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在线测试(附答案)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文章一:愚人节的来历和习俗愚人节是每年的四月一日。

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开玩笑、开骂、开些小小的玩笑。

愚人节有多久的历史?它的起源有哪些传说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愚人节的来历和习俗。

愚人节的起源有着一些神秘的故事。

有人说,愚人节起源于罗马时代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

而在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会邀请他们最喜欢的人做客,让他们尽情享受美食和欢乐。

而第二天,也就是四月一日,人们则会嘲笑这些做客人的无知和轻信。

因此,这天也就成为了愚人节。

另一种说法是愚人节与宗教有关联,据说耶稣受难节后的第三天是复活节,因此当时的基督教徒不再庆祝新年。

而新年这个日期刚好是四月一日,所以那些庆祝新年的人就成了“愚人”。

除了起源有着许多传说,愚人节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习俗。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开玩笑和恶作剧了。

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愚弄身边的人,比如假装某些事情发生了,或者给人们布置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等等。

这些玩笑通常是无害的,目的是让人们放松心情,享受快乐的氛围。

当然,作为一个开玩笑的节日,没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很常见的。

人们会提出一些看起来很真实,却又让人捉摸不定的问题,以考验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

所以无论愚人节的起源是什么,它都成为了世界各地庆祝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笑一笑,不仅可以消遣,也可以增添了快乐的氛围。

愚人节的习俗是相对固定的,但是玩笑的形式却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短信等新技术也可以开展很多新颖的愚人节活动。

所以,无论是哪种形式,愚人节都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惊喜的节日。

愚人节的到来,恰逢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欢笑和阳光。

无论怎样庆祝愚人节,希望大家都能以一颗轻松愉快的心态迎接这个节日,感受笑声的温暖。

文章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的天文时间划分法,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行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阅读附答案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阅读附答案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阅读附答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①)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②。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初候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二候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也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些碎冰片,就好像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篇一: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昆明三中20XX-20XX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覃大云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代码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多项选择题及其它试题答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非连续性文本《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4月)

非连续性文本《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4月)

重庆市渝北区两江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清北班)(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

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

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

河流水质普遍下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

“二十四节气”理念主要告诉人们要特别关注农时,即尊重自然规律,什么时候耕地、播种、中耕除草、收获与贮藏等,都要遵循一定之规。

“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

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篇1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天气和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总结。

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国,在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任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主要映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

大小暑、大下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

而惊蛰,清明等则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益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内容至今还没或者部分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在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中。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阅读答案:1.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3.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4.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5. 二十四节气以气候和自然现象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6.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对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原文: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据历史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基于气候和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它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

比如,在立春之后的雨水节气,是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的时候,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好时机。

因此,人们会根据雨水节气的到来,开展田间的筑坝、翻晒、杀虫等农事活动。

又如,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露水较多,早晨地面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露水,因此被称为白露。

白露节气是收获的时候,农民们会赶着将成熟的稻谷割下来。

总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历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们与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密切相关,对农民的农作活动和食物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今,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二十四节气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农业、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之中。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特而精细的时间体系,它不仅标志着季节的变迁,还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二十四节气》,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①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歌中所唱的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②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

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

例如:立春时,人们会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时,人们会到郊外踏青、祭扫。

⑤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

小满这个节气的名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做人适当留白..。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世界对二十四节气价值的认同。

【注】①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选文有改动)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①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列入农历中。

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

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

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材料二: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共8 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出生于数千年前,不单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并且还包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浸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示地球在轨道上的地点,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地点。

中国古代先民们是怎样测定节气的呢 ?这要从我们特别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提及。

③表,最早出生于中国。

数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丈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先就称为“表” 。

④“圭”本是指丈量土地的标准尺子,以后把丈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

圭和表的联合,就组成了一种特别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

1276 年,元朝优秀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筑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

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先人利用圭表观察天象,将每年白日最短的那一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 ; 白日时间最长的那一天,叫“日长至” ,又称“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日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日赋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⑤在此基础上,出生了完好的二十四节气。

用今日的天文学来解说,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

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胸怀,分 360 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 15 度,为一个节气。

基本规律是:每个月两节不更改,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 6 日和 21 日,下半年是8日和 23日。

⑥先人将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 ,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左右,如:在 4 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二十节气中,反应四时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 个节气;反应天气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 个节气;反应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7 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能够绝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重点和中心。

二十四节气知识测试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四节气知识测试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四节气知识测试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冬至这一天,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哪个方向? ( )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2.冬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 ( )A.饺子B.面包C.面D.包子3.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 ( )A.立夏B.大暑C.小暑D.芒种4.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 ( )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5.蝗娜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

蝗娜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 ( )A.立夏B.小满C.芒种D.夏至6.冬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 (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7.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哪个节气? ( )A.立夏B.大暑C.小暑D.芒种8.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 ( )A.立春B.雨水C.惊垫D.春分9. “种瓜得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 ( )A.春分B.立春C.谷雨D.惊垫10. “惊垫”往往伴随着怎样的天气现象? ( )A.大雨B.惊雷C.冰雹D.闪电11.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 ( )A.立春B.雨水C.春分D.惊垫12.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里的”被“指的是什么? ( )A.小寒B.冬至C.大寒D.大雪13.桂花飘香是在哪一个时节? ( )A.立秋B.秋分C.白露D.夏至14.天气热得喘不过气,但是农民伯伯还是要想办法把稻子收回去,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 ()A.立夏B.大暑C.小暑D.芒种15. “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 ( )A.清明B.秋分C.芒种D.夏至16.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哪个节气? ( )A.夏至B.冬至C.白露D.秋分17.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 (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18.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

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 )季节? ( )A.立夏B.秋分C.梅雨D.白露19.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 )A.立春B.雨水C.春分D.惊垫20.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 ( )A.清明B.谷雨C.春分D.惊垫21.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 ( )A.立夏B.大暑C.小暑D.芒种22.乞巧节也叫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个节日还哪个节气相近? ( )A.立秋B.秋分C.白露D.立冬23.重阳节在哪个节气时期? ( )A.处暑B.白露C.寒露D.秋分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关于《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阅读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二十四节气歌》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统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太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等来的-系刊天文物候变化。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

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农业活动。

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

《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

”这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手工制作。

当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

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饮食保徤的秘宝。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

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己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例如清明节。

一些节气如立春、立夏、冬至等也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夏至阅读训练及答案

夏至阅读训练及答案

夏至阅读训练及答案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来探索它的奥秘。

阅读材料一: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问题 1: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有何特点?答案: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问题 2:北半球各地在夏至日的白昼时间有何特点?答案: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问题3: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还有什么特殊之处?答案: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阅读材料二:夏至时节,江淮一带“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里,器物容易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问题 1:夏至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特点是什么?答案:江淮一带处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空气潮湿。

问题 2:这种天气会带来哪些影响?答案:器物容易发霉,人体感觉不舒服,蚊虫繁殖速度快,肠道性病菌容易滋生。

阅读材料三:夏至的习俗众多。

在我国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此外,有的地方在夏至日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问题 1:我国民间在夏至有什么饮食习俗?答案: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问题 2:夏至还有什么其他习俗?答案:有的地方在夏至日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阅读材料四:夏至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热。

人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均衡。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模拟监测(二)语文及答案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模拟监测(二)语文及答案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

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

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

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

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

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

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

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阅读附答案(2021年西藏中考试题)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_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甲】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划分并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由于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故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

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这四个大节气。

当时是利用土圭(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的。

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一天是冬至;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季节变换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那两天就是秋分和春分了。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

到秦汉年间,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同时对同纬度的日本、韩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乙】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很有特点,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又称八位,其命名令人一目了然。

另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的长势及成熟情况,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还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十二个节气则反映了降水现象、气温的变化以及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从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当然,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两千年的气候变迁,其实用性有所下降。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阅读题复习:二十四节气专题练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阅读题复习:二十四节气专题练

二十四节气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

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

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

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

比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七十二候中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会呈现相反或连续变化。

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

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农家成为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

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自然会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

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先进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

其中《审时》篇用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来解释农业生产过程与确定原则,这些促成了内涵丰富、以掌握农时为目的的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

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

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在线测试(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
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答案为:B注:(张冠李戴。

“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答案为:C注:(无中生有。

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答案为:B注:(A.绝对化。

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主观臆断。

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D.因果倒置。

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试题:文言文阅读:李光传下一试题:肇庆市八年级数学竞赛初赛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