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语文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语文教学案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孔雀东南飞》语文教学案例
导言: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这篇课文,我设计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这首诗篇幅虽长,却是叙事性的,有故事,有情节,文句理解难度不大。
在教学时,可以打破传统的讲解分析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在理解
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与运用。
因此,第一课时设计为让学生自己把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设计为内容探究、人物性格分析,这是教学的重点。
第三课时设计为进一步探讨这首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人物悲剧根源所在,这是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前两节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到第三课时却出了状况。
案例.:
《孔雀东南飞》在前两个课时教学完成的基础上,第三课时的教学开始了。
课堂导入后,我将设计的三个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探讨这首叙事诗的表现手法。
通过引导,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通过集体朗读诗歌最后一段,学生也很快意识到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但第二、第三个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却寥寥无几,乏善可陈。
于是,我临时转变策略,有独奏转为合
奏,要求学6人一小组,利用8分钟时间在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深层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其悲剧的根源所在。
很快小组讨论时间到了,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了回答问题的期盼。
第三小组最活跃,组长首先发言:“我们组认为这篇文章中是焦母害死了兰芝和仲卿,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封建家长的专制作风。
”
话音未落,第一小组的学生抢着说:“刘兄也是害死他们的凶手,刘兄也是封建家长。
”
听到这里,我顺势引导,“那么,造成兰芝、仲卿的悲剧是?”
(学生齐答)“封建家长制。
”
这时,第一小组组长开口道:“我们组还认为跟刘焦两家有些门不当户不对有关。
文中写道“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师)“说得好,这就是门第差异造成的悲剧。
还有别的原因吗?”
第四小组组长迅速站起回答道:“老师,我们认为这跟焦仲卿不够男人有关,他太懦弱了;而刘兰芝又过于刚强了。
”
(生笑并赞同)
(师笑)“看来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呀!还有吗?
沉默很久的第二组组长回答道:“还有。
文中写道“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可见兰芝到刘家已为时不短,却没有孩子。
古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可能也是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吧?”
(师)“说得好,这就是封建宗法礼教观念。
自古有多少有情人都是因此被拆散的,比如陆游和唐婉。
同学们已经想得很深了,还有高见吗?”
第二小组组长在组员的推举下又站了起来,有些不太肯定地说:“我们小组还有些想法,就是焦母一直守寡,而兰芝、仲卿关系太好了,冷落了她。
所以焦母就想休了兰芝,抢回儿子的感情。
”
此话一出,学生沉默一片,这似乎
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畴。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
(生)“因为我们看过类似的电视剧就是这样演的。
”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深入,还善于从影视作品中寻找答案。
同学们说的这些其实已涉及到了人性问题,焦母过于畸形的蛮横的爱的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之一。
其实刘兄急于把兰芝嫁出去,也有很多人性的原因,大家说是不是?”
(一生)“是,刘兄很小市民,就怕自己的妹妹吃住在自己家里,太悲哀了。
”
(生笑,表赞同)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言之成理。
总结下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家长制、封建宗法制、门第观念、性格原因以及人性本身的弱点等,也是过于理想化与残酷的现实化之间的矛盾。
请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基础上写一篇
读后感或者小评论,拓展延伸。
下课。
”
反思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师生互动,兴趣激发的重要性。
只有教师在备课中投入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精力,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有效问题,做到师生互动,才能够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教师不是教案的传声筒,而是研究者,教师有责任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引导学生通过这座桥梁走进诗文的世界。
我相信,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