans in Boston in USA
(H. J. Gans, 1982(1962), The Urban Villagers- Group and Class in the Life of Italian- Americans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The Free Press.
(万向东——《都市边缘的村庄--广州市北郊蓼江村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三、实地研究的例子
例1 《街角社会》。

例2 《塔利的角落:对黑人流浪者的研究》。

例3 《都是我们的亲戚》。

例4 《中镇》。

例5 精神病院的“病人”。

例6 工厂里新来的“装配工”。

第二节实地研究的过程
实地研究的实施程:
(1)选择研究背景;
(2)获准进入;
(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4)收集资料(观察或访谈);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报告研究结果。

一、选择研究背景
研究者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区还是不熟悉的地区?
赞成的人:效率、理解(周敏)
反对的人:个人的偏见
评论: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不容易,以方便优先。

关于“陷进去”的问题在“参与式研究”中可能有不同解释,即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而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研究者采用偏向于弱者的立场,也许并不能算做是“陷进去”,而恰恰是一种符合社会公义的研究立场(沈原:强介入与弱介入的论述)
二、获准进人
三、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四、实地研究中的记录
第三节观察法
一、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
观察(observation):
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不同。

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1.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
实验室观察(Laboratory observation):
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实地观察(field observation):
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

2.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
所谓局外观察也称为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局外”的非参与观察还有两种事后的间接观察方法:
腐损观察:“累积物研究”(如贝冢观察)累积观察(如通过观察图书馆藏书的破损程度来研究图书的读者借阅量)。

公安部门调查案情通常用到的“痕迹检验”也属于同一思路。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参与者的观察
观察者的参与
非参与观察
完全的非参与
(杨国枢,《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东华书局,1981)
参与的隐蔽观察——卧底,非参与的隐蔽观察——秘密的局外观察,潘绥铭在华南某市某镇对发廊进出的客人和小姐的观察——潘《存在与荒谬》、《生存与理由》论述了“地下性产业”研究不能以嫖客身份进行参与观察的理由——一是小姐对客人不会说“真话”而只会说“生意语言”,二是以嫖客身份的观察本身难以达到“客观性”。

在较长时间的实地研究中,公开的非参与观察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观察者总有一个由非参与到参与,或者说由与观察对象“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

因而在实地研究中,可能更多地使用参与观察的方法。

艾尔.巴比曾经讨论过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中的“伦理
关怀”与“科学关怀”问题:
一方面,研究者为了使观察对象有“真实的”表现而隐瞒研究者身份和研究目的,这样做究竟有没有必然的伦理依据,是否符合道德?
另一方面,事实上几乎没有研究者单纯为了欺骗的目的而隐瞒研究者身份和研究目的,他们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让研究对象表现得更“自然”一些,而使得观察所得的资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因而,从这一点出发,又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至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折衷)。

至于参与观察,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可能由于参与的“身份”导致研究的局限。

一是参与本身就可能影响到观察对象的行动;二是参与者可能会“陷入”到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境之中甚至成为行动中的对象之一(例如,革命的旁观者可能被革命的激情所鼓动而为革命的参与者)。

戴维斯将观察者的两种可能的极端角色形容为“火星人”(非参与者的观察)和“皈依者”(参与者的观察)(“Fred
Davis,1973,The Martian and the Convert: Ontological Polarities in Social Research”, Urban Life 2(3):333-43)。

(艾尔.巴比,P279-280)
艾尔.巴比还介绍了实地研究的另一种“范式”:参与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简称PAR)。

这种研究主张“研究者的功能是要为研究对象出谋划策,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P.289)。

在这种研究中,一般来说处于弱势地位研究对象在研究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自己的问题和希望得到的结果,然后再设计方案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一切虽然都是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完成的,但并不意味着是由研究者替代研究对象来做,而是帮助、鼓励他们自己来完成,即要做到将研究主体还原为研究的对象,做到行动者和研究者的统一。

“这种方法还隐含地认为,研究不仅具有知识生产的功能,而且还是一种‘意识教
育、发展和行动动员的手段’”(J. Gaventa, 1991,Towards a Knowledge Democracy: Viewpoints on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 in Action and Knowledge: Breaking the Monopoly with Partici- patory Action-Research, edited by O. Fals-Borda and M. A. Rahman. New York: apex Press,Pp.121-22)。

“这种方法最初出现在第三世界的发展项目中,但迅速在欧美得到应用”(P.290)。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等人的试探性研究——拆迁户、房地产开发商、记者、政府官员关于旧城改造中的拆迁问题的互动过程——社会学者参与其中的讨论,然后再看4方面的行动者的进一步反应,再观察其中是否重新建构了某些新东西。

3.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结构观察(constructed observation):
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
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non-constructed obser- vation):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二、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两种不同的角色: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participant as observer)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observer as participant),或隐蔽观察者
三、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1.参与观察法的优点
2.参与观察法的缺点
四、参与观察法的应用
(1)通常不是要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其目的是对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直接的和详细的资料,以便对其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2)参与观察之初,研究者都需要为自己作为一个陌生人出现而进行某种方式的解释。

他的参与观察能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被其所研究的群体所接纳。

(3)参与观察者往往要经历一个“先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

注意之处:
第一,尽快成为被观察者中的一员。

第二,对所观察事物的社会背景要有一定了解。

第三,观察中要保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第四,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第五,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第四节无结构访谈法
一、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
1、无结构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深度访谈或者自由访谈):
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适用性:主要应用于实地研究。

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并通过研究者主观的、洞察性的分析,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

无结构访谈与结构访谈相互补充。

2、结构访谈(问卷调查)要求在访谈过
程、访谈内容、访谈方式等方面都尽可能统一,做到标准化。

3、无结构访谈的进一步分类:正式访谈与非正式访谈。

正式访谈: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非正式访谈: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的、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

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1)访谈前对访谈的主要目标和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事先精心准备好一组“主题标题”或“内容提示”,以保证每次具体的访谈都能覆盖访谈的主要内容。

(2)访谈前最好能对被访者的各方面情况和特征,比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等,尽可能详细地进行了解。

(3)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约定:以被访者方
便为主要原则。

态度:向被访者十分客气、十分诚恳、十分谦虚地表达出对这种打扰的歉意。

最初的进入:姿态、非言语沟通、行动——破冰(打破障碍)。

(4) 开场白: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

建立“共同的经验范围”,消除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采取主动,投其所好,是访谈开始时走向成功的关键。

(5) 访谈开始
(6) 内容倾听:扣紧主题,抓住关键(关键词、故事、线索、情节)——黄村访问资料
(7)记录。

三、访谈控制的方法
提问控制:
(1)是对内容转换的控制。

(对时间和话题的控制和掌握)
(2)是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

(澄清,帮助对方归纳,准确表达,也使自己核对所听到的内容,但要注意避免诱导)
(3)是掌握好发问和插话的时机。

表情与动作控制:
(1)用动作中断被访者的谈话。

(2)表现出礼貌、虚心、诚恳、耐心的表情。

(3)要对被访者的谈话表示关注,即使当被访者说走了题,或者语言表达效果较差时也应如此。

(4)访谈员的表情要适合被访者回答的内容。

要对被访者回答的喜怒哀乐表示出同感。

(5)要恰当地用眼,专心地用耳。

(6)在访谈结束准备离开时,一定要热忱地向被访者表示感谢。

(综合上述几点,总而言之,研究者过往的学术积累、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人际
沟通技巧——这3者是无结构访谈的关键)
四、集体访谈
一种是针对所有对象了解全体的基本情况,类似于集体填答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和补充.
另一种是为了了解某些重要问题而集中讨论、深入挖掘,争取有些新发现。

后者又称为“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

集体访谈特别适用于探索性研究,问卷设计前的变量、指标的操作化和一些深入、全面的问题研究。

其中,焦点访谈则更适用于研究某些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探讨对象中存在的一些彼此有差异、或认识模糊的观念,深入地发现群体的生活特征。

存在的问题:
(1)概括性较差,对所得资料进行归纳和概括难度大。

(2)信度较低。

(参阅第5章,信度与效度
问题,P114)
人数:通常以5人~7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0人。

参加者:参加集体访谈的人员应根据访谈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的原则是:(1)要有代表性;(2)要十分了解情况;(3)要敢于发言;(4)相互之间应有共同语言。

集体访谈的特点:
第一,由于集体访谈是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被访者互相之间的多层次互动与交流,因此,它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比个别访谈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更为广泛、更为全面,而且,由于能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核对、互相修正,所以,集体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往往也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第二,可以大大地节约人力、时间,相对较快地获得有关社会现象的情况。

问题:容易产生某种“团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焦点小组(focus group interview)
(农民工座谈会、防拐项目座谈会)
问题聚焦,正反对照,争论中明确问题,发现对方的共同的、不同的甚至独特的、非常深入的事件、行动、故事、观念,头脑风暴法,反向头脑风暴法
工具:图片与表格
角色控制
谈话技巧
(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参与式研究法》)
第五节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一、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1)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总而言之,参与观察的适用性主要在于进行“扎根理论”倡导的研究,主要意义在于根据看似“散乱”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概括,
试图做出某些新的“发现”。

(2)研究的效度较高。

全面把握所要观察、测量的问题的要点,可以掌握其中的重点、关键变量或关键维度。

(3)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

(4)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二、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缺点
(1)概括性较差。

(2)信度较低(第五章最后提出的问题)。

参与观察方法的缺点就像其批评者所概括的:其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即缺乏可靠性——根据个别资料而不是来自总体的抽样调查资料的归纳和概括缺乏稳定性,这一次研究中的发现可能仅仅是一种特殊现象,在下一次研究中不能重复测量)
(3)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4)所需时间较长。

(5)伦理问题:参与观察中隐藏研究者身份的做法
研究者隐藏身份的权利?
研究者应不应该采取欺骗的做法?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